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未来农田里不再弥漫难闻的化学农药味,取而代之的,是播撒下“微生物医生”。一种名为“RNAi-噬菌体”的生物农药施用后,能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精准沉默致病基因的RNAi片段送入病菌内部,持续为农作物建立无形的“保护伞”。而将这一科幻场景变为现实的,
想象一下,未来农田里不再弥漫难闻的化学农药味,取而代之的,是播撒下“微生物医生”。
一种名为“RNAi-噬菌体”的生物农药施用后,能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精准沉默致病基因的RNAi片段送入病菌内部,持续为农作物建立无形的“保护伞”。
而将这一科幻场景变为现实的,正是位于麓山科创园的麦肯伟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麦肯伟的研发室,一阵甜香扑面而来,发酵罐中的液体不时冒出小泡。“这是微生物发酵的反应。”公司创始人曾伟民教授介绍,观察、记录这些数据,便是研发团队的日常。这一切的背后,是曾伟民团队二十余年与微生物“打交道”的深厚积淀。
从求学到任教,曾伟民的研究从未离开过微生物。“之前主要是将微生物应用于冶金和环保领域,近十年聚焦微生物制造领域,先后开发出了120多种产品。成立麦肯伟,是我们专注于‘新一代RNA生物农药’、将技术做深做专的战略选择。”
促使他从校园走向市场的,是清晰的时代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而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30%的化学制造将被生物制造替代。
与此同时,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基因编辑技术后,该技术成本骤降至不足十年前的1%。“五年前,我们实验室能掌握这项技术的研究生不到10人,现在已经增长到80人。” 技术成本的降低和人才资源的丰富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化扫清了诸多障碍,也让曾伟民下定决心,将实验室的宝贵成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曾伟民深知只有依托企业才能实现产业化,“我们想把自己的成果全面推出去,更快、更有效地落地。”为此,麦肯伟打造了产业化的核心引擎——今年7月,具备年产1500吨精草铵膦用酶和500吨微美酵素产品能力的中试基地已正式投产,也是目前湖南最专业的微生物发酵-生物工程产品提取纯化-酶制剂复配干燥为一体的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之一。
在烟草种植中常见的青枯病,在利用“RNAi—噬菌体”新型农药后,较传统农药的防控效率可提升15%。有了麦肯伟的精草铵膦绿色酶法制备技术,可显著降低除草剂的生产成本和提升除草剂生态环保性;其新型耐酸耐热β-甘露聚糖酶高效表达生产技术,为饲料行业提供了关键酶制剂解决方案。
然而,麦肯伟的“生物制造”平台能力,远不止于农业。其技术的通用性正在美妆、大健康等领域展现价值。
例如在美妆领域,团队正研发一款名为“稀有人参皂苷”的产品。为何稀有,因为只能在30年以上的老山参中提取,以人参皂苷CK为例,在野生人参中的比例不足0.0001%(千万分之一)。通过微生物合成技术,在基因编辑与发酵工程的双重作用下,合成“稀有人参皂苷”,将其价格降至“原有的十分之一”。
背靠中南大学微生物制造的院士团队,手握13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麦肯伟在短短两年内,依托36人科研团队,已成功将技术成果应用到国内外20余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落地。
2024年,可谓是麦肯伟迈开产业化步子的一年,获得“红枫计划”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后,随后获得首轮2000万元的融资。目前,企业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正在接受国内几家头部机构的尽职调查。
“7月我们刚完成第一批次的田间大实验,要拿到国家的农药登记证,需要经过2年9地的田间大实验,而且需要全面取得成功,我们持续在努力。”麦肯伟团队刘学端教授说,面向中国农业的万亿农业市场,麦肯伟想要新一代生物农药打开局面,去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和高成本的传统生物农药。
麦肯伟,是“Microbes Creat a Better World”的音译版本,这群“养微生物”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正努力让“微生物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愿景,从一句口号,变为田间地头、化妆台、餐桌上触手可及的现实。
◎记者:贺喜迎
◎编辑:吴梦珊
了解更多新区资讯
↓↓↓↓↓来源:湖南湘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