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俄彻底眼红!巡航导弹“终极形态”的长剑-1000,到底强在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1:43 1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盛大的九三阅兵式上,火箭军方阵中出现了一款新型巡航导弹——长剑-1000。虽然在外形上,它与2019年亮相的长剑-100颇为相似,依旧是一车两弹的搭载方式,但解说词中那句“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却揭示出二者之间质的差异:长剑-1000已经迈入了超燃冲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在刚刚过去的盛大的九三阅兵式上,火箭军方阵中出现了一款新型巡航导弹——长剑-1000。虽然在外形上,它与2019年亮相的长剑-100颇为相似,依旧是一车两弹的搭载方式,但解说词中那句“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却揭示出二者之间质的差异:长剑-1000已经迈入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时代。

▲长剑-1000

2009年首次亮相的长剑-10,是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的开端。它采用小型涡扇发动机,飞行速度仅为亚音速,尽管射程超过3000公里,但突防效率偏低。随着俄乌冲突中X-555、X-101等亚音速巡航导弹的大量损失,这类武器的短板愈发明显。

2019年,长剑-100横空出世,首次采用了亚燃冲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3至4马赫速度下效率最佳,使长剑-100具备高空超音速巡航能力,射程可能超过4000公里,被认为可平替东风-21D,甚至具备打击关岛的潜力。长剑-100无论从突防能力、速度还是射程,都比长剑-10实现了巨大跨越。但长剑-100依旧有局限——亚燃冲压发动机天花板是4马赫左右,飞得快却飞不久,真正的高超音速巡航,还必须依靠更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

长剑-1000的问世,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将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用化。相比亚燃冲压发动机,它的难度堪比“在17级台风中点燃蜡烛并保持燃烧”:燃料必须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喷射、混合和稳定燃烧;发动机还需承受超过3000K(2726.85℃)的高温和剧烈的气动震动。

▲超燃冲压发动机

为解决燃烧稳定问题,科研人员在燃烧室内设计了中心支板、凹腔和斜坡等增混装置;在热管理上,则采用再生冷却与点阵夹芯复合结构,让发动机在极端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早在2020年,中国已在地面试验中实现600秒稳定运行,足以支撑1000公里飞行。经过五年工程化突破,如今长剑-1000很可能已将稳定工作时间提升至2000秒以上,使其在高空8马赫下巡航5000公里成为现实。

如果说长剑-10让中国巡航导弹体系走向成熟,长剑-100则体现了跨代跃升,那么长剑-1000就是一种“极致”。其射程大概率超过5000公里,从海南可打击澳大利亚,从西南腹地可直达迭戈加西亚,甚至能覆盖苏伊士运河。

在突防能力上,长剑-1000选择了一条巧妙的“中间路线”:飞行高度介于传统防空导弹与反导拦截系统的作战范围之间。爱国者-2等防空导弹射高有限,难以拦截;而THAAD与爱国者-3MSE等反导系统的拦截高度起点,又往往在其巡航高度之上。这种高度带来的“防空盲区”,让长剑-1000几乎具备无可匹敌的突防能力。

▲长剑-100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长剑-1000与长剑-100外形差不多?答案在于其继承了成熟的发射车和弹体设计。两者同样是一车两弹的配置,长度与直径差别不大,这种延续有利于节省研发和保障成本。但在动力系统和作战方式上,长剑-1000已经彻底不同:它不再依赖亚燃冲压的4马赫极限,而是进入了8马赫、5000公里的新时代。

目前,美俄虽然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均有布局,但都主要集中于滑翔式再入飞行器(HGV),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美国的“波音X-51”实验飞行器虽然在2013年成功飞行300秒,但从未进入实用化阶段;俄罗斯的“锆石”导弹尚存在性能争议。相比之下,中国率先将超燃冲压发动机从风洞与试验平台搬上实用化导弹,这一步几乎改变了未来的战略平衡。

长剑-1000不仅能精确打击远程目标,还能依靠高速和不规则航迹实施“点穴”攻击,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中,提供了一种全新、令对手难以防范的打击手段。

▲长剑-1000

从长剑-10的亚音速,到长剑-100的超音速,再到长剑-1000的高超音速,中国巡航导弹的发展走过了一个完整的“三部曲”。外形看似延续,实则是动力系统与作战理念上的代际跨越。尤其是长剑-1000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真正掌握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并率先在世界上推出实用化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长剑-1000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在新一轮大国博弈中牢牢掌握的主动权。

来源:军武次位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