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完后她总喊困,有一次午睡起来还说手脚发麻,一开始我没太在意,以为她是年纪大了血压不稳。后来我去厨房拿水果,看到她偷偷把剩下的半箱藏进了橱柜的最上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她之前查出来的血糖偏高,心里咯噔一下。
上个月婆婆来家小住,带了满满一箱子她最爱的糕点。她嘴上说“我就吃一点意思意思”,结果三天就干掉了半箱。
吃完后她总喊困,有一次午睡起来还说手脚发麻,一开始我没太在意,以为她是年纪大了血压不稳。后来我去厨房拿水果,看到她偷偷把剩下的半箱藏进了橱柜的最上层。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她之前查出来的血糖偏高,心里咯噔一下。
胰岛素抵抗这个词,在我们营养师圈子里并不陌生,但在普通家庭中,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而就是这种“听都没听过”的状态,才最容易让它悄悄发展成糖尿病。
有天我发小来家吃饭,边吃边说她最近老觉得累,早上起床像没睡一样,心情也烦躁。我问她是不是最近吃得太甜,她说自己天天下午要喝奶茶,不喝不踏实。
我让她把手伸出来看,她的手背明显有点黑,看起来像没洗干净,但其实这不是脏,而是一种皮肤暗沉,叫做“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典型信号。
皮肤变黑、变厚、出现在脖子后、腋窝、手背这些地方,是因为身体分泌了太多的胰岛素,刺激皮肤角质增生。这种变化不是一两天的事,是身体长期代谢出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很多人看到这种皮肤变化,会以为是晒的或者清洁不到位,但其实它是身体在求救。
有一次我儿子的同学来家写作业,吃完饭不到半小时就喊饿,翻箱倒柜找零食。孩子才12岁,饭量大点没啥,但他妈妈说他最近体重飙得快,裤子都换大了一号。我说你观察下他是不是吃完饭很快又饿,而且特别爱吃甜食?她回去留了心,过几天打电话跟我说,全都对上了。
饭后一两个小时就饿,特别爱吃甜食、面包这类东西,这往往是血糖波动太大引起的。正常人吃完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会跟上,把血糖拉下来。
但胰岛素抵抗的人,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降不下来,结果胰岛素越分泌越多,越多越没用,身体就一直在“高糖-高胰岛素-再饿”的死循环里打转。
我一个朋友是保险公司的体检顾问,前几天她来我家看体检报告,说她最近血脂高、腰围大,医生让她警惕糖尿病前期。我翻了她报告一看,空腹胰岛素明显偏高,腰围超过85cm,空腹血糖还正常,她很疑惑,问我是不是医生搞错了。
其实很多人到糖尿病前期时,空腹血糖还在“正常值”范围内,但背后已经是高胰岛素在苦苦支撑。这种情况在营养学里叫“代偿期”,血糖看起来正常,其实胰岛素已经拼命工作了。就像一个人每天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表面没出问题,身体早就撑不住了。
我爸前阵子常说晚上睡不好,总觉得心慌,还老出汗。他自己以为是更年期到了(虽然他是男的),还上网买了保健品。我让他测了下血糖,饭后两小时竟然已经突破11mmol/L。他原来一直以为自己血糖正常,因为他每次体检都只看空腹血糖,根本没注意过饭后血糖。
饭后两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就要注意了,如果超过11,就已经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突发的,其实它是从胰岛素抵抗一步步发展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长达五到十年,早期没有症状,但身体已经在默默受损。
我一个表姐是小学老师,最近总觉得脑子不清楚,开会老记不住内容,课上讲着讲着就忘词。她一度以为是更年期来了,结果去查才知道是胰岛素抵抗让她大脑也开始“供不上糖”。大脑是最耗糖的器官,胰岛素抵抗会让大脑的能量供应变差,影响记忆、情绪和专注力,这不是精神问题,而是代谢出问题了。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胖人才会胰岛素抵抗,其实不然。我认识一个女医生,身材瘦小,每天吃得也清淡,但她长期熬夜、压力大、运动少,结果血糖和胰岛素都不太好。她的体脂率高,肌肉量低,虽然体重不重,但代谢状态很差。
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要“仓库”,没肌肉,血糖就容易堆积。所以不是看你瘦不瘦,而是看你有没有“代谢活性”。很多瘦子其实是“隐性胖子”,脂肪藏在内脏周围,容易胰岛素抵抗,心血管风险也高。
我妈以前总爱吃水果,尤其是晚上看剧的时候来一盘葡萄,或者半个哈密瓜。我提醒她,这些高糖水果晚上吃,一是血糖飙升,二是胰岛素分泌太多,她还不信,隔天测试血糖,果然饭后三小时还没降下来。她现在改成吃点坚果和一小块红薯,血糖稳定多了。
我家小孩有一阵子特别爱喝含糖饮料,尤其是运动后,总觉得“喝点甜的补能量”。我就让他做了个实验,喝完含糖饮料后半小时测血糖,比平时高了接近三倍。再过一小时又掉得很快,整个人开始犯困、没精神。我给他讲了血糖过山车的原理,他才明白为啥喝完甜的总更累。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发现身边人出现了饭后犯困、皮肤发黑、体重莫名增加、吃不饱、记忆力减退这些问题,不妨从饮食、作息、体型、家族史等方面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看起来像“小毛病”的事,背后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在捣鬼。
我自己也会定期测空腹胰岛素和饭后血糖,不是因为我担心糖尿病,而是因为预防胰岛素抵抗,比治疗糖尿病要轻松太多。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吃得像营养师,也不需要健身房打卡式锻炼,关键是知道自己身体发生了哪些细小的变化。
每次家人聚餐后,我都会提醒大家饭后别立刻瘫坐,哪怕在客厅走走,也比窝在沙发上强。我婆婆现在也慢慢接受了少糖少精加工的饮食,她自己说没以前那么饥饿,也不那么困了。
胰岛素抵抗不是医生才需要关注的事,它就在我们身边,藏在每一顿饭、每一夜熬夜、每一次“吃不饱”的感觉里。越早察觉,越早调整,才不会等到糖尿病来敲门时才后悔。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3. WangY,etal.(2021).“InsulinResistanceandItsAssociationwithMetabolicSyndromeinChineseAdults.”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 4. 李梅.(2023).《胰岛素抵抗与慢性病关系研究综述》.中国公共卫生. 5. ZhouX,etal.(2020).“Postprandialhyperglycemiaandinsulinresistanceinadults.”ChineseJournalof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来源:筱筱健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