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一个国产面包牌子,咋就走到了这一步,一条月饼广告把火点着了,后面跟着就是食品抽检出了岔子,央媒也出来说话,一个多月里头两次出来说对不起,这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不喜欢五仁月饼,就是没遭到社会毒打”
恐怕桃李面包公司也想不到,一句话遭到了全网的抵制。
甚至连央媒都发声斥责,太冒犯消费者,要求对方道歉。
随着舆论的发酵,更多丑闻被扒出,仅40天就道歉两回。
在看完这些爆料后,这个曾经的“面包巨头”终究还是塌房了!
又一个国产面包牌子,咋就走到了这一步,一条月饼广告把火点着了,后面跟着就是食品抽检出了岔子,央媒也出来说话,一个多月里头两次出来说对不起,这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先说那个导火索,快到中秋节了,桃李在好多地方投了五仁月饼的广告,上面写着“觉得五仁不好吃,是还没遭受社会毒打”,这话一出来,底下评论直接就炸了,花钱买个月饼,倒回来还要被你教育,事情闹大了公司赶紧把广告撤了也道歉了,可又把锅甩给“由领导决定使用该文案”,这下子诚意还够不够就不好说了,紧接着,央媒点名说这种营销不合适,这事就不再是“广告翻车”那么简单,是碰到了对人最基本的尊重问题。
更吓人的是食品安全,2025年7月份,官方抽检报告说,他们找别的厂子代工的“醇熟切片面包”,里头的菌落总数超标了,公司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自己查、赶紧召回,反倒是去质疑检测的方法对不对,这个异议被驳回了,才在7月26号发了封道歉信,说是会召回同一个批次的产品,配送环节要抓得更紧,再多找第三方来检测,加上前面广告那个事,四十来天两次道歉,这个频率,大家想不记住都难。
好多人都在问,“菌落总数”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它就是看细菌真菌这些微生物多不多的一个数,超标就说明生产环境或者哪个环节的卫生没搞好,东西更容易坏,对老人、小孩、还有肠胃不太好的人,风险就更高,它不是说你这里面一定有哪种“致病菌”,但确实是给食品卫生亮了红灯。
把时间再往前倒倒,2022年,天津那边的分公司产品里被查出来有飞虫,罚了差不多5万块钱,给的理由是“虫害控制不彻底”,2023年,辽宁鞍山有个顾客说在面包里吃出来一块大概2厘米长生了锈的刀片,公司那边说生产线上“不可能出现此类异物”还报了警,后面到底怎么回事也没个公开的说法,网上还有人零零散散地反映,在面包里碰到过苍蝇、头发什么的,这些事真真假假不好说,可对牌子形象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市场这边的压力也来了,你给的数据里,市值从最高的四百五十多亿掉到了九十亿出头,2025年上半年挣的钱比去年少了,利润也跟着缩水,广告宣传费倒是比去年多了不少,涨到四千多万,可研发的钱却明显少了,社交平台上都开始有“避雷”的话题了,据说有些渠道已经把相关的产品下了架,不管你觉不觉得这些反应有代表性,它们都说明一个问题,信任在流失。
外头的人主要在怀疑三点,第一,重营销、轻品控,广告投得到处都是,但车间卫生、冷链、仓库、配送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没跟上,第二,摊子铺得快,管理跟得慢,找人代工、各地建厂、管着供应商,链条一长,想让标准都一样就难了,第三,出了事反应的节奏不对,广告的事甩锅,抽检的事先抬杠后道歉,每一次都让人觉得是被推着走,不是自己主动想解决问题。
想从这个坎里爬出来,法子其实不难,就是要花真金白银和时间,第一,把这次抽检涉及到的批次、范围、召回了多少、都弄到哪去了、重新检测的结果,都公开说明白,让大家能查到也能看懂,第二,把“短保”和添加剂的界限讲透了,车间环境监控、防虫、冷链温度控制、运输时间这些关键地方,拿出能核对的标准和记录,别光说“我们重视”,得有证据,第三,广告的调子得换换,尊重大家不同的口味和审美,别再用那种“扎心”的法子来博眼球。
监管这边,社会上确实有声音在喊,对食品安全这块的违法,要加重罚的力度,试试惩罚性赔偿,让“超标一次,代价很大”,对公司来讲,这不是吓唬你,反倒是逼着你去做长远打算的一个机会,对咱们消费者,多看看抽检通报和公司的说明,理智地做选择,也是在用脚投票。
说到底,桃李也是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老牌子,翻车不是完蛋,关键看你怎么翻回来,光说一句“我们错了”不够,得有看得见的整改进度条,能验证的质量提升,还有对消费者别把话说太满的那份耐心,把基本盘守住了,信任才会一点点回来,要不然,货架和资本市场可都是很现实的。
八月刚过完这舆论场就没消停过, 焦点不在娱乐圈, 这回是宗教圈起了大动静, 主角换成了少林寺那位前住持释永信, 这次可不是什么商业合作也不是出国表演, 是一连串的处置和各种质疑声。
咱们先把时间线捋一捋, 7月27号, 少林寺管理处发了个情况通报, 说他涉嫌刑事犯罪, 里面提到了挪用、侵占项目资金跟寺院的资产, 还点出他严重违反戒律, 生活作风一直有问题, 跟着7月28号, 中国佛教协会就发公告, 同意把他的戒牒给注销了, 到了9月4号, 河南省佛教协会又发了篇文, 叫《守法遵规 正心持戒 维护禅宗祖庭清净庄严》, 里面的话说的很重, 直接讲他“目无国法、罔顾教规,六根不净、追名逐利”, 还公布了撤销他住持职务、注销教职人员备案的消息, 这三家同时说话, 从身份到资格全给办了, 这事儿基本上就算定了。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钱, 钱从哪来, 又去了哪, 通报里头的关键词是“涉嫌挪用、侵占”, 到底是哪些项目, 钱有多少, 具体怎么流动的, 公开的材料里头暂时还看不到具体的明细, 这种事不能靠瞎想, 得等调查结果出来, 看看账本怎么说, 法律上怎么判, 这才是最实在的, 不过能肯定的是, 少林寺的钱来源挺复杂的, 门票文旅是一块, 文化公益项目又是一块, 合规的线到底在哪, 程序上有没有人乱来, 这些都得拿证据说话, 另一头就是他私生活的事儿, 网上各种传闻就没断过, 什么“亲密照片”到“关系链”, 指向性特别强, 还扯到了未成年人和个人隐私, 这里得划条线, 现在公开的官方文件, 主要还是宗教团体对他戒律和身份的处理, 牵扯到个人关系的具体证据, 司法层面还没看到什么权威说法, 网上看看热闹行, 可别把那些‘网传’的东西当真事儿。
好多人都在问“注销戒牒”到底是个啥意思, 说白了, 戒牒就是受戒当僧人的一个身份证明, 这个被注销了, 就等于没了当和尚的合法依据, 这不是说他道德好不好, 就是一个资格状态变了, 至于寺院里里外外的其他职务和管理权, 按通报说的也都被撤了, 后面还沾不沾教内的处罚或者法律上的事, 那就得看调查和司法的进度了, 这场风波之所以这么扎心, 就是大家心里想的那个角色, 跟现实差太远了, 一个擅长市场化运作、把少林品牌带到全球的“管理者”,被要求比普通人更守矩, 生意是能帮着传播, 但宗教这地方的底线不能乱碰, 这回多方面一起发声, 也算是这行自己在清理门户, 把账算清楚, 把规矩立起来, 提高透明度, 对自己是整顿, 对外面是个交代。
少林寺不会因为哪个人怎么样了就关门不干了, 管理上要补的课还多着呢, 财务公开得再细一点, 大项目的决策流程得说清楚, 僧人团体的行为怎么管, 社会上关心什么得及时回应, 这些要是都能跟上, 这场风波就不光是“挺过去”, 还能“修复”点东西, 最后多说一句, 指控部分,以通报为准;涉隐私部分,谨慎转述, 等权威的消息, 看消息要带点脑子, 别传来传去的当个二传手, 你要是在现场, 手里有能核实的公开材料, 欢迎按规矩在评论区分享线索, 要是没有, 就把注意力放在制度和整改上, 这比光盯着人看有用多了。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