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右佐匹克隆,听起来像个高科技产品,其实就是一款常见的处方安眠药。药店里买不到,得医生开方。但问题是,即便是医生开的药,也不是“放心吃”的代名词。当你长时间靠它入睡,你可能不是在治失眠,而是在“养病”。
57岁,退休两年,儿女成家,孙子刚满一岁。
她的生活原本应该是跳广场舞、带外孙、搓麻将齐飞,结果却在医院ICU里插着管子,靠呼吸机吊着命。
7个月前,她开始吃右佐匹克隆助眠。
7个月后,呼吸衰竭,送医时血氧60%,几乎命悬一线。
这不是恐吓,是现实。真正可怕的,从不是药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误解。
右佐匹克隆,听起来像个高科技产品,其实就是一款常见的处方安眠药。药店里买不到,得医生开方。但问题是,即便是医生开的药,也不是“放心吃”的代名词。当你长时间靠它入睡,你可能不是在治失眠,而是在“养病”。
她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的隐秘危机。
药物的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右佐匹克隆不建议连续服用超过4周。但她硬是吃了7个月。为什么?因为睡不着,停了反而更严重。她觉得“药已经吃习惯了,不吃就反而焦虑”。这正是第一个致命误区:把药当成保健品。
安眠药不是褪黑素,它是强制大脑“假装睡着”。右佐匹克隆的机制是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通俗点说,就是让大脑“安静下来”,但这个安静,是“被打晕”的那种安静。时间一长,身体会产生耐受,剂量不升,效果不来。不升,睡不着;一升,副作用就来了。
呼吸抑制就是最典型的副作用之一。尤其是老年人,肺功能本来就在走下坡路,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大脑对血氧的敏感性下降,呼吸变慢、变浅,氧气吸不进来,二氧化碳排不出去,最后憋出个呼吸衰竭,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被“困住”的。
她的第二个疏忽,是没有定期复查功能指标。
吃安眠药不是服感冒药,吃完就完了。它需要跟踪,比如肝肾功能、血氧饱和度、心率波动。有些人吃着吃着,肝酶飙升、肌酐波动,身体早就发出警报了,但没人听见。医生也不是神仙,不复查,我们怎么知道你身体的反应?
第三个坑,是她不告诉医生她其实还有睡眠呼吸暂停。
她老伴说她睡觉打呼噜像拖拉机,间歇停一下再继续响,很多年了。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再加上右佐匹克隆这种抑制呼吸的药,简直是双重打击。大脑一边缺氧,一边被药物“压制”,等她意识到不对劲,氧气已经悄悄离场。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是她白天开始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可能是药物残留效应。右佐匹克隆的代谢在老年人群体中速度会变慢,半衰期延长,晚上吃的药白天还在发挥作用。她白天骑车差点撞树,就是个警告。但她没当回事。
最后一个疏忽,是她把所有问题都交给了药。
失眠不是病,它是症状,是身体在告诉你“哪里出问题了”。情绪、激素、生活节律、饮食习惯,甚至一次家庭矛盾都可能是诱因。她退休后生活节奏乱了,吃饭时间没规律,晚上刷短视频到凌晨,白天睡觉时间比晚上还多。结果是:生物钟彻底错乱。
我们总以为“吃药就能解决一切”,药物只是辅助,真正需要调整的,是生活本身。
在很多农村,老人失眠不会去看医生,而是去找镇上卫生室。“医生,我睡不着,给我开点药吧。”医生也不多问,直接一盒右佐匹克隆递过去。“吃这个,管用。”但没人告诉他们,这药不是天天吃的东西。也没人告诉他们,吃了这药,晚上最好别一个人睡,防止出现突发状况。
失眠在中国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高达45%,而在城市女性中更甚。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下降,激素波动影响神经系统,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很多人开始自我诊断、自我用药,甚至网上买药,这条路通向的不是健康,而是深渊。
传统文化里,睡觉是一种修行。
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盛则寐”,意思是顺应自然节律。现代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灯不灭、屏幕亮、夜不眠,把自己活成了生物钟的反面教材。你不让身体休息,它就让你强制休眠,代价是健康。
这位57岁阿姨的故事,是个警钟。她不是特例,而是庞大的失眠群体中的一个缩影。她让人心疼,也让人警醒。呼吸衰竭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次次小忽视积累的结果。右佐匹克隆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也不是万能钥匙。
有人问:“那到底还能不能吃安眠药?”
答案不是“能”或“不能”,而是怎么吃、吃多久、谁来管、有没有替代方案。
现在已经有很多认知行为疗法CBT-I、正念冥想、睡眠限制法等非药物治疗方式,效果远比药物更稳定持久。世界睡眠协会推荐,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不是药,而是CBT-I。很多三甲医院睡眠科都能提供这种服务,但知道的人太少。
我们该做的,不是妖魔化药物,也不是盲目依赖药物,而是学会和身体对话。你失眠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你不懂身体的语言。它用睡不着告诉你:是时候停一停,看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真正的健康,从不靠一粒药,而是靠你每天怎么活。
参考文献:
[1]王兰,李霞,张东.右佐匹克隆致老年患者呼吸抑制的病例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5):506-509.
[2]张悦,陈静.安眠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合理使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25,60(02):112-116.
[3]王爽,周建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的风险关系[J].中国睡眠研究会杂志,2023,29(04):244-248.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