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苏学政、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作为《四库全书》副总裁之一,刘墉不仅在学术上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苏学政、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作为《四库全书》副总裁之一,刘墉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其书法艺术更是独树一帜。他取法颜真卿、苏轼等前贤,融雄浑与秀润于一炉,创立“墨浓字肥、外柔内刚”的独特书风。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刘墉书法列为“妙品”,称其“墨法精妙,如漆如膏”;《清史稿》评其“书法尤超绝,得钟繇、颜真卿神髓”,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成为清代帖学书法的集大成者。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清史稿•刘墉传》记载其任江宁知府期间“廉洁自守,弊绝风清”;清代昭梿《啸亭杂录》称其“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栖霞阁野乘》更详细记述了刘墉拒收“炭敬”的故事:某年寒冬,下属以送炭为名行贿,刘墉命人将盛银的炭筐倒悬于府衙梁上,任雪花飘落,以示拒贿决心。在1793年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腐案时,刘墉不顾权臣和珅的阻挠,微服私访发现库银亏空二百余万两,最终将国泰正法,震动朝野。其书房自题“日用心清如水,行思守正如山”的联语,正是他为官五十载始终坚守清廉的真实写照。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这幅行书七言联,不仅是刘墉书法艺术的代表,更是其人格风骨的映照。上联“晋淡朱丝传贺若”,表达超越外貌的“德”与“刚”。以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之刚直、贺若弼家族刚烈忠正之家风,喻指清廉刚毅的士人传统。“淡”通“澹”,指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以不走邪路“行不由径”的刚正品格闻名;贺若指代以勇猛与刚烈著称的隋朝名将贺若弼。以澹台灭明的“刚直信义”与贺若弼的“勇猛刚烈”为核心,二者代表了士大夫立身于朝的道德风骨。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而被孔子轻视,却以“行不由径”的刚正和斩蛟护璧的信义赢得后世敬仰;贺若弼继承父志,以武人之刚烈尽忠报国。刘墉借此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外表或言辞,而在于其内在不可摧折的原则、信义与担当。
下联“诗豪石鼎讬轩辕”讲述超越外貌的“才”与“豪”。借刘禹锡之诗才与轩辕弥明之超逸,抒写才情与豪情并具的文化理想。诗豪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轩辕指代轩辕弥明。据韩愈《石鼎联句诗序》记载,这位相貌丑陋的道士与进士刘师服、校书郎侯喜三人夜聚,围绕石鼎作联句诗。轩辕弥明才思泉涌,诗句奇崛,力压二人,后被后人视为仙人化身。轩辕弥明同样其貌不扬,甚至被讥笑,却能在石鼎联句中才思泉涌、力压众人,刘墉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与文学家,借此表明对深厚文化修养与豪迈不羁性情的追求,其“墨浓字肥”的书法,正是这种内在磅礴才气的外在显现。此作是“浓墨宰相”刘墉晚年成熟书风的典范之作。上联讲 “品” (刚直的品格),下联讲 “才” (豪迈的才情),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理想——德才兼备。
从艺术造诣上来说,这幅行书七言联墨色浓厚如漆,饱满莹润,为刘墉书法最具标志性的特点,给人以雍容华贵、沉稳庄重之感。结字貌丰骨劲,内部结构严谨,重心安稳,笔画向内凝聚,蕴含着一股含蓄而强大的力量。布局疏朗,字距与行距开阔,与浓重的墨色形成疏密对比,使得整体效果大气磅礴而不显窒闷。完美展现了刘墉书法用墨厚重、结字内敛、气息古朴的典型风格,是其代表书风的一次精彩呈现。
刘墉书写此联,亦是一次极为巧妙的自我正名。他借此向世人宣告:一个人的价值,绝不在于其外在的容貌、体型,而在于其内在不可磨灭的品格、风骨、才学与豪情。他将自己与这几位“貌丑德馨”“貌陋才高”的先贤并列,有力地回击了那些以貌取人的浅见之论。这副对联成了他精神世界的盾牌与丰碑,彰显了其作为士大夫的终极自信:即便我其貌不扬甚至有些矮小驼背,但我亦能如澹台灭明般刚正,如贺若弼般刚烈,如刘禹锡般有才,如轩辕弥明般超逸。我的精神世界,足以与这些古代的贤豪对话,并与之比肩。整副七言联也是一幅充满力量的自画像。它清晰地表明,刘墉的“清廉风骨”与“书法才情”,正是这种超越外在皮相、追求内在光华的强大生命境界的体现。
刘墉以“浓墨宰相”闻名于世,更以“清介持躬”垂范后世。他的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是对“礼义廉耻”这一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刘墉“心清如水,守正如山”的为官与为人之道提醒我们,越是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越要保持精神上的清明定力。
来源:甘肃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