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熬夜更伤肝的3个行为,你可能每天都在重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19:55 2

摘要:过去20年,我国成人脂肪肝总患病率为29.6%,男性(34.8%)高于女性(23.5%),发病率早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

当看到体检报告上一个熟悉又略带陌生的词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现如今,脂肪肝越来越普遍化。

过去20年,我国成人脂肪肝总患病率为29.6%,男性(34.8%)高于女性(23.5%),发病率早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

而这并非偶然现象,这个体检“常客”的出现和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尤其是这个日常习惯,正在悄悄给你的肝脏“埋雷”。

说起久坐的危害时,你想到的是不是:腰酸背痛、颈椎不适,或是小腹日渐丰腴?

没错,不过这些只是久坐带来的最轻微的危害。

你不知道的是,那个沉默地待在人体右上腹,平时几乎感觉不到它存在的器官——肝脏,才是久坐最深、最隐秘的受害者。

这不是九叔在吓你!

发表在《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久坐时长超过8小时,患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上升44%。

相反,经常运动能降低脂肪肝发病率。

每周完成世卫组织推荐的运动量(中等强度运动至少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至少75分钟),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或能降低44%。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一文也明确指出“久坐少动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久坐让大的肌肉群停止耗能,导致饭后多余的能量堆积,其中很大一部分会被迫在肝脏部位转化为脂肪并储存起来。

当肝脏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即脂肪肝),会诱发氧化应激和局部炎症,并与胰岛素抵抗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胰岛素水平越高,肝脏合成和堆积脂肪的趋势就越强;而肝脏的脂肪和炎症越严重,又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久坐本身已是一场代谢灾难,而如果你在久坐的同时,还伴有下面这些习惯,那无异于对肝脏进行了“组合拳”式的打击。

肝脏是果糖代谢的核心工厂。与葡萄糖不同,果糖不依赖胰岛素,更绕开了身体代谢的“能量限速阀”。它就像驶上了一条没有收费站和红绿灯的高速路,直冲肝脏,迅速转化为脂肪。

《营养素》上的一项的研究指出: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每天从含糖饮料中摄入糖≥72克(男性)和≥50克(女性)的人,非酒精脂肪肝风险或增加60%。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含有“果糖”的食物都是坏家伙,像水果虽含有果糖,但同时还富含纤维、维生素,适量吃一些问题不大。

我们真正要少吃的是含高果糖的加工食品,例如碳酸饮料、烘焙食物、果汁饮料等。

在工位前快速扒完一份饭,是许多上班族的常态。进食速度过快,大脑来不及接收“饱腹”信号,容易吃太多,从而导致肥胖引发脂肪肝。

Nature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吃饭时间小于5分钟的频率越高,发生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风险也越高。

要彻底纠正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从日常点滴改变开始,阻力会小很多。

碎片化运动打破久坐状态。设定一个定时器,每静坐30-45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比如起来接杯水、去趟洗手间、站着接个电话,或者简单地做几个伸展动作,都能帮助唤醒肌肉,激活代谢。

每周最好抽空进行“抗阻”与“有氧”运动,像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和2次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举哑铃)。

通过运动增加肌肉量就是扩建了身体的能量仓库,能让肝脏减轻许多负担。

改变吃饭习惯。根据国内膳食指南,我们每天吃早餐最好在15-20分钟,午餐时间为20-30分钟,下意识通过增加咀嚼次数来降低吃饭速度。

同时可以尝试改变进食顺序:先喝汤(水)→再吃蔬菜/蛋白质(肉蛋豆)→最后吃主食(碳水)。这个简单的改变可以延缓葡萄糖吸收,平缓血糖增幅,间接帮助减轻肝脏压力。

日常尽量少吃高果糖食物,可以适量补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以及抗氧化剂(各类彩色蔬果)对抗炎症损伤。

总的来说,伤害肝脏的,从不只是某一顿大餐或某一天的熬夜,还是那种静止的、糖脂超标的、狼吞虎咽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能做到多运动和好好吃饭时,就是对肝脏最好的爱护。

参考资料:

[1]Kim, Donghee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Significant Fibrosis Measured by FibroScan.”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 the official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20,6 (2022): e1438-e1455. doi:10.1016/j.cgh.2021.06.029

[2]Tseng, Tung-Sung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D)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Nutrients vol. 15,18 3997. 15 Sep. 2023, doi:10.3390/nu15183997

[3]Zhang, Mia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ast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meta-analysis.” Nutrition & diabetes vol. 14,1 61. 14 Aug. 2024, doi:10.1038/s41387-024-00326-x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5):418-434. 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40327-00163.

来源:小周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