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8日,上海——第一三共中国今日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上海张江正式开工。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博士、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先生、第一三共中国技术单元负责人、生产总部总经理刘蓉梅女
2025年9月8日,上海——第一三共中国今日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上海张江正式开工。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博士、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先生、第一三共中国技术单元负责人、生产总部总经理刘蓉梅女士、上海市政府以及浦东新区政府领导等共同出席本次ADC新生产大楼的开工仪式。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该项目将扎根中国市场,建设ADC本土化产能基地,大幅提升ADC创新药物的本土化供应能力,这是第一三共在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其深耕中国的坚定信心。
政策赋能:扩大外资开放,激活产业创新高地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密集出台多项重磅政策吸引外资。通过深化制度型开放、鼓励先进生物医药生产模式的创新探索、完善创新药支付体系等政策和措施,为外资企业打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第一三共中国ADC新生产大楼项目的启动,成为企业战略布局与国家政策导向深度协同的典型范本。
上海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简化审批流程、整合创新资源等系列举措,为外资医药企业的创新技术落地与产能布局提供全周期支持,推动第一三共在华投资建设ADC新生产大楼,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该项目创新性地支持跨国企业将生物制药生产流程拆分、布局于国内外不同基地。第一三共采用跨境分段生产模式,在浦东聚焦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既实现了全球技术与本土需求的有效衔接,也成为中国推进生物医药制度型开放的最佳实践,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深化制度型开放提供了重要参考。
技术落地:全球研发优势转化为本土产业价值
新建的ADC生产大楼将充分整合第一三共全球领先的ADC技术平台优势,推动前沿创新技术与本土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博士强调:“基于全球领先的ADC技术平台,第一三共已构建覆盖多癌种的强大研发管线,其中包括多款临床阶段ADC候选新药,致力于为中国患者引入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全新的ADC生产大楼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加速创新疗法落地的关键引擎。通过提升产能与保障供应稳定性,我们能更快速、更高效地推动ADC突破性疗法惠及中国患者,精准响应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治疗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肿瘤的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仍存在持续未满足的医疗需求。ADC技术通过精准靶向递送机制,能有效弥补传统治疗的局限,本土化生产将让更多中国患者及时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
行业标杆:跨境分段生产试点的三重示范价值
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项目,第一三共中国ADC新生产大楼在供应链、创新技术落地和跨境协同方面具有三重示范价值。
首先,在供应链层面,ADC新生产大楼的落地将切实提升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供应可及性和规模化能力,为患者提供更稳定的治疗保障。在技术创新层面,该项目全程采用全球统一的前沿平台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向国际高标准迈进。此外,该项目致力于构建“跨境分段生产规模化”的实践模型,为全球生物制药跨境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路径。
深耕中国:从初步布局到战略纵深
拥有120余年历史的第一三共,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从早期引入原研产品,到完善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职能,逐步实现在华业务的全链条布局。随着ADC新生产大楼的开工,第一三共将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贯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的能力闭环,迈向“深度本地化”。
展望未来,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先生表示:“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第一三共将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布局,扩大创新药物可及性,践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依托全球研发优势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第一三共将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助力改善患者健康福祉,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第一三共
第一三共是一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创新型全球医疗保健公司,致力于发现、开发和提供新的标准疗法,以提高世界各地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一三共专注制药行业120余年,凭借其世界一流的科学和技术,为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的疾病患者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创新药物。
运营|李木子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