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冬天,总带着几分未曾收敛的寒气。人们在街头缩着脖子行色匆匆,而小县城的茶馆里却暖意袭人。几位久未谋面的害虫防治师傅,被懒洋洋的闲暇拉到一处。一壶不怎么新鲜的茶,几声干巴巴的打趣,大家翻翻手机,漫无目的地说着外面世界的事。
中国的冬天,总带着几分未曾收敛的寒气。人们在街头缩着脖子行色匆匆,而小县城的茶馆里却暖意袭人。几位久未谋面的害虫防治师傅,被懒洋洋的闲暇拉到一处。一壶不怎么新鲜的茶,几声干巴巴的打趣,大家翻翻手机,漫无目的地说着外面世界的事。
最抢眼的新闻是一行简短的外媒播报。德国和美国的主流汽车制造商看似默契地宣布,暂停甚至放弃了纯电动车业务。就连苹果公司,也在内部流出电动汽车项目“按下暂停键”的消息。种种迹象仿佛一夜之间,西方悄悄在电车这条路上打住了步伐?众人你一句我一句,把这当八卦消遣。
喝着茶,有人嘴上不饶人:“这要是跟八十年代那场‘星球大战’忽悠苏联似的呢?等中国把宝全压进去了,忽然市场收紧,我们不就傻眼了吗?”说话那位表情滑稽,眼睛没离开过短视频。真有人信这个?一桌大半人都嘲上一口笑,混着打趣和半分微妙的自嘲。谁没用过电车呢?手头干活不照样得靠那玩意儿,说风凉话没人当真。
不必客气地讲,电动车和那场“星球大战”套路,实在差太远。说战略忽悠,只能怪想象力太过贫乏。实际点,电车在中国这些年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吃饭拉撒的每一天。油车?等加油站队伍排到发疯才知道什么叫难受。讽刺的是,国外大城市也不比小县城安生,电动化需求人人都能感知。
算账很直接,同行里谁不是摊开来比过。油价高悬,多数地方补贴逐步退出。即便如此,电动车用起来还是会比油车省出一大截。除非你能搞到内部价,或者全靠补贴贴出一辆免费油车来,不然电车的经济优势根本藏不住。有人凭嘴皮子说“不划算”,到了月底又不自觉地多看两眼手里的流水小本——真金白银面前谁还装腔作势?
回头看那“星球大战”阴谋说,真没啥可比性。技术撒钱砸了十年,苏联换来的只是更多的军备竞赛。电动车不一样,路上一辆又一辆,肉眼可见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日常。汽车不是国家防线,而是老百姓每个月的开销。收益有多实,谁家的电费账单能骗人?
奇怪的是,好像总有人喜欢拿西方弃车说事,说什么“西方放弃说明技术不成熟”。也有人存着奇怪的小心思,生怕跟着错了路。可转念一想,这逻辑也真不对。苹果掏空钱包准备了十年,一朝停下,难道中国人就得跟着搁笔?移动支付时代里,欧美人没风吹草动,中国人早用得飞起。这种各走各路的事,怎么就成了“谁跟谁进坑”了呢?反差巨大,私底下其实大家最怕还是错概率那个“概率”。
再说了,西方企业不是疯子。他们看到中国卷了价格、堆了产能,市场拼得你死我活。继续弄下去,从合作到专利,到最终成本根本比不过中国电池企业和整车制造。最后反倒为中国企业铺了路。自己不做在先,等于是帮忙让薅羊毛的日子再长些?怎么看都划算。
虽然嘴上没说,大家心底其实都有数——电池、整车、充电桩,这几样中国人玩得再烂,也比二十年前进口油糊涂账强。谁还想过油紧涨价受气那茬?电车卷得再狠,车价始终在往下走。外国人转身走人,中国市场再多买一台少一台,自己的钱包最诚实。
当然,行业里多少还有不同声音。有师傅摇头,觉得这事儿未必真有一边倒的好处。老话讲“独木难支”,中国电动出行如果丧失国际技术沟通,这赛道还玩得起来?有的说这会不会一不小心,变成自娱自乐?万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
可每次路上走过,看那一排排新型电车疾驰而过,想挡也挡不住。电池技术就像水流,价格低下来,谁还会常年后悔早几年买贵了?曾经有人觉得电车不靠谱,不敢上;现在小区楼下充电桩都排队,谁又能说将来会不会反悔?
或许德国、美国真的只是短暂退却,并非全线收兵。毕竟几家科技巨头还在悄悄投资电池新技术。政策风向一换,资本钱袋一鼓,谁能说明年就没有一波卷土重来?事情往往不像当天新闻里写得那么快刀斩乱麻。西方公司未必认输,他们的“暂停”常常是为了审时度势。有些人坚信,欧洲那边的复古情结很重,油车在西方的夜色下还有最后一场狂欢。这么说也对,但光靠想象,又能代表什么实际发展?
“你瞧人家不干了,自己反倒过年。”一位茶友拍拍桌子笑,话里不是滋味。对,他们不做,电池供货商自然压力大,国内企业议价空间比全球供应的时候要宽松多了。直观感受,当然是我们买车便宜了。可如果未来转身,全球市场再打价格战,中国企业还能稳吗?也许不一定。
或许更直接的是,电车降价以后,逼得油车厂商没得退路。连路边修车铺的老王都感慨,今年油车订单少了快一半。以前喊着环保的没几个愿买,最近两年全追着问充电圈价。油车降价,不少人看在眼里。有人担心,降多了厂子能不能顶住?生存最现实,嘴上说啥都没用。
行业内部不是没有忧虑。维修师傅说新电车老毛病一大堆,三天两头返厂,比老油车还磕碜。也有说的,更怕哪天政策一转头,补贴彻底断了,电车还撑不撑得住。两种焦虑并存,一边羡慕价格。一边害怕明天的不确定。
电动车未来怎样,不会有标准答案。有人说产业独占鳌头,有人说仍然风险并存,真实情况像极了天气——忽冷忽热,也许刚适应一点点,变化又来了。西方厂商离场,表面看方便我们,但缺了竞争也不能绝对说只有好处。哪怕统计数据一份份地出来,每家企业自有盘算。
有趣的是,很多人嘴上不敢承认,但私心希望电动车再便宜点、再皮实点。这要求也简单,买得起、用得好,比啥都实在。身边案例比什么都直接,小舅子上个礼拜刚换新车,老妈说省油钱人更精神。电车一多,油站老板也愁眉苦脸。这其实还是一场用户的战争。企业再大,最后也得看谁的东西真落到生活上。
横竖争议还在继续,有警觉地看,有盲信地盯。好像每一次重大技术变迁都有宿命论的影子。有些人坚持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有些人总觉得背后另有真相。不论道理对错,市场该怎么走,眼下问候自己那点实惠就够了。
全世界的变量都被人为预设了似的,但生活里最细致的部分还得靠真实数据说话。权威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动车出口量已连续五年增长,稳居全球第一。比亚迪单月销量11万辆,超越合资品牌,宁德时代已经占据全球电池市占率四成。这些数据摆在那里,绝大多数人其实无暇细究背后的逻辑,只管手上车辆能跑多远,充一次电要多久,剩下都是热闹。
电车也许不会成为下一场“战略忽悠”,但不会等到谁下定论才结束争议。过几年后,这场争抢市场的戏码还会不会大变样?说不准。
中国人照样买车、用车,油车、电车彼此角力,拜西方暂停所赐,更加热闹,每家茶馆的议论也就更盛些,这就是当下最直白的生活画面。
来源:向阳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