摘要:“白露沾野草,秋风至此凉”,当秋风拂去暑热,草木间凝结的露水泛着莹白光泽,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便悄然来临。
“白露沾野草,秋风至此凉”,当秋风拂去暑热,草木间凝结的露水泛着莹白光泽,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便悄然来临。
2025年的白露为公历9月7日,农历乙巳年七月十六,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节气交始,通常在公历9月7-9日之间,对应农历八月;2025年因是农历闰六月的闰月年,受此影响,白露对应农历日期调整为七月十六。
昼夜温差在此刻骤然拉大,白日里阳光尚带着余温,入夜后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水滴,密集附着在花草茎叶上,清晨阳光照射时,水珠晶莹洁白、剔透如玉,“白露”之名便由此而来。
白露
从字源与文化内涵来看,“露”的含义远不止“水汽凝结”。《说文解字》释“露”为“润泽也”,点明其滋养万物的特质;《说文解字注》则进一步阐释“露者,阴之液也”,将其与阴阳变化关联。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五行配五色”的思维解读自然: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对应四季末各18天;而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秋季属“金”,自然与“白色”相应。加之仲秋时节阳气渐弱、阴气渐显,露凝而白,正契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的记载,这既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传统哲学思想在节气中的体现。
白露
此时节的天气特点尤为鲜明:冷空气转守为攻,北方地区降水减少,秋高气爽的景致逐渐铺开;南方则常遇华西秋雨,细雨绵绵间添了几分湿润。民谚“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凉”,正是对这一气候转折的生动概括,也提醒着人们暑热已尽,凉意日深。
白露
1. 一候鸿雁来:
鸿雁分“鸿”与“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二者均为候鸟,每年农历二月北飞繁殖,八月南飞避寒。白露时节,它们开始从北向南迁徙,队列整齐如诗,成为秋日天空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致。
白露
2. 二候玄鸟归:
玄鸟即燕子,春分时节北飞而来,到了白露前后(近秋分),便南飞“归乡”。古人以“归”字形容其迁徙,既因燕子本为南方鸟类,也暗含“时序循环、万物有归”的认知,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白露
3. 三候群鸟养羞:
“羞”通“馐”,指美味的食物。随着秋意渐浓,群鸟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主动储备过冬的“干粮”,或衔籽入巢,或啄虫存食,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逸周书·时训》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便详细记录了这一物候变化。
白露
白露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从《诗经》的起兴,到唐诗宋词的抒情,露的“凉”与“洁”,始终牵动着文人的情思,或诉乡愁、或写爱情、或叹时光,留下无数传世佳句。
(一)乡愁与怀人:露凉心暖的深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将白露的寒凉与故乡的暖意巧妙融合——露水从今夜起愈发浓重,让人顿生寒意;但无论身处何方,游子心中“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份主观情感的注入,让诗句成为千古思乡绝唱。
白露
白居易在《南湖晚秋》中以“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描绘白露萧瑟之景,触景伤情,思念远在淮楚、蜀道的兄弟,“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的问句,满是牵挂。
(二)爱情与执着:露为媒的浪漫
《诗经·秦风·蒹葭》是白露意象的“源头之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以“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时间推移,搭配“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的空间转移,写追寻“伊人”的艰辛与执着,露的“洁白”与“易逝”,恰如爱情的纯粹与难得。
白露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赋予白露浪漫色彩:秋风与白露相遇,便胜过人间所有美好,“玉露”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成为恋人久别重逢的“见证者”,浪漫中满是深情。
(三)秋景与哲思:露之短暂与心境之恒
白露的“短暂”常引发文人对时光的感叹,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将露水比作珍珠、月光比作弯弓,绘出白露夜的澄澈美好,却暗含“露如珍珠易消散”的惋惜。
白露
也有诗人跳出“悲秋”套路,唐代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即便白露时节已有凉意,却摒弃“露凉愁生”的固定思路,以晴空白鹤的昂扬之景,赋予白露时节豪迈开阔的意境,打破“逢秋必悲”的传统。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以白露时节鸿雁南飞的壮阔景象,抒发革命豪情,“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壮志,与秋日的清朗相得益彰。
白露
(一)民俗传统:藏在细节里的仪式感
白露的民俗满是对时节的珍视:古人晨起“收清露”,视其为养生佳品,可擦眼、烹茶;饮食上,福州吃龙眼滋补,北方“白露打枣”尝鲜,苏浙、湖南酿温中带甜的白露米酒;太湖渔民祭禹王、办庙会祈求丰收,温州采“十样白”煨鸡调理身体。民谚“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更道尽白露茶的醇厚,是老茶客的偏爱。
白露
(二)农事活动:秋收播种,不误农时
白露是农忙季,一边忙着收棉花、摘枣柿等作物,一边推进冬小麦播种,“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的农谚指导着不同地区的播种时机。同时,北方需防秋旱(民谚“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南方“华西秋雨”则利于蓄水保墒,尽显农耕智慧。
白露
(三)养生贴士:防凉润燥,顺应时节
白露养生核心是“防凉”与“润燥”:遵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早晚温差大时及时添衣,避免赤身、露脚受凉;饮食多吃梨、蜂蜜、银耳等润肺之物,可饮菊花枸杞枣茶;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贴合秋日元气收敛的节律。
露凝而白,秋意渐浓;鸿雁南飞,思念悠长。白露时节,金风送爽,不妨慢下来,品味秋日的沉静与丰盈,感受这份独特的季节之美。
白露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