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五岁,不大不小的年纪,不好不坏的职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着中层管理,手下带着一个七八人的小团队。在外人眼里,我有房有车,家庭圆满,是那种标准的“人生赢家”。
去年秋天,我的人生,走到了一个死胡同。
三十五岁,不大不小的年纪,不好不坏的职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着中层管理,手下带着一个七八人的小团队。在外人眼里,我有房有车,家庭圆满,是那种标准的“人生赢家”。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活得有多累。
每天一睁眼,就是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工作上,KPI的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下属的离职、项目的延期、领导的不满,任何一根稻草,都可能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
我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和妻子的交流,只剩下“嗯”“哦”“知道了”。儿子拿着不及格的试卷让我签字,我心里的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来,对他大吼大叫。吼完之后,看着他噙着泪水的眼睛,我又陷入了更深的自责和内疚。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困在滚轮里的仓鼠,拼命地奔跑,却永远在原地。我不知道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迷茫,几乎要将我吞噬。
一个周末,我鬼使神差地,把车开到了郊区的一座古寺。我不是信徒,只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躲一躲。
寺庙很安静,游客寥寥。我在院子里漫无目的地走着,看到一个老僧人,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袍,正拿着一把大扫帚,不疾不徐地扫着满地的落叶。他扫得很慢,很专注,仿佛那每一片落叶,都是一件稀世珍宝。
阳光透过古树的缝隙,洒在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安详。
我走过去,在他身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把我心里那些积压已久的苦闷,像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地全跟他说了。
我说了我的焦虑,我的不甘,我的愤怒,我的无力。我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生活还是处处不如意?为什么别人的成功看起来那么轻松,而我却步步维艰?
老僧人一直没有打断我,只是静静地听着。等我说完,他才放下扫帚,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茶香袅袅。
他看着我,眼神温和而通透,缓缓地问了我一个问题:“施主,你说的这些烦恼,我听了许久,发现它们背后,都藏着两个字。你可知道,是哪两个字?”
我愣住了,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
老僧人微微一笑,在沾满露水的石桌上,用手指,写下了那两个字——
“应该”。
那把名叫“应该”的尺子,量出了我们所有的痛苦
“应该?”我脱口而出,满脸的不可思议。这不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吗?它怎么会是痛苦的根源?
老僧人说:“施主,你且仔细想想。你痛苦,是因为你觉得,你这个年纪,应该要当上总监了,但你没有;你焦虑,是因为你觉得,你的付出,应该要有相应的回报,但现实打了折扣;你愤怒,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孩子,应该要听话懂事,但他没有;你失望,是因为你觉得,你的爱人,应该要无条件地理解你,但她也没有。”
“你看,”老僧人指了指我,“‘应该’,就是一把我们亲手打造的,用来衡量现实的尺子。当现实的长度,符合这把尺子的刻度时,我们就感到满足和快乐。可一旦现实,短了一截,我们内心的痛苦、失望、愤怒,便随之而生。”
那一刻,我如遭雷击,醍醐灌顶。
我呆呆地坐在那里,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我这三十多年的人生。我发现,我所有的痛苦,真的都源自于这把无处不在的“应该”之尺。
第一,我们用它来衡量自己,于是活成了“跟自己较劲”的悲剧。
我从小就是个“好学生”,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我,我“应该”要考上名牌大学。于是我拼命学习,当成绩稍有滑落时,就陷入巨大的自我否定。
进入社会,我又觉得,一个男人“应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无数个目标:我“应该”在三十岁前买房,我“应该”比同学小王混得好,我“应该”给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
我被这些“应该”牢牢捆绑,像一头被蒙上了眼睛的驴,永不停歇地追逐着眼前的胡萝卜。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应该”,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只是觉得,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应该”这样。
当现实达不到“应该”的标准时,我就开始攻击自己:我真没用,我真失败。这种无休止的内耗,耗尽了我所有的生命能量。
第二,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于是活成了“对全世界失望”的怨剧。
我不光对自己苛刻,对身边的人,也充满了“应该”的期待。
我认为,妻子作为我的伴侣,“应该”懂我所有的欲言又止,在我疲惫时送上恰到好处的安慰,而不是抱怨我回家太晚。
我认为,孩子作为我的延续,“应该”品学兼优,听话上进,而不是沉迷游戏,让我操心。
我认为,我的下属,“应该”像我一样有责任心,主动加班,而不是一到点就准时下班。
当他们没有做到我所认为的“应该”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沟通,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失望,是愤怒,是抱怨。我觉得是他们“错”了,是他们“不争气”。
我用我的“应该”,给他们每个人都套上了一个枷锁,试图把他们改造成我想要的样子。结果,我不仅累,他们,更累。亲密关系,就是在这种“你应该这样,而你却没有”的拉扯中,被一点点撕裂的。
第三,我们用它来衡量世界,于是活成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闹剧。
我们还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的。
“应该”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
“应该”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应该”生活一帆风顺,没有意外和病痛。
可现实,从来不按我们的剧本演。于是,当我们看到善良的人受苦,看到投机取巧的人成功,看到自己勤勤恳恳却依然被生活重击时,我们就会感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我们觉得“天道不公”,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的痛苦,就来源于这种,妄图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定义和掌控这个无限复杂的世界的,徒劳和无力。
放下“应该”,拥抱“如是”
一下午的时间,就在我和老僧人一问一答中,悄然流逝。夕阳的余晖,把整个寺庙都染成了一片温暖的金色。
我的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我问老僧人:“师父,既然‘应该’是痛苦的根源,那我们该如何摆脱它呢?难道,从此就变得无欲无求,听天由命吗?”
老僧人摇了摇头,又在石桌上,写下了两个字——
“如是”。
他说:“放下‘应该’,不是让你躺平,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学会,用‘如是’的心态,去接纳现实本来的样子。”
“‘如是’,就是‘事情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你的职位,现在,如是,就是一个中层。这不是‘好’或‘不好’,它只是一个事实。你痛苦,是因为你总想着‘我应该当总监’,在抗拒这个事实。如果你能先接纳它——‘OK,我现在就是个中层’,然后你再问自己,‘基于这个事实,我能做些什么,去实现我的目标?’你看,你的心态,就从‘内耗’,转变成了‘解决问题’。”
“你的孩子,现在,如是,就是成绩不好,爱玩游戏。你愤怒,是因为你总想着‘他应该是个学霸’。如果你能先接纳这个现实,然后去思考,‘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他学习有困难,还是他需要我的陪伴?’你的角色,就从一个‘愤怒的审判者’,变成了一个‘愿意提供帮助的父亲’。”
“这个世界,如是,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为牛马。这,就是现实。你抱怨,没有任何意义。你能做的,是接纳这个前提,然后,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努力,去争取,去把你手里的这副牌,打到最好。”
放下“应该”,是放下你对结果的执念和对现实的抗拒。
拥抱“如是”,是让你看清脚下的起点,然后专注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前者让你活在“头脑的剧本”里,充满了冲突和痛苦。
后者让你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充满了平静和力量。
世界没变,但我,自由了
离开寺庙时,天已经黑了。我没有回头,却感觉身后那座古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从那以后,我的人生,并没有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依然是那个普通的中层,依然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
但是,我的心,变了。
当项目遇到困难时,我不再抱怨“这事怎么这么难”,而是对自己说:“好,现在的情况,如是,就是很棘手。我们一步步来,看看能先解决哪个环节。”
当妻子因为小事和我闹情绪时,我不再指责她“你应该懂事一点”,而是去想:“她现在,如是,就是不开心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她没有安全感?”
当看到别人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时,我心里那股熟悉的嫉妒和焦虑,会冒出来一下,但我会很快对自己说:“那是他的人生,我的人生,如是。羡慕没用,过好我自己的节奏,就好。”
我开始把花在抱怨和内耗上的精力,收回到解决问题和感受生活本身上来。我发现,当我不再试图去控制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人和事时,我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心的自由。
我写下这个故事,不是在传播什么玄学。我只是想把那个下午,那个老僧人给我的那份通透和清醒,分享给每一个,可能也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朋友。
请你,在某个安静的时刻,也问问自己:
是不是,也有那么一把名叫“应该”的尺子,正在你的心里,无情地丈量着你的生活,制造着你的痛苦?
试着,放下它吧。
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去拥抱那个不符合你期待的伴侣,去原谅这个不那么公平的世界。
放下“应该”,拥抱“如是”。你会发现,世界没变,但你,已经自由了。
来源:汤小宝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