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最智慧最阔达的20首经典古诗词:人间烟火即修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07:19 1

摘要:无人不爱苏东坡。人们爱他骨子里的豁达通透,爱他灵魂中的从容自在,更爱他在命运跌宕处始终如一的云淡风轻——宦海沉浮间,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笑对风雨;贬谪万里时,他用“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意化解困顿。正如林语堂所言:“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

无人不爱苏东坡。人们爱他骨子里的豁达通透,爱他灵魂中的从容自在,更爱他在命运跌宕处始终如一的云淡风轻——宦海沉浮间,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笑对风雨;贬谪万里时,他用“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意化解困顿。正如林语堂所言:“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向往:若能如东坡居士般,不因得失乱心神,不为悲喜困情思,将旁人眼中的困顿磋磨,皆化作笔下诗酒、胸中丘壑,在人间烟火里活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那便是对生命最酣畅的礼赞。

1

浮名抛却,乐尽天真

行香子·述怀

苏轼〔宋代〕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此词写作时间不可确考,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上阕描绘清幽月夜,以“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直抒胸臆,将功名利禄比作“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感慨时光匆匆、人生如幻,尽显对世俗追逐的否定。下阕叹自身怀才难遇,“且陶陶”三句笔锋一转,展现随性自适之态。末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闲适悠然的生活图景,透露出在困境中渴望挣脱、回归自然、寻得内心宁静的强烈愿望。

2

雪泥鸿爪,人生无常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宋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此诗作于嘉祐六年冬,其时他赴凤翔任职途经渑池,回想起与苏辙赴京应试时曾在此借宿题诗,而今老僧已逝、旧壁倾颓,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开篇以“飞鸿踏雪泥”作喻,将人生比作鸿雁偶然留下的爪印,强调其短暂与无常。后四句以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等物象,具象化世事变迁的苍凉。尾联追忆往昔路途艰辛,暗含对兄弟聚散无常的喟叹。全诗以超然笔触写人生漂泊,既有对命运无常的哲思,又暗藏对手足之情的珍视,堪称苏轼早期诗作中理趣与情韵兼备的佳作。

3

人有悲欢,月有圆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与胞弟苏辙分别多年,欢饮至醉后写下此词。开篇以奇崛想象,把酒问月,尽显对宇宙的思索与神往。“欲归去”又“恐寒”,将内心对超脱尘世与眷恋人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由月及人,月圆人缺,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显豁达。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寄情,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美好祝愿,意境高远,情感真挚,为千古传颂的中秋佳作。

4

老当益壮,鬓霜何惧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当时西北边患严重,苏轼虽心怀报国之志却未得重用。

上阕描绘出猎盛况,“左牵黄,右擎苍”尽显英姿飒爽,“千骑卷平冈”气势磅礴,“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豪情满怀。下阕由实入虚,酒酣后豪情更盛,不惧“鬓微霜”,以魏尚自许,渴望朝廷派“冯唐”般使者重用自己。“会挽雕弓”三句,直抒杀敌卫国豪情,将爱国情怀与壮志凌云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东坡豪放不羁之风。

5

诗酒趁华,莫负当下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九年寒食节后登超然台所作。彼时他远离故乡,身处密州。

上阕描绘春景,“春未老”点明时令,微风中柳丝轻斜,超然台上俯瞰,春水半壕、繁花满城,烟雨朦胧中千家隐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又略带迷蒙的春日画卷。下阕笔锋一转,寒食后酒醒,思乡之情涌起,却以“休对”“且将”自我开解,劝自己莫沉溺于思乡之苦,转而以新火试新茶,在诗酒中享受当下。尽显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6

烟雨平生,一蓑任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三月七日,他在沙湖道遇雨,同行皆狼狈,他却从容自若。

“莫听”二字,尽显对风雨的蔑视,“吟啸且徐行”勾勒出他悠然自得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以朴素装备自比,无畏风雨,凸显豪迈气概。“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人生风雨视为平常,尽显豁达。下阕雨后初晴,春风微冷、斜照相迎,回首风雨处,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尽对得失的超脱,展现出苏轼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乐观旷达的心境。

7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开篇“大江东去”,以磅礴之势将读者带入历史长河,“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沧桑感慨。接着描绘赤壁壮景,乱石、惊涛、雪浪,勾勒出雄浑画面,引出“一时多少豪杰”。下阕聚焦周瑜,“小乔初嫁”衬其风流,“谈笑间”显其从容,尽显英雄气概。而词人“早生华发”,与周瑜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又饱含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慨,旷达中透着深沉。

8

休唱黄鸡,白发何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他虽身处逆境,却依旧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

上阕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图:山下兰草嫩芽浸于溪中,松间沙路洁净无泥,暮雨潇潇中子规啼鸣,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下阕笔锋一转,以门前西流的溪水作比,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振聋发聩之问,展现出不服老的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更是直抒胸臆,劝人莫要因年华老去而悲叹,体现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积极向往。

9

人生逆旅,我亦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轼时任杭州知州,钱穆父赴任瀛洲途经杭州,二人重逢又别。

上阕先感慨与友人分别已久,钱穆父天涯奔波却仍“一笑作春温”,尽显豁达。“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以古井、秋竹赞友人内心平静、操守坚定。下阕写送别场景,孤帆、淡月、微云,营造出惆怅氛围。但苏轼劝歌女不必皱眉,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作结,将人生比作旅舍,自己与友人皆为过客,展现出超脱的生死观与旷达洒脱的情怀,尽显东坡风范。

10

多情无情,笑对芳草

蝶恋花·春景

苏轼〔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创作时间难以确考,但从风格看,应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

上阕描绘暮春之景,残花褪去、青杏初结,燕子翩飞、绿水环绕,柳絮渐少而芳草遍天涯,尽显春色将逝的怅惘。下阕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墙外行人被墙内佳人的笑声吸引,可笑声渐悄,徒留行人惆怅。“多情却被无情恼”,以简洁之语道尽情思的微妙与无奈。全词将伤春之情与人生感慨相融合,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下,藏着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思。

11

似花非花,随风飘零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词是苏轼为和章质夫杨花词而作。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开篇“似花还似非花”,以独特视角描绘杨花,引发怜惜。“抛家傍路”赋予杨花人的情感,“萦损柔肠”等句,借杨花写思妇的愁思与梦寻。下阕先言不恨杨花飞尽,却恨落红难缀,更添伤感。雨后杨花化作一池萍碎,将春色三分,尽显春光消逝之叹。结尾“点点是离人泪”,将杨花与离人泪相融,把杨花之态升华为离情别绪,意境凄美,情感深沉,堪称咏物词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12

休言万事,转头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宋代〕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平山堂乃其恩师欧阳修所建,此时欧阳修已离世多年。

上阕“三过”“半生弹指”,感慨时光匆匆,十年未见恩师,唯见壁上其书法“龙蛇飞动”,往昔风采如在眼前,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下阕欲凭吊“文章太守”,仍歌其《朝中措》中“杨柳春风”之句,敬意与怀念尽在其中。结尾“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将人生感悟推向深处,既有对恩师的缅怀,也蕴含自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旷达中透着深沉的悲慨。

13

明月长好,聚散随缘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与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中秋,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开篇“暮云收尽溢清寒”,描绘出中秋夜暮云散尽、清寒之气弥漫的景象,“银汉无声转玉盘”将月亮比作玉盘,生动展现其皎洁与圆润,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氛围。然而下阕笔锋陡转,“此生此夜不长好”直抒对当下团圆时光短暂的感慨,“明月明年何处看”更以疑问作结,将兄弟聚后不知何时再聚的惆怅推向高潮,尽显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与悲凉。

14

世事大梦,几度秋凉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苏轼〔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存在争议,反映了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上阕开篇便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发出深沉感慨,将世事比作大梦,凸显人生短暂与虚幻。“夜来风叶”句,借风中落叶声,烘托出内心的孤寂,“眉头鬓上”则直观展现出岁月沧桑与忧愁。下阕“酒贱”“客少”“月明”“云妨”,既实写自身处境,又暗喻小人当道、怀才不遇。结尾“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尽显孤独凄凉,将对亲人的思念与身世之感融为一体,令人动容。

15

江海余生,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一说作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他生活困窘,却也在山水间寻得几分自在。

上阕描绘了一幅夜归图:夜饮东坡,醉而复醒,归来时三更已过,家童酣睡如雷,敲门不应,只能倚杖静听江声。这静谧之景,衬出他内心的孤寂。下阕直抒胸臆,“长恨此身非我有”叹身不由己,“何时忘却营营”表对功名利禄的厌倦。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展现出他渴望摆脱束缚、回归自然、在江海中度过余生的超脱与旷达,尽显东坡风骨。

16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词是苏轼为友人王定国的侍人柔奴所作。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柔奴毅然随行。多年后归来,苏轼问她岭南风土如何,柔奴淡然回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深受触动写下此词。

上阕赞王定国与柔奴,一个如琢玉郎,一个似点酥娘,且柔奴歌声动人,能令炎海变清凉。下阕聚焦柔奴,万里归来容颜更佳,微笑中带着岭梅香气。最后以柔奴之语作结,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令人心生敬佩。

17

孤鸿拣枝,冷月自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为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上阕描绘出一幅清幽之景:残月挂在疏落的梧桐之上,夜深人静,一位幽人独自徘徊,宛如那缥缈的孤鸿身影,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下阕借孤鸿自喻,它惊起又回头,心中的怨恨无人能懂,即便拣尽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独自留在寂寞寒冷的沙洲。词人以孤鸿为载体,抒发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8

千古悼亡,锥心之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作。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人琴瑟和鸣,然而天妒良缘,王弗二十七岁便香消玉殒。十年后,苏轼在密州任上,于正月二十日夜梦见了亡妻。

上阕写生死相隔的哀伤,“不思量,自难忘”道尽深情,“千里孤坟”更添凄凉。下阕记梦,梦中回到故乡,看到妻子临窗梳妆,千言万语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结尾料想妻子在明月短松下的断肠处,将生死相隔的思念与悲痛推向极致,真挚深沉,感人肺腑。

19

见山三境,破执归真

观 潮

苏轼〔宋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创作时间难以确考,但从其蕴含的禅理来看,应是苏轼历经人生起伏、对世事有了深刻感悟后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人们对庐山烟雨和浙江钱塘潮的极度向往,“未至千般恨不消”,将那种求而不得的强烈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后两句笔锋一转,当真正抵达、亲眼目睹之后,却发现不过如此,“到得还来别无事”。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刻哲理,劝诫人们莫要被执念蒙蔽双眼,历经追寻后,或许会发现,所求本就在平淡日常之中。

20

自嘲命运,笑纳沧桑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宋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诗是苏轼晚年在镇江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后所作。彼时他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历经无数艰难困苦。

“心似已灰之木”,借用《庄子》(《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典故,看似消极,实则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超脱,心如死灰并非绝望,而是看淡一切。“身如不系之舟”,形象描绘出自己漂泊不定的命运,一生辗转各地。结尾却笔锋一转,自问平生功业,竟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之地,以自嘲之语,尽显豁达乐观,将苦难化作生命的勋章,尽显东坡居士的旷达与洒脱。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