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落马背后|为什么通报里只有两句话?易会满的哥哥、儿子和同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3:33 1

摘要:可最后,他却戴罪立功拿到了“无期徒刑”判决——换来这份“生”的,不是悔过书,而是一份供词名单。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水满则溢,易会满,果然落马了!

前天传了一天,金融圈的惊雷!中国证监会前主席易会满被查!

昨天靴子终于落地!

金融圈哗然,股民炸锅。

那个掌控A股闸门、被骂了五年的男人,终于“出事”了。

但更炸裂的,其实是消息背后曾经流传已久的一句话——

“他不是被突然调查的,而是被咬出来的。”

这只“金融大老虎”,据说是被一位差点判死的浙江金融副省长咬出来的——朱从玖。

就在几个月前,朱从玖站在法庭上,本是“受贿过亿、死刑起步”的标准案件。

可最后,他却戴罪立功拿到了“无期徒刑”判决——换来这份“生”的,不是悔过书,而是一份供词名单

而这份名单,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六大银行的浙江省分行行长,一个接一个被查;

数十家平台基金、私募券商牵涉其中;

中金资本高层“集体失联”;

连证监会系统,最顶端的那一位,也没能逃过。

你以为这只是又一个贪官倒下,

但其实,这是金融系统最深的一次“抽血手术”。

他们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把金融变成了他们个人的提款机,把规则变成了游戏,把平台变成了赌场。

而你、我、我们,才是这个局里,被下注的筹码。

现在,这场游戏终于反噬了这些金融腐败分子自己。

朱从玖,曾是证监会高层、上交所总经理,后来在浙江担任副省长,分管金融整整十年。

他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一直是“清醒、儒雅、有思想”:

喜欢引经据典,讲话时常引用《孙子兵法》;主政浙江金融期间,还推动设立“钱塘江金融研修院”,口号是“为金融强省打底”。

但2023年春天,他出事了。

官方通报的措辞并不复杂: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等到案情公开时,数字触目惊心:

受贿金额超过1.05亿元。

这是标准的“死刑起步线”。不少了解司法系统的人都认为,朱从玖这次凶多吉少。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结局已定的时候,一场悄然的转折发生了。

——最终,他被判的是“无期徒刑”。

一位接近案件审理的人士透露:

“他的供述非常关键,内容很深,牵涉面也大,属于戴罪立功了。”

据说朱从玖被抓一行,他始终表现“愿意配合”。但当谈到他分管金融期间与几家银行的关系时,他突然沉默很久,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知道一些事,也参与过。我愿意讲。”

从那之后,一份数万字的“补充材料”陆续呈上。他详细交代了自己在分管金融时期,与多家银行负责人、金融机构、平台公司的交集。

而某位老同事调任中央某金融监管部门后,相关资源与项目仍有延续……他的家人也曾与某券商旗下机构有过合作。

虽然没有点名,但与朱从玖同为“老工行体系”、又在2019年起执掌证监会的那位——身份已呼之欲出。

朱从玖的这个案子,涉及了:

六家银行在浙分行“一把手”;

某私募项目以“政府合作”为由获得巨额授信;

数个IPO项目审批存在“提前过会”的非正常流程;

更关键的,是指出了某位监管高层的子女,曾在项目初期阶段“做过牵线工作”。

这些信息,都成为后续案件的触发点。

朱从玖不是简单的“认罪减刑”,而是以“结构性说明”撬开了一个权力-金融-资源相互勾连的系统。

在那个系统里,有人一手批钱、一手收股权;

有人坐在会议桌上“指导资源对接”,桌下却早已安排好项目路径;

也有人坐镇监管之位,却默许亲属借“外部机构”打通通道。

这不是贪腐,这是“结构性寻租”。

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系统性角色”在崩塌前,掀起的漩涡。

他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贵族”。

易会满,出身浙江温州苍南,从一所名叫“浙江银行学校”的中专走出,34年里,从基层柜员一路做到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再成为正部级的证监会主席。

这是一个标准的逆袭故事。

但故事走到后来,却成了股民口中的“抽血机神话”。

2019年1月,易会满从工行“空降”证监会,被称为“银行系打破传统接棒的里程碑”。他自己也曾公开表示:

“证监会主席这个岗位,就像是火山口。”

他知道不好干,也知道这个岗位意味着什么——压力、民怨、还有满屏的“易所长”段子。

但他没能想到的是:

这口火山,最后真的爆了,而且把他吞进了熔岩里。

【一张图,刺穿神话】

他上任时,上证指数在2500点左右。 五年后卸任,3000点。

乍一看,还涨了500点。

可实际呢?

2019年到2024年,A股共发了1906只新股,总募资额高达2.2万亿元,平均每天1.04只新股,平均每天从市场抽血12亿元以上

指数涨了,股民的钱却没了——这才是易会满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他的任期内,有人说他推动了科创板、北交所注册制、改革制度建设。

可股民不关心制度,只关心账户。

他带来的,是密集的IPO洪流、新股“割韭菜”式上市、垃圾股套现退市、高频融资带来的“吸血效应”。

而与他“无缝对接”的,是一批通过“定增”“投行通道”“委外投资”获利的人——其中不少,正是他旧日工行体系的老同事。

2024年2月,他被免职。 2025年9月,官宣落马。

而在这之间,早有预兆:

——他的老搭档顾建纲,被查;

——他子女曾任职的机构,牵涉百亿委外项目;

——他曾力挺上市的某些企业,正在被“倒查财务造假”;

——与他一同出身“浙江银行学校”的地方银行高管,一个个被调查……

朱从玖点了一把火,烧的是一整片森林。 而那片森林里,恰恰有他的足迹最深。

在股民口中,他有个别号:“易所长”

意思是——每天发新股,好像不是监管者,而是所长批车牌。

有人说他是金融改革的推进者; 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不懂资本市场,却懂“放水与接盘逻辑”的官僚。

但无论哪种说法,在2025年秋天,都画上了句号。

他被查了,带着一段最疯狂的IPO历史,一段让数千万股民账户归零的时代,和一个再也无法修复的金融信誉口碑。

他从中专走到正部级,却在人民最失望的时刻,跌入深渊。

一笔金额高达300亿元的委外私募投资项目。

它诞生于资管新规发布前夜,落地迅速、流程神速, 所有通道几乎是“无阻畅通”,直到爆雷前夕,几乎没有人觉得它“不正常”。

直到2023年8月,工行原资管部总经理、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被查。

一切开始回卷重播。

顾建纲是典型的“易系”老将。

两人长期共事于工行,一度被视为“搭档型班子”。

他主持的工银理财,资产管理规模一度突破3万亿, 被誉为“宇宙行的压舱石”,也正是他牵头操作了这笔300亿私募投资。

这笔投资的幕后机构之一,正是中金资本。

而据财新等媒体连续调查披露,最初的资源接洽方, 正是易会满在中金公司香港任职期间的“子女团队”。

据接近项目审计的人士透露:

项目起初由中金资本旗下某平台发起;

顾建纲提供融资资源通道,安排“定制私募通道”;

多家机构为该项目提供“关联背书”,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家族基金;

项目落地仅用时不到90天,甚至规避了当年4月起的新监管要求;

项目落地后,顾建纲之子顺利入职中金旗下基金部门。

这个通道,被业内人士称为:

“家族资源 × 机构牌照 × 通道资金 × 政策前夜”

四位一体的黄金窗口。

而当2024年,该项目亏损严重,被地方审计点名时, 这张牌桌上每一个角色,都已悄然换位。

2025年夏,多家财经媒体接连曝出: 中金资本董事长丁玮、核心骨干安垣被“带走配合调查”。

知情人士表示:

“重点正是当年那批委外项目,涉及金额巨大,疑似利益输送。”

而追查过程中,多份资金流向指向当年曾参与审批、协调的老工行系统高管。

有位业内人士说得直接:

“顾建纲出事,是中金第一次动摇;易会满出事,是这张图谱全面坍塌。”

这一笔300亿项目,不是简单的投资失败。

它是银行、券商、监管、家族资源共同运作下的一场利益盛宴。

而当盛宴散场,有人已悄然退场,有人正被拷问,有人,正在等待

据说,金融副省长朱从玖的一纸供词,像一块炸裂的冰面。

冰面下,是浙江六家重量级银行的“行长俱乐部”:中行、建行、农行、工行、浙商、杭州银行——省级行长,一锅端。

从2023年到2025年,两年不到,这群人不是主动投案,就是被带走调查,全军覆没。

而他们的堕落,不只是金钱的游戏,更是一场场魔幻现实的剧本。

郭心刚:中行“风水行长”,办公桌下藏了三尊大金佛

郭心刚原是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表面儒雅,实则迷信得惊人。

江湖传闻,他曾在分行会议室里悄悄请了风水师来看“财气”,指着财务部的门说:

“门不对,财就出。”

然后命人连夜改门向,财务总监都看傻了。

有次某科技公司贷款进度卡壳,他深夜单独召见企业老板,说了三个字:

“拜一拜。”

第二天,老板带着一尊黄金关公,贷款秒批。

在其办公室墙后暗格中,藏有三尊佛像、一张地师画的“聚财符”,还有多个大红包袋,内装数十张银行卡。

风水压轴,行长收钱——他把银行变成了“财神庙”。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极度腐化、荒唐至极。他热衷出入私人会所,每次都是熟门熟路,宴请名单从不重复,场所却永远“保密”,据说杭州某五星级酒店专门为他腾出一间套房,“只招熟客”。

在“风水圈子”里,他甚至有一个外号叫“财神大人”,总喜欢带着商人朋友看地风水、选楼盘、谈合作。有人送他金佛、玉貔貅,也有人送他“活人”—

一位90后女子被安排成他的“生活助理”,名义上管着日程和文件,实际上连私人别墅钥匙都拿着。他还曾公开在酒席上称呼她“我小福星”。

退休后,本应远离权力与资金的交汇点,他却“退而不休”:借助自己在人行、银监系统多年积累的“人脉网”,继续在后台操盘贷款、定向牵线。表面是顾问,实则是“隐形大行长”。

其中一名女子曾“空降”进合作企业担任董秘,被查时连身份证都查不出真实身份,还是在郭心刚手机备忘录里找到备注:“小Q,XX年X月入圈”。

——他把银行当了财神庙,也把金融系统当了“家族提款机”。

冯建龙:农行“地下金库”,行长带着老婆孩子情妇一起贪

如果说郭心刚是“迷信型贪官”,那冯建龙就是“家族企业型”。冯建龙的上一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吕晓东已在2023年11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公开报道表示,冯建龙私生活混乱,在浙江、重庆分行情妇众多,并且有婚外生子,与第二任配偶年龄差距几十岁。冯建龙在4月24日被带走,从冯建龙家中搜出巨额现金及购物卡、奢侈品。其两任配偶、孩子及多名民企老板也被一起带走留置。

农行系统说得最狠的一句是:

“冯建龙带着一个家庭,吃掉了一个银行的道德底线。”

更荒诞的是,有知情者透露——

冯曾亲自为情妇批了一笔贷款,还安排她到分行内部培训部“挂职”。

她来上班第一天,众人惊呼:“这不是我们行长饭局上敬酒的女伴吗?”

而他无动于衷,只说:“人要有栽培人才的眼光。”

十分可笑的是,冯建龙在主动投案前的5个月前,其精心撰写的《国有银行党建探索》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三十七万多字。在此书前言中,冯建龙分享了出版此书的初心,我选取了其中一段给大家看看:

在长期的金融工作实践中,我深感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将其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视其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

里子一套,外头一套,妥妥的“双面人”,思想作风可见一斑。

高强:建行“饭局王”,酒桌批贷款,KTV选项目

建行浙江省分行原行长高强,是圈里出名的“饭局王”。

他有个外号:“不喝醉,不批款”。

企业要贷款?先约饭,后唱歌。

饭桌上看诚意,私人会所和KTV里听承诺。

据说某本地地产商就是在高强生日那晚,送出一幅“金砖地图”,外加一晚全程陪侍,第二周便拿到了5亿贷款额度。

他曾连续两年,年均出席饭局超260次,平均每工作日一场。

更惊人的是,在某私人会所商谈贷款细节”被全程监控录像,成为他被查的重要证据。

沈荣勤:工行“研修院长”,从讲台走向审判台

2025年5月,沈荣勤被查。他原为工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后兼任杭州金融研修院院长。

他曾经打造了一个地方,那里是浙江金融系统高管“洗脑、洗钱、洗关系”的三洗场。

据内部员工爆料,有专门的“VIP楼层”,朱从玖、沈荣勤与数名行长会定期“密谈项目”。

一次,某地市城投平台贷款审批难,沈荣勤一句话:

“拉到那里,洗一洗就能批。”

而“洗”的方式,就是安排金融讲座+豪华晚宴+定制接待,甚至配有“陪读秘书”服务。

最终,那家城投如愿拿到了数十亿授信额度,几年后爆雷,银行成了接盘侠。

虞利明:杭州银行“人间蒸发”的行长

2025年4月,杭州银行发布公告:

“因个人原因,虞利明辞去行长职务。”

随即,失联,带走。

坊间传言四起,有说他人在香港,有说他遭“举报后潜逃”,也有人说:

“他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在其任内,杭州银行曾大举放贷民企,推出多个“高收益资金池项目”,被质疑为“隐形理财”。

据传,有客户因一笔违约信托上门维权,点名要见虞行长,才发现——人,已不在了。

沈仁康:浙商银行董事长,豪车送上门,老板跪着求办事

2023年2月,浙商银行前董事长沈仁康被查。

他的贪,是“低调奢华”的类型:表面克制,内里张狂。

据相关信息披露,他曾接受某民营集团董事长赠送的“劳斯莱斯幻影”,甚至坐镇行长办公室,现场选车款、订配置。

一次会议后,有老板拎着LV公文包走进他办公室,满脸堆笑:

“沈董,帮忙盯一盯我们的股权质押,最近资金紧张。”

说完,当场掏出5张银行卡,塞进座椅背后。

沈仁康没说话,只笑了笑。

三天后,该公司顺利获得数亿贷款续贷。

这些浙江银行系统的大人物,曾是地方经济的“顶梁柱”,金融媒体上的“改革者”,大大小小金融论坛上的“座上宾”。

可现在,他们的名字一一从官网撤下,办公室被封,微信群变灰。

一锅端,是真的。

而这一锅的火星,正是朱从玖点燃的。

他们不是谁“误入歧途”,而是站在高位,看见规则的漏洞后,主动跳了进去。

这六人,不是彼此孤立。

他们都曾在朱从玖分管金融时期被提拔、支持、鼓励; 他们都享受过“银政协同”“审批简化”“平台运作”的政策便利; 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参与过“政银私募协作模型”的链条。

有知情人士说:

“查他们,不是从银行查起,而是从朱从玖交代的那条线开始,一步一步拉。”

最终的结果就是:

地图上灰掉的不只是人名,更是浙江金融生态里,一整个运转多年的“灰色系统”

“六大行长”纷纷落马之后,很多人以为,这场浙江金融系统的大地震,已经接近尾声。

但真正明白供词分量的人都知道:

朱从玖不是终点,只是开场白。

他的那份供词,如同一把钝刀,切开的是一整层掩盖已久的“金融灰幕”。

据接知情人士透露:

“他提供的材料,覆盖银行、券商、金控平台、地方政府金融办,甚至中央金融监管高层的人事脉络。”

那不是交代,是“布局”; 那不是认罪,是“换命”; 那不是供词,是一张活的“金融系统权力地图”。

也就是说:

朱从玖的落马,只是“浙江地表”的一次清洗。

更深处的权力链条,还在震动中。

金融圈里的恩恩怨怨,我们先讨论到这里。

主要是发了这个新闻以后又有很多小伙伴发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通报里只有短短两句话?又有人在不断的抖机灵说,字越少事越大。

今天就简单再来科普一下督察院的办事流程,看看把“大老虎”关监狱里,一共分几步。

大家还记得今年2月21日,周五的晚上,当地铁上的打工人正在策划怎样度过周末时,一则重磅新闻引爆了网络——蒋超良落马,又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周五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特别喜欢在周五晚上或者节假日前一天晚上公布“大老虎”,给准备度假的牛马们送上好吃的“瓜”。

但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该如何吃这个瓜,总是吃的乱七八糟。比如,针对周五晚上的消息,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网友,他故作深沉地评论“字越少事越大”,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吃瓜。

本文可以负责任地科普一下,不管什么事、什么级别,这个立案通报都是只有两句话“xxx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xxx审查调查”。

一定还有这样的网友,他愤青般地反问“为什么不公布具体案情!民众有知情权!”,这也是不会吃瓜,或者说这篇仅有两句话的阅读理解做的不到位。本文还可以负责任地科普一下,每一个案件都会依规依纪依法公布案情,但不是现在。

再比如,你可能会偶尔在网上看到“xxx官员被逮捕!”等吸引眼球的标题,此时你如果也很兴奋地和其他小伙伴分享这个惊人的消息,那也说明你不会吃瓜。本文依然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当你看到某官员被逮捕时,他应该是大半年之前就已经落马了,甚至已经被公布“双开”的处理结果了。

所以,不要被种种花里胡哨的新闻标题所牵着鼻子走,今天就来教你怎样专业的吃落马官员的瓜。请注意,这里教的不是旁门左道,不需要翻墙、不需要风闻,完全通过官媒正道就可以专业的吃瓜。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总体框架,要把贪官抓监狱里共分三步,第一步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办并对其采取留置措施(就是以前的“双规”);第二步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结束,对其进行“双开”处理,并移交司法机关进一步处理;第三步司法机关处理结束,法院判刑,把监狱门儿带上。至此一个完整的瓜才吃完。上述三个阶段,也分别对应着三个通报,可以分别简称为留置通报、双开通报和审判通报(本文自创的,官方没有这个简称)。下面,我们以傅政华案为例,详细解释一下三个阶段、三个通报。

先说第一步,对应着留置通报。周五晚上蒋超良的通报就是这种留置通报,只有短短两句话。再看傅政华的留置通报,两句话交代3个基本信息点:落马官员是谁(傅政华),落马原因是什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办案机关是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但就是这个在3个各阶段的通报中最短的一个通报,却是最能考研专业性的一个通报。

因为,从留置通报的2句话中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出3个隐含信息:

第一,推测这名官员是不是党员。如果通报中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xxx审查调查”,那就说明他是党员;如果通报中只说“涉嫌严重违法,接受xxx监察调查”,那就说明是一位党外干部。因为“违纪”违的是党纪,“审查”指的是党纪审查,而监察调查是对所有公职人员,无论党员与否。

第二,推测这名官员的级别。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的,一定是中管干部,多数是副部级以上,少数是正厅级;接受省级纪委监委审查调查的基本是副厅级以上干部。

第三,推测是否主动投案及其配合程度。如果是被动立案,那留置通报里一定说的是“接受审查调查”;如果是主动投案或留置后配合态度较好,会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主动配合审查调查”或“主动投案”,一种是在姓名后面加“同志”但后面仍是“接受审查调查”。

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通报只有两句话。刚才提示大家逐字阅读两句话的通报,不知道是否注意到了这里面有两个词极其重要。

第一个词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涉嫌”二字,说白了现在只是他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存在问题,要么是因为问题掌握的还不全面,必须将人控制住以后才能查深查透;要么是因为证据还不够扎实,需要去搜查或者当面审讯该官员。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布留置通报的主体是纪检监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仅有审查调查权,没有司法审判权,所以不能对其贪污受贿等问题定性,所以只能用一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来表述。

这时候,有人会问,纪检监察机关无权对贪污受贿等问题定性,但总有权力对违反党纪问题定性吧?

问的非常好。这就需要看重点关注的第二个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的”中的“正在”。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正在查但还没查完,各位吃瓜敬请关注下期通报——双开通报。

这时候还会有小伙伴疑问,既然现在什么问题都不能定性,什么结论都没有,那为什么要发这个两句话的通报?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法治社会,这个官员作为公众人物突然就没了,总得给社会一个交代,不能莫名其妙地就少一个人,不能让社会上流言四起,搞的像秘密办案似的。同时,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考虑,那就是像社会上其他与该官员有关的行贿人宣告,这位官员已经落马,无需再有任何顾虑,大家可以积极举报了。

再来看第二阶段的通报,“双开”通报。一般在留置通报的大半年以后,办案机关会再发一个“双开”通报。比如傅政华的双开通报就是在留置通报的半年以后,是一个标准的流程。这个通报的意思就是,经过纪检监察机关大半年的审查调查,这个官员的所有违纪违法问题基本查清,现在将相关问题和处理结果,向社会通报一下。

这个通报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报违纪问题,一般会按照六大纪律依次通报;第二部分是通报处理结果,一般情况是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就是“双开”);第三部分是移交司法,就是此类通报的最后一句“涉嫌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请注意,这个“双开”通报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该官员都还是一名党员、一名公职人员,办案机关都还是纪检监察机关。说的再直白一些,在此之前对其都是按照“体制内”的规矩来处理,纪检监察机关是代表党组织和所在单位,对其采取“家法”。而“家法”最严厉的处理结果就是,开除“家族”(党籍和公职)。同时,因为这一阶段是“家法”处理阶段,还没进入司法程序,所以不能请律师。

所以,这个“双开”通报宣告了这名官员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但要注意,他此时还是一名公民,他的社会生命还没有结束。他的社会生命何时结束?

再来看第三个通报,审判通报。比如,傅政华这个案子是由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的,感兴趣的可以认真看一下这个通报。

这个审判通报什么时候会发出,这取决于司法机关的审判进度。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当一名官员被“双开”以后,他就脱离纪检监察机关的程序,进入到司法机关的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移交检察院准备起诉。

但是检察院对落马官员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不叫“留置”而叫“逮捕”。看起来都是“拿人”,但背后的学名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今后看到某某官员被逮捕的消息,不要再大惊小怪,这个官员早就被抓了,现在只是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再走一道手续而已。

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需要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会让此前办案的纪检监察机关再去补充调证等等。法院宣判也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往往手法隐蔽,有各种合法的外衣,所以定性比较困难,再加上落马官员在此阶段可以请律师辩护或者翻供、抗辩甚至不断上诉等等,最后的法院宣判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前后算上往往得接近两年的时间,有的甚至更长。

最后在宣判的时候,法院会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决定是否将审判结果予以公开,这就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通报——审判通报。往往会通报涉案金额和判刑时间。这就代表这个官员的社会生命也结束了,他不再是一个公民而是一个罪犯。当然如果判了死刑,那他的生理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事情都得依规依纪依法来执行,不要听很多门外汉分析:这个官员都落马这么久了,怎么还没判刑,肯定有上层博弈!肯定有人想捞他!以后把这些话就当成笑话吧。

最后,如果有小伙伴觉得“双开”通报和审判通报说的都太笼统,内容不够精彩,还想进一步吃瓜怎么办?

那就教大家一个可以公开、合法地获取最准确的内幕案情的办法。每年1月份,中央纪委会召开全体会议,届时中纪委会在央视播放当年的反腐纪录片,包括今年的《反腐为了人民》,去年的《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再往前的《永远吹冲锋号》《零容忍》等,基本就是过去一年查办的各种大案要案的内幕,其尺度之大、内容之精彩绝对让人满意,其下饭程度绝不输给《人民的名义》《狂飙》等热播剧。

总体上来说,如果一名公职人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那么他的办案流程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同时对应三个通报。

第1个阶段是纪检监察机关对其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此时只是刚刚开始立案向全社会公布这个人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了,并不是秘密失踪。

但是具体案情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详细审查调查,因此没有其他内容可以通报,只能通报这个人被查了。

因此这个通报我们可以称之为立案通报,易会满的这个通报就是这种立案通报。

所有人的立案通报都是只有两句话,大家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不懂装懂。

第2个阶段是涉案人从纪检监察机关被移送到司法机关,一般就是检察机关。这个通报一般距离立案通报会过去大半年的时间,一般是两个留置周期,也就是三个月加三个月。

在移送司法之前,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其作出党纪处分和政务处分。

一般来讲都是开除党籍和开除职务。

这个时候纪检监察机关会对其违纪违法问题,以及接受党纪政务处分的情况进行通报,因此这个通报又叫做“双开”通报。

这里请注意,纪检监察机关只能通报其涉嫌违反党纪和违反政务处分条例方面的问题。

但不能通报其涉嫌职务犯罪,比如行贿受贿等方面的问题,因为是否犯罪必须由司法机关作出审判。

纪检监察机关无权认定,也无权对其作出刑事处罚,只能做出“双开”的处罚。

因此第3阶段就是检察院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的宣判。

宣判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这要看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排庭的周期。半年一年甚至两年的都有。

有些宣判结果会在网络上公布,有些宣判结果可以到裁判文书网上去查询。

因此这个通报又可以称之为审判通报,会通报其犯罪的具体情形包括贪污受贿行贿或玩忽职守渎职等职务犯罪的问题,有时也会通过具体金额最后也会通报判刑结果。

因此一名公职人员从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到最终被判刑入狱,一般至少是一年半的周期,长的可能会更长。

所以关于易会满违纪违法的具体案情,我们大概半年多以后会看到一份具体的“双开”通报。

涉嫌贪污受贿的情况,我们要等到法院宣判以后才能知道。

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金融舵手,曾执掌中国资本市场核心监管机构五年的正部级官员,在黯然卸任整整一年半后,还是未能平安着陆。

实际上,2024年2月,在易会满被免去证监会主席职务时,外界已察觉了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彼时,距离易会满2019年1月从工行董事长任上“空降”证监会刚满五年。

作为正部级官员,时年近60岁的易会满尚未到退休年龄,卸任证监会主席后的去向却一时未明确,这在业内实属罕见。

据说按照惯例,证监会在内部为离任的主席安排了一间办公室。易会满为了显示存在感,还时不时来办公室坐坐,但从今以后恐怕再无机会光临自己的办公室了。

在易会满任期内,一个最为市场所瞩目的重点是:新股发行数量大幅增加,发行速度明显加快。

在易会满任职证监会主席的5年多的时间,累计发行新股数量高达1908家(含6家已退市公司),总计募资金额达2.22万亿元。若以平均数计算,几乎每天都有一只新股上市,日均募资金额超10亿元,

与此同时,易会满另一个广被诟病之处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大量减持。易会满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二级市场累计减持了2.47万亿元,累计增持2074.04亿元,累计净减持约2.27万亿元。

易会满任期的5年多时间里,新股发行和重要股东二级市场累计净减持金额合计超过4.69万亿元。

而坊间早有传言,易任职期间,上市公司中注册地在江浙地区的数量明显偏多,或与他为浙江人并曾在江苏省工作多年存在一定关联,不排除其家人染指其中的可能。当然,最终调查结论以官方公告为准。

在“空降”证监会之前,易会满在被誉为“宇宙第一大行”的工行工作了34年,一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从基层员工一路升至工行董事长,跻身副部级干部行列。

2019年1月,54岁的易会满离开了他工作了34年的工商银行,到中国证监会接替随后主动投案的刘士余,出任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之职,由此也官至正部。

近年来,金融业反腐走向纵深,工行倒查力度颇大,牵扯人员及业务条线众多。从位高权重的原副行长张红力、原纪委书记刘立宪,到个人金融业务总监李卫平、黑龙江分行原行长张晓辛、福建分行原行长俞龙、湖北分行原行长王芝斌……众多根基深厚的“老工行”纷纷落马。

这场风暴,终究不可避免地刮向了工行曾经的掌舵者。

在离开工行时,易会满曾经动情的说,“不会忘记和大家一起走过的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易会满的第一学历并不高,仅为中专毕业,80年代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浙江银行学校(现已升格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银行学校看似普通,但打开他们官网的“校友风采”栏目,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这里还培养了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5000余人,被誉为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

据经济观察报最新披露,易会满是在2025年8月29日左右被带走调查的,他的几个家人也被一并带走。而在此前的几个月里,易会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读于浙江银行学校时的数名同学,已经先期落马。

今年4月被查的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原纪委书记林鹏,即毕业于浙江银行学校,且与易会满同为温州苍南人,而林鹏的职场升迁,得力于易会满的举荐。

今年5月被查的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原行长沈荣勤,与易会满同属浙江银行学校1984届校友,沈荣勤还曾担任过该校校友总会会长。

去年5月落马的中国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楼文龙,也毕业于浙江银行学校,留校任教后曾为易会满的老师。

此前据财新报道,易会满家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哥哥。“据说他兄弟在外经商做生意,而家人、亲属利用干部职务牟利。”

报道中提及,“他有个哥哥挺彪的,老借易会满混圈子,对接当地企业的融资业务。易会满有段时间很小心,他哥来京,他都避开而不见。”

这种刻意回避,折射出对亲属行为潜在风险的深深忧虑。

报道还称,易会满在浙江温州的兄弟被带走了,他曾在工行浙江省分行工作过,现如今已经退休。

另有消息称,易会满的儿子在证券行业充当掮客,大肆敛财,早已被有关部门调查。

看来,易会满又是一个“家庭式腐败”的典型。

实际上,近年来,在落马的正部级官员中,“全家腐”现象频频出现: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王莉霞落马后,他的丈夫和哥哥也被留置;

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落马后,其妻子、儿子和哥哥也进去了;

海南省委原书记罗保铭,是和其妻子魏姐一起投案自首的;

司法部原部长唐一军,是和其妻子宣敏洁一起被抓的……

作为欲以权谋私官员,最愿意和什么人建立“腐败共同体”?不是同事、下属甚至秘书、司机,而是亲人、亲属。

因为,家人、亲属之间往往利益相连,又因为有血缘、亲情维系,家族式腐败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

而亲人、家人之间更容易订立攻守同盟,采取伪证、串供、转移赃款赃物等行为,给侦查工作带来阻碍。

相对于其他腐败形式,“家族式腐败”更具有掠夺财富的疯狂性,他们往往以掠夺巨额财富为目的,肆无忌惮,巧取豪夺,对国家和社会财富造成严重危害。

但“家族式腐败”真的安全吗?真的会成为难以攻克的“腐败堡垒”吗?

否!在强大持久的反腐风暴面前,一个个“家庭权钱交易所”无不崩溃瓦解。

一家人“抱团”贪腐,必然“组团”走向深渊。

少数领导干部妄图带领家人“一荣俱荣”,结果一损俱损,酿成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同堂受审、同陷囹圄的人间悲剧。

“家族式腐败”毁掉的不仅仅是领导干部个人,还有其背后的一个个家庭。异化的权力变成了刺向亲人的利剑,让原本令人羡慕的家庭四分五裂,坠入黑暗的深渊。

为官掌权者,岂可不慎哉!

灰产圈: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 解密互联网骗局、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网赚偏门项目解析、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深挖内幕、曝光各类套路

来源:灰产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