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的张雪峰摇头晃脑,声嘶力竭:“枪声打响那一天,我TM的至少捐5000万,我公司账上永远有这个钱。”“TM的打那天,老子直接打5000万进去。”“整体最起码捐TM一个亿——就TM的祖国统一,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成功!”
视频里的张雪峰摇头晃脑,声嘶力竭:“枪声打响那一天,我TM的至少捐5000万,我公司账上永远有这个钱。”“TM的打那天,老子直接打5000万进去。”“整体最起码捐TM一个亿——就TM的祖国统一,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成功!”
这番言论本应收获一片喝彩,却意外地引来舆论的广泛批评与质疑,网红翻车了。
作为教育博主,全国考研界的顶流,张雪峰这些年利用信息差和贩卖焦虑赚得盘满钵满,一张嘴打遍天下,三天两头上热搜。近来再登上热搜,不是因为考研攻略,而是一段声嘶力竭的“爱国宣言”。
这年头,连“爱国赛道”都这么卷了!
细观张雪峰的发言,满口粗言秽语,与其教育者的身份形成荒诞反差;承诺“公司账上永远有5000万”,更显其信口开河的本色。这种语言暴力与财富炫耀的奇怪结合,恰似市井暴发户穿上了爱国主义的华服。
张雪峰这些年靠着考研咨询业务,赚得盆满钵满。他的成功秘诀无外乎两点:精准把握信息差,巧妙贩卖焦虑感。全国考研大军年复一年膨胀,对前途的迷茫与对竞争的恐惧成了最好的养料,滋养出了一位凭借“一张嘴打遍天下”的行业顶流。这次,他突然从教育博主变身爱国先锋,难免令人怀疑:这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盛宴?
从商业逻辑看,张雪峰的表演堪称精准的利益计算。高价志愿填报卡、天价咨询服务的背后,是需要不断制造话题维持热度的商业帝国。当教育焦虑的韭菜割得差不多时,战争狂言便成了新的流量密码,并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让我们暂且做个简单的算术题。5000万不是小数目,即便是对于成功人士而言。若真如张雪峰所言,公司账上“永远”备着5000万现金随时准备捐出,这从财务管理角度堪称荒谬。现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让其长期闲置在账面上不动,既不投资也不增值,恐怕任何一位合格的财务总监都会提出异议。要么张雪峰公司的现金流充裕到超乎想象,要么这番表态更多是表演性质。
张雪峰承诺在“枪声一响”时捐款,关键是设定了一个假设,如果这个条件没有发生,他就无需兑现承诺,让人感觉玩文字游戏。这种承诺被称为“爱国期权”——现在信誓旦旦,未来无需兑现。但是,这样一个零成本的承诺,却能换来真实的流量。
大生刘蟾的书法对联
这种“爱国秀”在当下并不罕见。某种程度上,张雪峰与司马南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凭借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影响力,然后突然转向更加宏大叙事的话题舞台。司马南从前也是以反伪科学形象亮相,后来却渐渐演变成了时事评论家,最后在一次次极端化表演中逐渐失去了公信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专业人士开始跨界表演时,往往不是他们突然开悟了,而是发现了新的财富密码。
税收大数据如同照妖镜,让司马南的“爱国”人设彻底崩塌;而张雪峰们的战争狂言,也终将在时间的检验下现出原形。
在这场爱国秀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注意力经济逻辑。热搜即流量,流量即金钱。张雪峰深谙此道,三天两头上热搜的他,显然明白什么内容能够引爆舆论。爱国主义话题在中国社会具有天然的道德正确性和情感共鸣力,安全感十足,一旦与此绑定,不仅能够获得更多曝光,还能为自己的商业行为披上神圣外衣,批评者则容易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实在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但是,张雪峰翻车了。
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强烈反感,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他在轻描淡写地谈论战争。战争从来不是热血漫画,也不是直播里的谈资。它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逝去。子弹没有长眼,坦克没有温情。
很多网友在骂张雪峰,其实并不是单纯否定他的爱国情怀,而是愤怒于他那种“抖机灵”的姿态。这种态度,本质上就是拿公众情绪开玩笑。
张某人真有爱国之心,何不现在就将这5000万元投入科技研发、教育扶持或乡村振兴?这些领域同样关乎国家未来,而且不需要等待“枪声打响”。
当爱国成为某些人的生意经,当高尚情感被明码标价用作营销工具,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司马南的前车之鉴不远——当表演过度、人设崩塌,当观众终于看透了幕后的操作机制,曾经的热搜王者也会迅速跌落神坛。公众的情感不应该被如此轻易地操纵和消费,爱国主义更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牟取私利的遮羞布。
来源:安元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