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新疆,秋高气爽,从伊犁河谷到吐鲁番盆地,从帕米尔高原到天山南北麓,新疆各地校园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身穿制服,佩戴法徽,用生动的案例取代枯燥的法条,为学生们带来新颖多样的“法治第一课”。
九月的新疆,秋高气爽,从伊犁河谷到吐鲁番盆地,从帕米尔高原到天山南北麓,新疆各地校园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身穿制服,佩戴法徽,用生动的案例取代枯燥的法条,为学生们带来新颖多样的“法治第一课”。
01 伊 犁9月2日,伊宁县人民法院法官走进南通实验学校,为在校师生送去一堂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课堂上,法官跳出枯燥的法条宣讲,以“身边事”释“心中法”,层层揭开校园霸凌的“隐形面纱”。从失控的课间打闹,到脱口而出的侮辱绰号;从刻意的孤立排挤,到肆意传播隐私照片;从强拿硬要财物,到蓄意破坏人际关系……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在法官的细致剖析中逐渐显露霸凌的本质,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一句玩笑可能成刺,一次推搡或许为伤”。
未成年人保护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课题,校园法治教育则是守护成长的“第一道防线”。此次授课不仅将安全种子播撒进学生们心中,也让法治成为新学期校园最坚实的“安全底色”。
吐鲁番市、区县两级法院以“司法守护交河之子”未成年人保护品牌为引领,联动教育部门开展法治副校长精品课评选活动,旨在聚焦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与权益保护,通过课程创新、品牌融合、多方联动,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法治课程从“进校园”向“驻心田”转变。
参赛队伍围绕法律意识培养、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家庭与社会生活法律法规等内容,精心设计兼具普法深度与趣味性的课件,将“交河之子”品牌元素深度融入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精彩的互动环节、直观的多媒体展示,将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法治精神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导航仪”。
新学期伊始,英吉沙县人民法院法官走进县第五中学,为师生们带来沉浸式法治实践与传统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法治文化之旅。法治副校长带领学生代表走进县博物馆、国学书院参观学习,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史料记载,直观感受中华多元文化的灿烂辉煌。玉苏普法官以“校园物品失窃”为原型案例开展模拟庭审,通过故事编排和现场演绎,让同学们对“未成年人偷窃行为的界定”“法定代理人的监护责任”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法治与传统的有机结合,让同学们在学习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明辨是非能力;在交流互动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5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李莎莎走进乌市第46中学,为初一年级近七百名学生开展以“法治在线•守护我的青春主场”为主题的普法教育课,详细解读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帮助同学们明确法律责任界限,强调法律不仅是社会的基本规则,更是守护青少年成长的坚实盾牌。
天山区人民法院持续发挥“小小法治宣传员”作用,红领巾配上鲜红的聘书,稚嫩的肩膀担起普法重任,他们用同龄人语言向同校同学传播法律知识,参与策划法治实践活动,为平安校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法治犹如人生航道上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行稳致远。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成长为祖国建设的可靠接班人。”9月1日,和静县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苏尼才次克为第四小学的同学们送上深情寄语,孩子们都眼神笃定、充满信心。
首堂法治课上,苏法官依托司法实践,从“知法、守法、用法”三个维度展开宣讲,将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学习场景紧密结合,通过鲜活的案例向小学生讲解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法律后果,引导孩子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在库车县法院干警的带领下,辖区小学生代表们挥舞着国旗走进庄严的审判庭,稚嫩的小手轻握法槌,清脆的声响在审判庭内回荡。沉浸式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实现从课本到实践的跨越,“为什么法官要穿法袍?”“法槌有什么作用?”好奇的小脑袋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法官一一耐心解答。
在随后的党建长廊和院史馆参观中,讲解员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向孩子们讲述了法院的发展历程和一代代法院人的奋斗故事,让孩子们在接受法治熏陶的同时,感悟红色文化,通过古今对比,深刻体会现代法治文明的进步意义。
来源:新疆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