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与出汗有关?医生提醒:高血糖患者,秋天这5事千万不要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4:0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浙江的张先生,今年刚过50岁,本来身体一直不错,血糖也控制得挺平稳。

可最近天气转凉,他却频繁“虚汗淋漓”,晚上睡觉甚至要换两次衣服。他以为是上火,买了点清热的凉茶喝,结果一查血糖,竟然飙到了16!

这让他彻底慌了——出汗和高血糖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不是糖尿病又加重了?

不少高血糖患者都有类似经历。尤其到了秋天,湿热消退、昼夜温差大,身体的小毛病似乎也变多了。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背后的血糖警报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血糖与出汗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秋季高血糖患者千万不能做的5件事

别以为出汗只是“天气热”或“体质虚”,其实不少糖友的出汗,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首先,高血糖确实会影响出汗功能。血糖升高会损害自主神经系统,这套系统控制着人体的汗腺、心跳、消化等功能。一旦神经受损,出汗就可能出现紊乱。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以上存在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

夜间出冷汗

吃饭时额头冒汗

一动就全身湿

手脚干燥却上身大量出汗

这些异常出汗,多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不是简单的“体虚”或“上火”。

秋高气爽,很多人开始“贴秋膘”“进补养生”,但高血糖人群稍不注意,血糖就会悄悄“爬坡”。医生提醒,这5件事,糖友们千万别做

很多人一入秋就开始吃阿胶、当归、红枣、羊肉汤,觉得这样能“补气养血”。但这些食材普遍含糖量高、热量高,容易导致血糖波动

尤其是喝“糖水炖品”,一碗下肚,血糖上升如坐火箭。进补要因人而异,糖友不宜盲目“大补”

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冷、中午热,很多糖友出门不加衣,晚上不开窗,结果感冒发烧,感染一来,血糖马上飙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指出,感染是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首要诱因。轻微感冒也可能引发严重代谢紊乱。

因此,糖友要特别注意保暖,秋冻≠硬扛冷风

有些人天气一凉就不想动,尤其是老年人,早上起不来,晚上怕冷不出门,运动量锐减

但秋冬季节,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本身就会下降,再不运动,就等于给血糖“开绿灯”。

建议糖友坚持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广场舞,哪怕在家做做广播体操,也好过“躺过一整天”。

秋天干燥,人容易口渴,但很多糖友怕“喝水多=跑厕所多”,于是就减少水的摄入。

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血糖本身就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再加上水分不足,容易引起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甚至诱发脑梗等并发症。

医生建议:糖友每日饮水量不应少于1500ml,尽量分次小口饮用,避免一次喝太多。

前面说了,异常出汗其实是血糖失控的信号之一,但很多人不当回事,甚至想着“出出汗排排毒”。

其实,糖友的出汗多伴随自主神经受损,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之一。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无明显运动却大量出汗

吃饭时额头、脖子出汗

手足干燥但背部潮湿

出汗伴随心悸、头晕、乏力

医生可通过神经传导检测血糖曲线监测等方式,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病变。

秋天虽然是糖尿病高发季,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血糖照样能稳得住。

饮食方面:多吃低升糖指数(GI)的粗粮蔬菜,如燕麦、南瓜、苦瓜、秋葵等,少吃精制糖和高脂食品。

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体重,适当晒太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监测频率:秋季建议适当增加血糖自测频率,尤其是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

心理调节:天气转凉,情绪易低落,糖友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影响内分泌。

写在最后

高血糖不是一天形成的,异常出汗也不是简单“小毛病”。特别是在秋天这个“表面宜人、实则多事”的季节里,糖友更要学会读懂身体的信号。

别等到血糖飙升才后悔莫及。从今天开始,做好这5件事,让你的血糖稳稳过秋天。

参考资料:[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卫健委.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