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100余名2025级四川籍武汉大学新生、家长及校友踏上“从乐山到珞珈山”的溯源之旅,走进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时期的重要旧址——乐山文庙、龙神祠,重温那段弦歌不绝的岁月,沉浸式感受前辈学者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学术报国的精神风貌。
8月23日,100余名2025级四川籍武汉大学新生、家长及校友踏上“从乐山到珞珈山”的溯源之旅,走进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时期的重要旧址——乐山文庙、龙神祠,重温那段弦歌不绝的岁月,沉浸式感受前辈学者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学术报国的精神风貌。
这段镌刻在嘉州大地上的历史,是武汉大学与乐山深厚联结的起点。抗战烽火中,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以“明诚弘毅、勉成国器”之精神,书写中国文化抗战史上的壮丽篇章。如今,这段珍贵的集体记忆依旧熠熠生辉,见证着珞珈山与乐山跨越时空的血脉情谊。
西迁之始:战火中的抉择坚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满目疮痍,尤其对我国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摧残破坏,妄图用炮火摧毁反日文化的集散地。为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之根基,保存教育机构,东部地区高校纷纷迁往西部抗战大后方。
武汉大学,这座被寄望“与北大中大并重的华中知识中心”,为免遭浩劫,先期将重要图书仪器运存宜昌。彼时,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董必武等频赴珞珈山,展开全国抗战宣传与统一战线工作。伴随日机肆虐日甚,武汉大学迎来一场攸关存亡的抉择。
1938年2月21日,武汉大学召开第322次校务会议,决定西迁至四川嘉定(乐山)。
乐山文庙(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本部)
理学院鸟瞰
为何选择乐山?时任武大校长王星拱在给教育部的呈文里总结了六条:一、该处尚无专科以上学校之设立;二、地处成都之南,叙府之偏西,水陆交通,均称便利;三、生物矿物,产蓄丰富,可资研究,以备开发;四、民情风俗,颇为朴素,而文化程度亦不低于其他大城市;五、公私建筑物颇多,其破旧者加以修理,即能通用;六、地方深入内地,不易受敌机之威胁,学生可以安心读书。
面对武汉大学的“选择”,乐山各界报以最大热情。时任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唐步瀛表示,乐山愿倾全城之力配合武大西迁,“武大要哪里就给哪里!”得知学校经济能力有限,仅租用嘉乐门教会的一栋房屋作为单身教职员的宿舍,乐山老百姓纷纷将自家空余房间腾空修整,租给教员们租住。
1938年3月10日武大开始西迁,4月29日正式在乐山复课,暂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同年9月底,王星拱率最后一批教职工抵达乐山。武大自此在乐山度过了长达八年异地兴学、弦歌不辍的峥嵘岁月。
八年岁月:弦歌不绝铸就辉煌
乐山的武汉大学,没有围墙。古城祠庙、教会建筑、公私房屋被赋予了新的学术使命。武大文学院和法学院、图书馆落户乐山文庙,理学院落户高西门内的李公祠(现白塔街附近),工学院落户三育学校(现乐山师范学院),男生宿舍分设于龙神祠等6处,女生宿舍则位于现在的白塔街,形成“校在城中,城在校中” 的独特格局。
西迁乐山后,武大依然保持着在战前的珞珈山时代便已形成的优良校风与学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工学院旧址,位于原三育学校,现为乐山师范学院南校区
第二男生宿舍(位于高北门右侧城墙上的龙神祠,为文、法学院学生宿舍。)
在乐山办学期间,武大成立了文科和理科研究所,搭建起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完成了第一本用汉语写作的宇宙射线专著;诞生了中国人物传记文学开先河之作《张居正大传》;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43年,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与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访问乐山后,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盛赞:“毫无疑问,武汉大学的学术水平非常高,即使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大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日机轰炸、生活困厄、贫病交加的苦难中,武大校训“明诚弘毅”在乐山确立。师生以对真理的不懈追寻、刚毅守护、笃实践行,淬炼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交融共生的时代精神,完成一所大学建制与精神的重构与再生。此间走出的学子中,不乏美国阿波罗号登月飞船发动机设计者黄孝宗、“中国计算机之父”张效祥、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中国发展经济学引路人”谭崇台等国之栋梁。
八年岁月里,武大师生与乐山人民相濡以沫,以“学于祠庙、居于田舍、葬于公墓”的坚守践行“教育报国”。他们不仅专注治学,更积极服务社会: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开展公开学术演讲、城市科学展览会、法律顾问等工作;组织进步社团、制作壁报、建立党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设夜校、专修班、武大附中,大力推动民众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戏剧、文艺活动,传播现代生活方式;参与故宫南迁文物清点与库房改建,支援乐西公路修筑……推动了地方文化启蒙和教育发展,为经济建设和文化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精神传承:校地合作续写新篇
武大师生用实际行动,在乐山这片土地上铸就了“学术至上、教育救国,自由民主、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造福乡邦、服务社会”的武大乐山精神,成为校史与民族抗战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座城与一所大学——City Walk”活动
红领巾讲解员讲述武大西迁故事
1945年8月10日,武大学生社团“力讯社”监听到“日本投降”电讯,掀起全城欢庆的狂潮。1946年,武汉大学东归珞珈,结束了八年乐山办学历程。
八年苦难磨砺,八载辉煌铸就。大学城的传奇,并未因离别而终结。武大附中留在了乐山,演变为今天的嘉定中学;工学院旧址上诞生了乐山师范学院,传续着大学薪火。更重要的是,那份战火中确立的“明诚弘毅”校训,那份铸炼成的韧性不屈的风骨,早已深深融入乐山的城市血脉,成为这座山水之城的精神印记。
近年来,武汉大学与乐山怀揣对武大西迁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携手续写校地合作新篇章,让武大乐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1年3月,武汉大学、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师范学院三方签署《共同加强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为西迁历史文化的永久保护、持续研究与永续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2025级四川籍武汉大学新生参观西迁旧址
如今,以西迁旧址“韧性”场所精神与“青年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活动已实现常态化开展:自2022年起,西迁旧址入选四川省革命文物名录;龙神祠先后荣获四川省“社区博物馆示范项目”“高校育人场馆精品项目”;“中国发展经济学实践研究”主题全国性学术论坛每年在西迁旧址举办,累计吸引全国百所高校学者、专家汇聚乐山;“乐嘉少年”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围绕城市遗产保护与西迁历史传承,培养500余名少年儿童常态化参与讲解;“传承珞珈薪火、共赴校庆之约——全球校友乐山行”“温故知新——重走西迁路”“一座城与一所大学——City Walk”等参访联谊活动接连开展;围绕龙神祠、文庙及嘉州古城历史文化打造的各类公益研学实践活动,也让武大乐山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武汉大学与乐山的情谊跨越岁月、历久弥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和乐山人民,携手共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供图)(记者:鲁倩文)
来源:乐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