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权威研究指出,牙周炎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较普通人高出20%以上。口腔作为消化系统的起点,也是细菌滋生最活跃的区域。当牙龈反复出血、牙周组织破坏时,病菌可随血液系统游走,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
一个牙痛,竟可能牵出心梗?牙龈出血,是否只是刷牙太用力?为何越来越多研究将口腔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联系在一起?牙齿问题,真的只是“牙齿”的问题吗?
多数人认为牙齿疾病无非蛀牙、牙龈炎,疼痛难忍再去看牙医。但牙周组织的炎症可能悄然影响到心脏、脑血管,甚至成为某些慢性病的前兆。
一项权威研究指出,牙周炎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较普通人高出20%以上。口腔作为消化系统的起点,也是细菌滋生最活跃的区域。当牙龈反复出血、牙周组织破坏时,病菌可随血液系统游走,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
从西医角度来看,牙周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进入血液,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
而从中医角度分析,牙齿属“肾之余”,牙龈属“胃之络”,若肾虚火旺、脾胃不调,易引发牙龈肿痛、出血,久之则伤及心神。
医生临床观察发现,牙齿出现五类异常,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潜在隐患。
第一类,牙龈反复出血且无明显外伤诱因者,需重点排查慢性牙周炎。若此类出血伴有口臭、牙龈红肿、牙齿松动,可能已进入中重度阶段,相关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也同步升高。
第二类,牙齿松动或咬合无力,提示牙槽骨吸收严重,可能已影响牙周膜和神经血管。研究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越高,动脉硬化程度也越重,两者呈正相关。
第三类,晨起口腔异味明显、唾液粘腻,提示口腔菌群失衡。有害菌如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大量繁殖,可通过血液传播至心脏瓣膜、颈动脉内膜,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斑块破裂。
第四类,牙龈颜色暗红或发紫,常见于微循环障碍患者。这样的表现可能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相关,提示心脑血管功能已受波及。
第五类,频繁牙痛但无明显龋齿者,提示牙神经可能受压或炎症波及深层结构。若同时伴有头晕、心悸、焦虑等表现,需进一步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和心电图变化。
医生指出,口腔问题应纳入慢病管理体系,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口腔检查。不仅是为了咀嚼功能,更是为了全身健康。
从中医调理角度出发,肾虚型牙齿问题常伴有耳鸣、腰酸,可用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胃火型则多见口臭、牙龈红肿,宜用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医生提醒,口腔是观察全身健康的重要窗口。不少患者在体检中发现牙周炎,进一步检查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心律不齐,甚至冠脉狭窄。
日常生活中,保持口腔清洁是基础。早晚刷牙、正确使用牙线、定期洁牙可有效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饮食上应避免高糖高酸食物,减少吸烟饮酒,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钙质的蔬果摄入。
医生强调,牙齿是“沉默的器官”,它不会主动发声,但一旦发出信号,往往已非小事。尤其当牙周问题与心慌、胸闷、高血压并存时,更应警惕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在高发病率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口腔与全身健康的关联认知,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医学研究表明,系统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机制,而口腔炎症可能是这一过程的“导火索”。控制牙周病等口腔慢性炎症,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医生建议,5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三高病史者,应将口腔检查纳入年度体检范围。牙周健康不仅延续食物的美味,更关系到心脉的畅通。牙齿如镜,映照着血管的健康图景。忽视一颗牙,可能动摇整张心电图。
医生呼吁,公众应改变“牙病无大碍”的观念,将口腔健康作为慢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李建,周佳.牙周炎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2):157-160.
[2]张凤,林建华.口腔健康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2):987-990.
[3]李志强,黄丽.中医辨证论治牙周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09):89-92.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是否曾忽视过牙齿发出的“信号”?你如何看待牙齿与心血管的关系?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重视口腔健康,守护心脑血管安全!
来源:健康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