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内觉得都快要倒闭的外国公司,在国外却遥遥领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2:56 1

摘要: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这么一件事!我敢说每个第一次到美国运营商店里看手机的都会震惊于热销的五百美元以内中端手机是一种什么样的群魔乱舞,简直是国内千元机的水平,以至于水果手机数字系列这种在国内市场里不降价没人要的智商税产品,在美国原价销售居然都是同价位内的优

文/胡铁瓜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这么一件事!我敢说每个第一次到美国运营商店里看手机的都会震惊于热销的五百美元以内中端手机是一种什么样的群魔乱舞,简直是国内千元机的水平,以至于水果手机数字系列这种在国内市场里不降价没人要的智商税产品,在美国原价销售居然都是同价位内的优质手机。而且水果手机在美国已经算很便宜了,欧洲比美国贵好多!

有‬数据显示,三星电子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据38%的份额,苹果以33%紧随其后,两家企业共同瓜分了超过70%的市场。换句话说,每10个美国人中,有7个人只能在苹果和三星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局面让人不禁发问:这特么‬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吗?但凡‬美国人‬敢‬对中国‬手机‬开放‬市场‬,不出几年‬至少‬三星‬将‬面临‬跟在‬中国‬一样的‬遭遇‬!很多人以为是咱们‬把三星给赶出去‬了,实际上三星根本没有退出中国,发布会照样开,还‬给中国区定制骁龙旗舰芯片,各大平台手机照样卖,只不过‬卖的少,份额低,现在‬看不到‬有人‬用三星‬手机‬就是‬单纯的没人买!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手机市场。汽车领域也是如此。特斯拉在美国差点活不下去,直到在中国市场获得重生后,才在美国本土迎来转机。如果不是中国市场的支持,可能特斯拉‬早就‬嗝屁着凉‬了‬!

可以说‬美国消费者看似选择众多,实则被困在几个巨头构建的围墙花园里。他们不是不想尝试其他品牌,而是那近乎于‬闭关锁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让他们‬只能‬这样‬!

而欧洲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他们连本土的知名手机品牌都快消失了。曾经的“手机王者”诺基亚,如今早已退出主流市场,仅剩的一些欧洲本土品牌,比如西班牙的BQ、英国的Wileyfox,要么被中国品牌挤压到边缘,要么干脆停产。Canalys2025年Q1数据显示,欧洲手机市场中,三星占38%、苹果25%、小米16%,本土品牌合计份额不足5%。也就是说,欧洲消费者想买手机,除了苹果三星,剩下的选择要么是中国品牌的中低端机型,要么是售价高达530欧元、维修成本极高的模块化手机Fairphone(年销量不足十万台)。这种“非A即B”的选择困境,不是因为消费者喜欢,而是市场被垄断后,根本没给他们更多选择。

华为曾经在欧洲市场打破过‬这种垄断局面。2018年,华为在欧洲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6%,在西班牙等国家甚至超过30%。当时华为打得苹果三星节节败退,如果不是后来的政治干预,现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而在汽车市场,这种情况更加明显!美国汽车市场的“双寡头”格局,比手机市场还要固化。提起美国汽车,很多人会想到特斯拉、通用、福特,可实际上,除了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有点竞争力,通用和福特早就陷入了“依赖补贴过日子”的困境。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特斯拉以37%的份额领跑,通用和福特加起来才25%,剩下的份额被大众、现代等外资品牌瓜分。可即便通用、福特的电动化转型屡屡受挫,它们依旧能稳稳占据美国燃油车市场近40%的份额,靠的不是产品力,而是政策给他们带来的保护!

最典型的就是市场准入壁垒。中国车企比亚迪早在2013年就尝试进入美国市场,可直到2025年,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仍不足1%。核心原因是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制定的“独立经销商”制度——比亚迪若想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必须向经销商支付高达15%的佣金,这直接让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反观特斯拉,虽然靠直营模式绕过了经销商,却被多个州立法禁止直营,理由是“保护经销商利益”。这种“选择性执法”,本质上就是在维护传统车企的垄断地位:本土企业可以“特殊对待”,外来企业却要被层层刁难。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的“重生史”。2019年之前,特斯拉在美国市场一度濒临困境,销量连续6个季度下滑,股价暴跌,甚至被传可能申请破产。可自从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特斯拉就像换了个活法——上海工厂实现95%零部件国产化,生产成本降低30%,Model 3和Model Y的产能飙升,不仅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洲、东南亚。2025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突破200万辆,出口量占全球交付量的60%,正是靠着中国市场的输血,特斯拉才在美国市场重新起飞,成了别人口中的新能源巨头。

而欧洲汽车市场的垄断病,则体现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脆弱上。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曾被欧洲寄予厚望,认为它能打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垄断,可是它根本没能力和中国电池企业竞争。

对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才可以说是见到飞起。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从续航、智能驾驶到价格,展开全方位比拼,消费者能以10万元买到续航500公里的车型,也能花30万元体验到L4级智能驾驶。而中国的政策导向,从来不是护着巨头,而是促进竞争——2024年,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价格战,监管部门没有出手保护某家企业,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意低价竞争,既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也让车企有动力去搞技术创新。这种良性竞争的环境,恰恰是国外汽车市场最缺的。

很多人说中国市场不自由,可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敢对巨头下狠手反垄断的市场,也是竞争最充分的市场之一。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叫停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合并计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腾讯已经控制了国内70%的游戏直播市场,若合并成功,虎牙和斗鱼将占据近90%的份额,不仅会抬高主播签约费、挤压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还会让消费者面临无选择的困境。监管部门的果断出手,直接掐灭了这场垄断并购,保住了游戏直播市场的竞争活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垄断不是一罚了之,而是破立结合。叫停合并后,监管部门还要求腾讯开放微信生态接口,允许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链接直接在微信分享。在此之前,微信一直屏蔽抖音、快手链接,导致用户只能通过截图、复制链接等麻烦方式分享内容,而腾讯自家的视频号却能自由传播。接口开放后,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活跃度提升,独立创作者的作品曝光量增长,原本被腾讯垄断的流量生态,终于有了“活水”。这种“拆围墙”的操作,才是真正的促公平——不是打压大企业,而是不让大企业靠垄断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

在数字经济领域,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2021年,针对腾讯音乐的反垄断调查,打破了其独家版权垄断。此前,腾讯音乐手握80%的音乐版权,导致网易云音乐等平台被迫下架周杰伦、泰勒·斯威夫特等热门歌手的作品,用户流失率高达15%。反垄断处罚后,腾讯音乐的独家版权比例降至40%,版权费用下降40%,网易云音乐不仅重新上架了热门歌曲,还扶持了一大批独立音乐人,独立音乐人作品的播放量增长200%。如今,国内音乐平台的竞争不再是拼版权,而是拼服务——有的平台优化音质,有的平台搞直播互动,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才是自由市场该有的样子。

反观美国,面对市场垄断的态度却截然相反。TikTok在美国拥有1.7亿用户,创造了22.4万个就业岗位,可美国政府不仅不鼓励本土企业推出竞品与之竞争,反而多次试图通过立法强制TikTok出售美国业务,理由是“国家安全”。可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是美国本土短视频平台的“无能”——美国的Facebook、Instagram推出的短视频功能Reels,无论是算法推荐还是内容生态,都远不如TikTok,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竞争。于是,美国政府就用“政策暴力”代替“市场竞争”,试图把TikTok赶出美国市场,为本土平台“铺路”。这种“赢不了就抢”的行径,哪里有半点“自由市场”的影子?

中国市场的“自由竞争”,还体现在对“民生领域”的严格监管上。无论是水电燃气这些公共服务,还是电商、外卖这些民生行业,只要有企业试图搞垄断、涨价格,就会被监管部门盯上。比如,2023年,某外卖平台试图提高商家佣金,监管部门立刻约谈,要求其降低佣金、保障骑手权益;2024年,某电商平台搞“二选一”,逼迫商家只能在自家平台开店,监管部门直接开出巨额罚单,并要求其整改。这种“民生无小事”的监管态度,让中国消费者不用像国外消费者那样,被垄断企业“随意拿捏”——你敢垄断,就有“铁拳”砸下来。

所以说,像什么三星,丰田等等一些国外公司,他们在中国市场日渐衰落,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而到了国外却能立刻焕发活力,称王称霸,就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真正竞争的时候真的不堪一击,只有在那些针对中国树立起贸易保护围墙的地方才可以遥遥领先!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