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且说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 76-84 年),荆州耒阳县(今湖南耒阳)有一少年,姓蔡名伦,字敬仲。此子生得眉目清秀,心思缜密,因家境贫寒,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为宦。这一日,蔡伦身着粗布短褐,随着送宦的队伍踏入洛阳皇城,只见朱门高耸,宫阙连绵,飞檐上的铜铃在秋风中
蔡伦
课本只吹蔡伦造纸牛?真相扎心!
他靠邓皇后掌权还搞政治构陷,皇后一死就被皇帝逼死,家都被抄了!
蔡伦:造纸术让他成“纸圣”,害人命让他没好死!
害宋贵人埋下祸根,最后饮鸩自尽,爵位全废超狼狈!
造蔡侯纸惠及千年读书人,却因陷杀安帝亲奶奶,
最后穿朝服喝毒酒自尽,再大功劳也赎不了罪!
蔡伦的阴谋论 : 造纸英雄?还是后宫奸臣?古代宫斗秘辛大揭秘!
蔡伦
且说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 76-84 年),荆州耒阳县(今湖南耒阳)有一少年,姓蔡名伦,字敬仲。此子生得眉目清秀,心思缜密,因家境贫寒,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为宦。这一日,蔡伦身着粗布短褐,随着送宦的队伍踏入洛阳皇城,只见朱门高耸,宫阙连绵,飞檐上的铜铃在秋风中轻响,与家乡的茅屋稻田判若两世。
入宫后,蔡伦被分到掖庭当差,起初只是洒扫庭院、传递文书的小宦官。他深知宫廷险恶,谨言慎行,凡事多看少言,却暗中观察着宫内的权力脉络 —— 彼时章帝宠信窦皇后,皇后与其兄窦宪专权,朝中大臣多有不满,而太子刘庆之母宋贵人,虽性情温婉,却因出身儒学世家,隐隐成了窦后的眼中钉。
一日,蔡伦奉差去东宫送文书,恰逢宋贵人在庭院中教太子读书。宋贵人身着素色襦裙,手持《论语》,轻声讲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太子刘庆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发问。蔡伦立在廊下,见此情景,心中暗叹:“这般贤德的母子,若能长久,或许是天下之福。” 可转念一想,窦后手段狠辣,怕是容不下这对母子,自己人微言轻,唯有保全自身,方能图谋日后。
没过多久,窦后果然发难,诬陷宋贵人行 “巫蛊” 之术,诅咒自己。章帝虽有疑虑,却架不住窦后日夜哭诉,最终下诏废黜宋贵人,将太子刘庆贬为清河王,改立窦后抚养的皇子刘肇为太子。此事发生时,蔡伦正在小黄门任上,负责整理宫廷文书。他亲眼见窦后的亲信宦官拿着伪造的 “巫蛊” 证据闯入宋贵人宫中,宋贵人哭得梨花带雨,却百口莫辩,最终被迁入冷宫。
事后,有老宦官对蔡伦说:“敬仲啊,你瞧明白没?这宫里,站队比什么都重要。窦后如今势大,咱们跟着她,才能有出头之日;若站错了队,宋贵人就是下场。” 蔡伦默然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竹简 —— 竹简沉重,书写不便,他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若能有更轻便的书写之物,或许能让更多人读书明理,少些这般构陷之事?” 可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眼下的生存,才是头等大事。
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章帝驾崩,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和帝年仅十岁,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宪更是权倾朝野,官拜大将军。蔡伦因在窦后身边当差时表现勤勉,又识字断文,被提拔为中常侍,得以出入宫廷,参与政事。此时的蔡伦,虽已踏入权力核心,却依旧保持着谨慎 —— 他见窦宪日益骄横,甚至有谋反之心,知道此人必不能长久,便暗中与和帝身边的亲信往来,既不得罪窦氏,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和帝与宦官郑众等人密谋,诛杀窦宪及其党羽,窦太后被软禁。蔡伦因未参与窦氏谋反,且平日与和帝有往来,不仅未受牵连,反而因 “识时务” 被和帝信任,继续担任中常侍,还兼任了尚方令 —— 这个官职,让他得以接触皇家器械制造,也为他日后改进造纸术,埋下了伏笔。
且说蔡伦兼任尚方令后,住进了尚方署的官舍。尚方署是东汉负责制造皇家器物的机构,小到刀剑玉器,大到车马仪仗,皆出自此处。蔡伦上任后,并未因官职提升而懈怠,反而亲自深入作坊,与工匠们一同劳作。他见工匠们打造刀剑时,对钢材的冶炼、淬火的火候都有严格把控,心中颇有感触:“器物之精,在于匠心;若要造书写之物,也当如此细致。”
彼时的书写材料,非竹即帛。竹简笨重,一卷《论语》就要用数十片竹简,搬运起来极为不便;帛书轻便,却价格昂贵,只有王公贵族用得起,寻常百姓和寒门士子,根本无力承担。蔡伦早就想改进书写材料,如今掌管尚方署,有了人力、物力支持,便开始着手试验。
他先是召集作坊里的老工匠,问道:“诸位常年与材料打交道,可知有哪些东西质地柔韧,又容易获取?” 有个老工匠答道:“尚方令,咱们打造器物时,常用树皮、麻头,还有那些破旧的麻布,这些东西倒是柔韧,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用来书写。”
蔡伦眼前一亮:“树皮、麻头、破布…… 这些东西随处可见,若能用来造纸,岂不比竹简、帛书便宜得多?” 当下便命人收集这些材料,开始试验。起初,他只是将树皮剥下来,捣成浆状,涂在木板上晒干,可制成的东西又硬又脆,根本无法书写。工匠们见了,都劝道:“尚方令,这法子行不通,还是算了吧。”
蔡伦却不气馁,他想:“刀剑淬火要经多道工序,造纸想必也需打磨。” 于是他调整步骤:先将树皮、麻头、破布浸泡在水中,去除杂质;再用石臼反复捣捶,直到捣成细腻的纸浆;然后在浆中加入草木灰,中和酸性;最后用细密的竹帘舀起纸浆,沥干水分,压平晒干。
这般试验了数十次,终于在永元十四年(公元 102 年),造出了一张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纸张。蔡伦拿起纸张,用毛笔在上面写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字迹清晰,墨汁不晕,他不禁大喜,对工匠们说:“成了!咱们终于成了!” 工匠们围过来一看,也纷纷赞叹:“这纸比竹简轻便,比帛书便宜,若是推广开来,定能惠及天下士子!”
此时,和帝已驾崩,邓皇后(邓绥)临朝听政。邓皇后是东汉有名的贤后,不仅精通经史,还注重节俭,见宫中用度奢靡,常劝诫官员减少开支。蔡伦知道邓皇后素来重视文化,又提倡节俭,便将自己造的纸张呈给邓皇后。
邓皇后接过纸张,见其质地轻薄,抚摸起来柔软顺滑,又看了蔡伦在纸上写的文字,不禁笑道:“敬仲,你这手艺真是巧夺天工!有了这纸,不仅能省下不少帛书的开支,还能让更多人有书可读,真是大功一件!”
蔡伦躬身道:“皇后谬赞。臣只是想着,陛下虽年幼(此时安帝刘祜为太子,尚未即位),却需多读圣贤书,方能明辨是非。这纸张若能推广,便是为天下学子谋福,为大汉江山固本。”
邓皇后听了,更是高兴,当即下令:“尚方署即刻批量制造此纸,先在宫廷内推广使用,日后再逐步传至各州郡。” 又因蔡伦有功,封他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 —— 这纸,也因此被称为 “蔡侯纸”。
此后数年,“蔡侯纸” 在全国推广,各地士子、官员纷纷弃竹简、帛书而用纸张。有个老儒生,用 “蔡侯纸” 抄录了一部《诗经》,感慨道:“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从前搬一卷竹简要费半天劲,如今这纸,一卷能抄好几部书,真是方便啊!” 蔡伦听闻此事,心中颇有成就感,他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总算为天下做了一件实事。
可他不曾想到,宫廷的权力漩涡,早已在他身后悄然收紧 —— 邓皇后虽贤,却也需依赖宦官巩固权力;而他这个因造纸成名、又深得邓皇后信任的宦官,早已被卷入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之中。
且说蔡伦在邓皇后的支持下,地位日益稳固,不仅任中常侍、尚方令,还时常参与朝政,为邓皇后出谋划策。邓皇后临朝期间,轻徭薄赋,重视教育,东汉的国力有所恢复,史称 “邓后摄政,天下晏然”。可这太平之下,却隐藏着一个隐患 —— 太子刘祜,正是当年被废的清河王刘庆之子,而刘庆的母亲宋贵人,当年正是被窦后诬陷 “巫蛊” 而死,而蔡伦,在那场冤案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此事还要从和帝时期说起。当年窦后诬陷宋贵人,需要有人 “佐证”,彼时蔡伦还是小黄门,虽未直接参与构陷,却在窦后的授意下,负责整理 “巫蛊” 案的文书,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证据添油加醋,使得宋贵人的罪名 “坐实”。宋贵人最终在冷宫中饮毒自尽,太子刘庆被废,此事成了刘庆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蔡伦日后的祸根。
邓皇后临朝时,因刘祜年幼,又乖巧懂事,便立他为太子。蔡伦深知刘祜与自己有 “杀祖母之仇”,心中虽有不安,却仗着邓皇后的庇护,觉得只要邓皇后在世,刘祜便不敢对自己怎样。他甚至想过,若能在邓皇后的支持下,为宋贵人平反,或许能化解这段恩怨,可转念一想,此事牵扯到窦后,又涉及宫廷旧案,一旦翻案,恐引发朝局动荡,便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这一年初春,洛阳城里下起了罕见的大雪,长乐宫的屋顶覆盖着一层白雪,檐下的冰棱晶莹剔透,却透着一股寒意。邓皇后已身患重病,卧床多日,气息奄奄。蔡伦守在病床前,看着邓皇后枯瘦的面容,心中满是焦虑 —— 他知道,邓皇后是他最大的靠山,若皇后驾崩,自己的好日子怕是到头了。
邓皇后缓缓睁开眼,握住蔡伦的手,声音微弱:“敬仲,哀家…… 怕是不行了。日后…… 你要好生辅佐陛下(安帝刘祜,此时已即位,因邓后摄政,未亲政),莫要…… 莫要卷入党争。”
蔡伦含泪点头:“皇后放心,臣定当遵旨,辅佐陛下,守护大汉江山。” 可他心里清楚,安帝对自己的恨意,绝非一句 “辅佐” 就能化解。
几日后,邓皇后驾崩,享年四十一岁。消息传出,宫廷内外一片哗然。安帝刘祜此时已二十七岁,隐忍多年,终于得以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邓氏外戚的势力 —— 邓皇后的兄长邓骘等人虽无谋反之心,却因长期掌权,被安帝罢官夺爵,最终自杀身亡。
清算完邓氏,安帝的目光,落在了蔡伦身上。这一日,安帝在未央宫召见蔡伦,殿内气氛凝重,侍卫们手持刀枪,神色严肃。蔡伦身着朝服,缓步走入殿中,见安帝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眼神冰冷,心中不由得一紧。
“蔡伦,” 安帝开口,声音带着压抑多年的恨意,“当年我祖母宋贵人,被窦后诬陷‘巫蛊’,你身为小黄门,负责整理案卷,添油加醋,助纣为虐,可有此事?”
蔡伦躬身道:“陛下,当年之事,臣只是奉命行事,并非主动构陷。且宋贵人之事,早已过了数十年,还望陛下……”
“奉命行事?” 安帝猛地一拍龙椅,打断他的话,“你可知我祖母在冷宫中如何惨死?她饮毒自尽前,还在喊着‘冤枉’!你可知我父亲(刘庆)被废后,日夜啼哭,险些丧命?你一句‘奉命行事’,就能抵消这些罪孽吗?”
蔡伦脸色惨白,额头上渗出冷汗:“陛下,臣当年年幼,迫于窦后威势,实属无奈。这些年,臣改进造纸术,推广‘蔡侯纸’,为天下士子谋福,也算…… 也算弥补过错。”
“弥补?” 安帝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嘲讽,“你造的纸,写得了圣贤书,却写不下你犯下的罪孽!你推广造纸术,惠及天下,却害我祖母含冤而死,这笔账,如何能算?”
安帝顿了顿,又道:“朕念你曾为国家立下功劳,不赐你死罪,只将你交由廷尉审理,依法治罪。你若识趣,便自行了断,免得在廷尉府受辱!”
蔡伦站在殿中,浑身发抖。他知道,廷尉府的酷刑他无法承受,而安帝的意思很明确 —— 要么自杀,要么受辱而死。他抬头望向殿外,白雪依旧飘着,与当年他入宫时的雪景何其相似,可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个深陷权力漩涡、无法脱身的罪人。
且说蔡伦从未央宫出来,步履蹒跚,如坠冰窟。他回到自己的侯府,府里的仆人见他神色不对,忙上前搀扶,却被他挥手推开。蔡伦走进书房,关上房门,将自己独自留在屋内。
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用 “蔡侯纸” 抄录的书籍,有《诗经》《尚书》,还有他自己撰写的《造纸法》手稿。他走到书架前,拿起一卷《论语》,翻开纸张,上面的字迹清晰如初 —— 这是他当年造出第一张纸时,亲手抄录的。他抚摸着纸张,心中百感交集:“我蔡伦一生,造纸上有功,可政治上有过,功过如何相抵?”
他想起自己十五岁入宫,从一个小小的小黄门,到中常侍、尚方令,再到龙亭侯,一步步爬上权力的高峰;想起自己改进造纸术时,日夜试验,终于成功的喜悦;想起邓皇后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也想起宋贵人含冤而死的惨状,想起安帝冰冷的眼神…… 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让他痛苦不堪。
“罢了,罢了,” 蔡伦长叹一声,“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可我之过,害人性命,毁人家庭,今日之祸,乃是咎由自取。” 他决定接受安帝的 “恩赐”,自行了断,保全最后的尊严。
蔡伦叫来心腹仆人,吩咐道:“你去准备热水,再取我最体面的朝服来。另外,去尚方署取一瓶鸩酒,记住,此事不可声张。”
仆人听了,大惊失色:“侯爷,您这是……”
蔡伦摆了摆手:“不必多问,照我说的做便是。”
仆人不敢违抗,只好含泪退下。不多时,热水备好,蔡伦走进浴室,褪去衣物,将身体浸泡在热水中。热水温暖了他冰冷的身体,却无法温暖他绝望的心。他想起当年在尚方署,与工匠们一同试验造纸的日子,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造出好纸,惠及天下。可后来,他卷入政治,为了生存,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如今想来,真是悔不当初。
沐浴完毕,蔡伦换上崭新的朝服 —— 这是他被封为龙亭侯时,邓皇后赏赐的朝服,衣料考究,绣着精美的龙纹。他对着铜镜,整理好衣冠,又戴上官帽,看着镜中自己的身影,虽已年近六十,却依旧身姿挺拔,只是面色苍白,眼神空洞。
这时,仆人端着鸩酒走进来,酒壶是青铜质地,上面刻着花纹,酒液呈暗红色,透着一股不祥的气息。仆人将酒壶放在桌上,哽咽道:“侯爷,您真的要……”
蔡伦拿起酒壶,对仆人说:“你下去吧,往后好好过日子,莫要再提及今日之事。”
仆人含泪退下,轻轻关上房门。蔡伦走到书架前,最后看了一眼那些用 “蔡侯纸” 抄录的书籍,然后拿起酒壶,拔开塞子,将鸩酒缓缓倒入杯中。酒液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他却毫不犹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鸩酒入喉,辛辣刺骨,很快,毒性发作,蔡伦感到腹部剧痛,眼前发黑。他扶着书架,缓缓倒下,目光依旧望着那些纸张,口中喃喃道:“纸…… 能传千古…… 我之过…… 也能传千古吗?”
片刻后,蔡伦没了气息。他死时,身着朝服,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几日后,安帝得知蔡伦自杀的消息,派人去侯府查验。侍卫回来禀报:“陛下,蔡伦已自尽身亡,死时身着朝服,整理得十分整齐。”
安帝坐在龙椅上,听着禀报,脸上没有丝毫怜悯,反而恨声斥道:“这般死法,实在便宜了他!他害我祖母含冤而死,若不是念他造纸有功,朕定要将他凌迟处死,以慰祖母在天之灵!”
随后,安帝下诏,废除蔡伦的龙亭侯爵位,查抄其家产,将其家人流放边疆。
曾经风光无限的 “纸圣”,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蔡伦死后,“蔡侯纸” 的制造工艺并未失传,反而在民间广泛传播,逐渐取代了竹简和帛书,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后来,造纸术传入西域、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人们记住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功绩,却也渐渐淡忘了他在宫廷斗争中的过错。
且说蔡伦死后数十年,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日益腐败。可 “蔡侯纸” 却如一缕微光,照亮了文化传播的道路 —— 在洛阳的书坊里,工匠们用 “蔡侯纸” 抄录典籍,卖给各地士子;在偏远的郡县,私塾先生用 “蔡侯纸” 教学生写字;甚至在西域的楼兰古国,也出土了用 “蔡侯纸” 书写的文书。
有个叫蔡邕的学者(蔡伦同族后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曾在《劝学篇》中写道:“蔡侯造纸,轻便价廉,天下士子赖之,得以传经诵典,此功不可没也。” 可他也在私下里对弟子说:“吾族叔敬仲,有才略,善革新,却深陷宫廷之祸,最终自尽,可悲可叹。若他当年能远离党争,专心造纸,或许能有更好的结局。”
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在《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提及造纸术时,写道:“汉世有蔡伦,改进造纸,至今用之。” 虽未提及蔡伦的政治经历,却肯定了他的发明功绩。
到了唐代,造纸术已传遍全国,甚至出现了以造纸为业的村落。有个叫皮日休的诗人,在《纸赋》中赞美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洁白无瑕。似雪凝霜,如银汉之无云;似月流辉,如秋水之映天。蔡侯得之,以代竹简;天下赖之,以传圣言。”
宋元明清时期,人们对蔡伦的评价愈发客观 —— 既肯定他改进造纸术的伟大贡献,也不回避他在宫廷斗争中的过错。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写道:“蔡伦造纸,功在千古;然其构陷宋贵人,过亦不浅。功过不能相抵,却也当分开看待 —— 造纸之功,惠及万世;构陷之过,乃宫廷之弊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蔡伦被尊为 “纸圣”,他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他的故乡湖南耒阳,人们修建了蔡伦纪念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在洛阳,当年的尚方署遗址虽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旧有人记得,这里曾是 “蔡侯纸” 诞生的地方。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 “纸圣” 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悲剧 —— 他用智慧造出了轻便的纸张,却无法用智慧摆脱宫廷的权力漩涡;他为天下士子谋福,却因一时的政治妥协,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复杂之处 ——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蔡伦的功绩,值得被永远铭记;他的过错,也值得被后人警醒。正如东汉的纸张,既能写下圣贤的教诲,也能记录宫廷的黑暗;既能传递温暖的善意,也能承载冰冷的仇恨。
而蔡伦,这位站在荣耀与悲剧十字路口的发明家,最终以一杯鸩酒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留下了一张薄薄的纸张,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
来源:清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