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国高考I卷英语试题,让人眼前一亮。它用“价值引领、思维进阶、情境真实”这三个鲜明的特点,不仅划出了人才选拔的新刻度,更像一盏灯,照亮了英语教学该走的路——从过去盯着知识点讲,转向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份试题其实在问我们:英语课,到底能让学生收获
2025年全国高考I卷英语试题,让人眼前一亮。它用“价值引领、思维进阶、情境真实”这三个鲜明的特点,不仅划出了人才选拔的新刻度,更像一盏灯,照亮了英语教学该走的路——从过去盯着知识点讲,转向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份试题其实在问我们:英语课,到底能让学生收获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读懂试题里藏着的育人思路,再琢磨怎么把它落到课堂里。
一、试题里的育人巧思:不止于考,更在于导
高考试卷从来都不只是“测试工具”,它悄悄传递着“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信号。2025年的这张卷子,把这个信号放得很清晰。
价值引领:让文化与责任自然生长
这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揉进了文章里。比如阅读中讲中国乡村垃圾分类的实践,既让学生看到咱们本土的智慧,也自然联想到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语法填空中,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在考查动词时态的同时,也让人不自觉地思考“老手艺如何焕发新生”。这就提醒我们,教英语不能只停留在“recycle怎么拼”,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说说家乡的环保做法,再对比国外的经验,慢慢就会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空话。
思维进阶:从“找答案”到“想办法”
以前做阅读题,不少时候是从文章里“抄答案”;现在不一样了,试题逼着学生往深了想。比如有篇讲城市共享单车管理难题的文章,问题从“现在遇到了什么麻烦”,问到“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政策”,甚至让学生推测“下一步可能怎么改进”。这就意味着,课堂上不能再满足于“标准答案”了。我试过在班里组织辩论,让学生用英语讨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翻译”,哪怕说得磕磕绊绊,也比死记硬背“technology changes life”有意义——至少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
情境真实:让语言接上“地气”
听力里,留学生在中医馆咨询养生方法;写作中,要给国际学生社团设计中秋活动方案。这些场景多真实啊,就像学生某天可能真会遇到的事。去年我带学生做过“校园开放日英文导览”,孩子们得提前查资料,现场还要应对家长的各种问题,回来后都说“原来英语真能派上用场”。比起闷头做选择题,这种实践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不是书本上的符号,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教学转型的突破口:内容、方法、评价一起变
试题的方向明了,教学就得跟着转。关键是要跳出“围着考点转”的老路子,从教什么、怎么教到怎么评价,都得重新琢磨。
内容重构:从“零散知识点”到“素养链条”
教材只是个起点,老师得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围绕“文化传承”这个核心,可以把几部分内容串起来:先读几篇介绍传统节日的英文文章(输入),再让学生用英语给外国笔友讲个家族老故事(输出),最后试着给本地非遗传承人写个英文简介(实践)。我还带学生去过城郊的老醋坊,让他们用英语记录老师傅的手艺,回来整理成短文。这样学,内容贴着生活,学生记得也牢。
方法创新:从“老师讲”到“学生做”
语言能力不是“听”会的,是“用”会的。不妨多试试“项目式学习”:比如让学生分组做“班级图书角改造计划”,用英语讨论方案、写申请书、跟校工沟通。过程中,他们可能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得用英语讲道理;数据算错了,也得用英语解释怎么修正。别看事小,里面用到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团队协作,都是试题想考的核心素养。我还会用思维导图帮学生梳理议论文的思路,用“优缺点清单”分析社会现象,让“思维”这个看不见的东西,能被摸到、能被练到。
评价改革:从“一张分数单”到“成长全记录”
判断学生学得好不好,不能只看期末那一个分数。我班上有个“成长袋”,里面放着学生的项目报告、课堂辩论的录音、改了又改的作文草稿,甚至还有他们自己写的反思:“今天用英语跟外教聊天,没听懂他的笑话,下次得大胆问一句”。评价写作时,我不光看句子对不对,更看他有没有从“东一句西一句”变得“条理清晰”;评价口语时,也不光听发音准不准,还看他能不能听懂对方的话、会不会礼貌回应。这样的评价,才真正能帮到学生“会用英语”。
三、教师的新角色:从“教书匠”到“成长引路人”
教学要转型,老师的角色首先得变。不能再当“知识点搬运工”,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做课程的“设计师”,而不是教材的“复读机”
试题里的素材五花八门,生活、科技、文化都有,老师得从中提炼出能滋养学生的主题。比如读到试题中“老人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的文章,我就延伸设计了“数字时代的乡愁”主题课,让学生用英语拍一段家乡vlog,配上解说,既练了语言,又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多留心身边事、社会热点,把鲜活的素材带进课堂。
做思维的“催化剂”,而不是答案的“批发商”
课堂上要少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多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文章时,我会引导学生想:“作者说‘线上交往让人变冷漠’,他举了哪些例子?”“如果你的朋友总玩手机,你会用英语怎么劝他?”我甚至故意在翻译练习里放些“文化陷阱”,比如让学生发现“给长辈送钟”用英语说出来为啥不妥,在纠错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思维。
做终身的“学习者”,而不是经验的“守旧者”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太杂了,老师不学习肯定跟不上。我跟着年轻老师学过用AI生成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水平;也试着用数据分析学生的错题,知道他们在“逻辑连接词”上总出错,就专门设计练习。更重要的是多跟学生聊,听他们说喜欢的电竞、国潮、元宇宙,这些都能变成课堂上的鲜活素材,让课上得有生气。
结语:让英语教学成为育人的“桥梁”
2025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变化,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英语教育。它教的不只是单词句型,更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种表达自己的能力、一种担当责任的意识。当我们的教学真的从“教知识”转到“育素养”,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应付考试的技巧,更是能带着走一辈子的本事: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用脑子看懂复杂世界,能用行动参与全球事务。这,才是高考改革背后,最让人期待的育人图景。
来源:云栖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