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符号,其联想逻辑简单、传播成本极低。与此同时,投资者亦无需深入研究公司财报、分析行业趋势,只需通过简单的“同名”或“谐音”联想,便能找到炒作标的。此举使得炒作门槛大大降低,进而吸引了大量追求快钱的资金涌入。
“生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符号,其联想逻辑简单、传播成本极低。与此同时,投资者亦无需深入研究公司财报、分析行业趋势,只需通过简单的“同名”或“谐音”联想,便能找到炒作标的。此举使得炒作门槛大大降低,进而吸引了大量追求快钱的资金涌入。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
【沪港通锦囊】警惕A股“生肖行情”炒风
笔者观察到A股「生肖行情」炒风有再现迹象,一批以「马」字命名的个股,如飞马国际、玉马科技、神马股份等,纷纷拉升,甚至出现涨停潮。由于「生肖行情」缺乏基本面逻辑,单纯为一种集体性、非理性的跟风行为,相关风险不得不防,因此特在本文剖析有关现象成因。
笔者过去接受内地财经媒体采访时亦已多次表达同一个观点:这种以生肖为名的题材炒作,其本质并非基于公司的基本面变化,而是典型的情绪和行为炒作现象。它反映出当前市场的一种深层心理,即在缺乏明确投资主线和赚钱效应的背景下,投机资金和散户投资者急于寻找任何能够引发共鸣、创造短期热点的「故事」。
而「生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符号,其联想逻辑简单、传播成本极低。与此同时,投资者亦无需深入研究公司财报、分析行业趋势,只需通过简单的「同名」或「谐音」联想,便能找到炒作标的。此举使得炒作门槛大大降低,进而吸引了大量追求快钱的资金涌入。
反映流通性充裕而信心不足
总体来看,本轮「生肖行情」的再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前市场环境的必然产物。若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根本原因。其一,当前,尽管宏观经济数据有所回暖,但整体复甦的基础仍不够稳固,企业盈利尚未出现普遍性、爆发性的增长。这使得传统的价值投资逻辑在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因而投资者难以从业绩增长中获得收益,只能转而追逐具备短期爆发力的题材。
其二,在经历了AI、新能源等热门赛道的阶段性调整后,当前市场尚未形成新的、能够吸引大资金持续入场的投资主线。在「旧热点」退潮,「新热点」未立的空窗期,游资和短线资金便会利用各种新奇的概念,如生肖、星座等,来填补市场的「热点真空」。
缺乏基本面支撑 有损股市功能
归根结底,上述这种现象暴露出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投资理念尚不够成熟。 注意到,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依然习惯于「追涨杀跌」,热衷于博弈概念和题材,而非深耕价值。一言以蔽之,这种投资文化的土壤,也为每一次的非理性炒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前,尽管「生肖行情」为沉闷的市场带来了一些「乐趣」,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其中的最大风险在于,这种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撑,其上涨完全依赖于资金的持续流入。一旦资金退潮,股价便会迅速回落,因而高位追涨的投资者将会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普通投资者往往是最后的「接盘侠」。
与此同时,这种投机行为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并将其精力从价值研究转向概念炒作,还会将宝贵的市场资金从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优质公司中抽离。说到底,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显然不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根本功能。
监管难度高 投资者教育待加强
究其根源,这种现象的反覆出现,也反映出A股市场生态的某些退化,以及在制度层面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获取深度信息和进行专业分析的成本极高。另一方面,监管的难度也显而易见。尽管监管部门对内幕交易和恶意操纵保持高压,但对于这种基于大众情绪和文化符号形成的集体性炒作,其性质界定和监管干预都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这也为短线游资提供了「打擦边球」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利用概念迅速拉升股价,随后全身而退,并将风险留给缺乏判断力的追高者。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中国韧性》。本栏逢周一刊出。
来源:宋清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