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高赞弹幕:贵人都在五星级酒店,穷人连门把手都摸不到。
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高赞弹幕:贵人都在五星级酒店,穷人连门把手都摸不到。
骂得很爽,听完只剩凉意。
这句话把“穷人”和“贵人”锁死在经纬分明的两层楼,仿佛楼梯焊死,永远无法碰头。
可生活里真有焊死的铁门吗?
还是有人把门把手看成了壁灯,转身就以为世界拒绝了他?
先说个真事。
去年在深圳做调研,碰见一位外卖骑手阿强,29岁,每天跑13个小时,手机里存的唯一群聊是“XX大厦骑手临时停站点”,群里全是同行互相甩单。
有天他突然在群里甩了条消息:谁有PPT教学链接?
我要给客户讲配送路线优化。
底下一片嘲笑,还有人回了句“你送外卖的弄啥PPT”。
阿强没回,继续跑单。
三个月后,他成了某物流平台的路线规划合作人,工资翻四倍。
群里那批笑他的人还在骂油价。
帮他的是平台里的一位区域主管,当初两人只在取餐口擦肩一次,主管听见他跟店长大声沟通“能不能把出餐顺序改成小区门牌先后”。
就是这一分钟的声音,让主管记住了这个名字。
阿强没给任何人递烟,也没跪着求人,他只是提前把“自己准备好了”写在脸上。
贵人不是菩萨,他更像拿着放大镜的投资人,扫一遍人群,看谁身上有即将发光的小零件。
你把零件磨好了,他自然会弯腰。
没磨好,他路过也看不见。
再讲一个冷知识:英国学者Granovetter那本《找工作》里有个数据,57%的好岗位靠“弱关系”介绍。
弱关系不是亲戚,也不是铁哥们,而是“见过一次,知道你在干嘛”的人。
穷人缺的不是强关系,而是一不小心就能把自己介绍出去的“弱信号”。
天天蹲在一个圈子刷短视频、听同样抱怨的回声,等于主动把信号屏蔽了。
问题来了,怎么发出信号?
别把社交想得太隆重,也别把“攒人脉”想成递名片、加微信。
说人话,就是找到一件别人用得上的小事,先做到60分,剩下40分靠同行替你吹。
比如:
1. 下班写200字复盘发到行业论坛。
哪怕只写“今天送错一单,下次用红色标签提示”。
外行看是流水账,内行人看得出你是个肯改错的人。
2. 看到行业直播提问,别问“请问怎么年入百万”,问“我用Excel做路径规划,用高德API抓实时路况,但卡在第4列数据清洗,有没有更快办法?
”——提问精准,直播间立刻有人私信你。
3. 线下会议别急着拿赠品,认真听完问答环节,轮到观众发言时说一句:“我是做配送优化的,关于刚刚提到的最后一百米成本,我有两个小实验数据想说。
”结束后自然会有人回头找你。
信号发完了,贵人还没出现怎么办?
别急。
世界不是单线程游戏,信号可以多重叠加。
白天写帖、晚上读书、周末帮朋友改商业计划书,看似乱七八糟的碎片,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拼成一张“能力说明书”。
说明书一旦成型,贵人自动对号入座。
再提醒一句:别把贵人当成唯一外挂。
贵人更像加速器,你得先有辆上了油的车,否则再好的发动机也只能趴在坑底。
也别幻想贵人给你一沓现金,他们更愿意给你一个舞台、一次试镜。
试镜没过,舞台就撤;试镜过了,下一次合作水到渠成。
最后回到弹幕那句骂。
酒店的电梯确实需要刷卡,可没人拦着你在楼下大堂练习自我介绍。
声音够亮,总有人开门找你。
今晚关掉手机前,想一个小问题:你今天做的事,有没有可能在未来三个月,让一个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突然想把你拉进更高楼层的电梯?
如果答案模糊,先把今晚的作业改了。
贵人不读朋友圈,只看成绩单。
来源:高冷可乐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