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户外大V、知名野外求生专家朱炜强发帖称,一行人从北极圈徒步回来后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指尖脱皮现象,开始怀疑是感染真菌,后来发现一些重装徒步者也有类似情况,有皮肤科医生表示可能是由于从极干燥+寒冷地区返回后,皮肤角质层不能很好地适应代谢导致的。9月3日,朱炜
近日,户外大V、知名野外求生专家朱炜强发帖称,一行人从北极圈徒步回来后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指尖脱皮现象,开始怀疑是感染真菌,后来发现一些重装徒步者也有类似情况,有皮肤科医生表示可能是由于从极干燥+寒冷地区返回后,皮肤角质层不能很好地适应代谢导致的。9月3日,朱炜强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其实指尖脱皮并不是大问题,目前也在恢复中,但还是想了解下具体原因。9月6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相关专家表示,这并不是某种真菌,极有可能是剥脱性角质松解症,与在户外长时间穿戴手套有关,一般数周可自愈。
朱炜强。受访者供图
据澎湃新闻报道,朱炜强是上海人,中国知名野外生存专家、探险家,2013年曾参加贝尔·格里尔斯魔鬼生存训练营,是全中国乃至全亚洲通过贝尔生存训练营考验的第一人。2015年5月,朱炜强参与拍摄的大型野外生存纪录片《绝境求生》在央视播出。
朱炜强介绍,8月份自己带队前往瑞典,深入北极圈完成“全球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一的“国王之路”徒步,“从北极圈回来有一周多了,整个队伍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暂且把这种病症称之为‘莫名其妙指尖脱皮症’,有些人说我们是不是感染了某种真菌?有些人说是不是因为我们长时间背负压迫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反正大家都是众说纷纭,各种猜测什么都有。”
9月1日,朱炜强把自己的疑问发到社交媒体上,也引来很多网友关注。3日,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目前正在恢复中,脱完一层皮就好了,但都发生在指头的第一关节。”
朱炜强介绍:“有些小伙伴比较早,可能一回国之后的第三天,手指就开始脱皮,我是过了一个礼拜才开始脱皮,也有一些人已经快10天之后才慢慢开始脱皮,我发现网上也有很多人在重装徒步结束之后,都有这样的指尖脱皮的情况,我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朱炜强的队友反映存在指尖脱皮现象。受访者供图
在看了朱炜强的介绍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敏认为,虽然确诊还需排除其他因素,但从目前朱炜强描述“无真菌感染典型症状”且“重装徒步者有类似情况”的信息来看,更倾向于支持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的可能性。主要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先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点状水疱,水疱干涸后会形成白色薄纸样脱屑,脱屑可逐渐扩大,累及指尖、手掌等部位,俗称脱皮,通常无明显瘙痒或疼痛,病程有自限性,一般数周可自愈。
张敏表示,户外重装徒步中穿戴的手套可能是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的诱因:一是部分户外手套为追求防水、耐磨,会使用聚氨酯、橡胶等合成材质,或添加甲醛、偶氮类等化学助剂。长时间佩戴时,这些物质可能渗透指尖皮肤,破坏角质层的脂质结构,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进而诱发角质层异常剥脱。二是北极徒步时手套需具备保暖性,若透气性较差,指尖会长期处于闷热、潮湿的微环境中,使角质层吸水膨胀,降低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同时可能影响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角质层与下方组织的黏附力减弱,最终引发脱皮。三是重装徒步时,指尖需频繁抓握登山杖、背包肩带等装备,手套与指尖皮肤会产生反复摩擦;同时,手套的松紧度若不合适,会对指尖造成持续压力,进一步加重皮肤屏障的物理性损伤。
朱炜强的手指尖也出现脱皮现象。视频截图
有网友提出维生素缺乏也可能导致指尖脱皮,但张敏认为从症状来看可能性较小,此外低温干燥与冻伤前期损伤和化学物质接触刺激也会加重皮肤干燥与脱皮。
张敏建议,如果户外爱好者出现指尖脱皮症状,需停止佩戴可能刺激皮肤的手套,选择纯棉、透气的手套暂时替代;避免用手撕拉未脱落的皮屑,防止继发感染,每日用温水清洗指尖后,及时涂抹护手霜,如医用凡士林、维生素E乳膏,厚涂后可戴一次性手套过夜,增强保湿效果。若脱皮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排除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其他疾病。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