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解药”不是吃药!德国专家:每天几分钟,坏情绪一扫而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1:34 2

摘要:她女儿看着不放心,说:“妈,你是不是又把那些什么‘负能量新闻’全都看了一遍?”李阿姨叹了口气,小声说:“也不知道怎么了,心里总像压了块石头。”她女儿赶紧拉着她去做了检查,身体没毛病,医生却说她是轻度焦虑,还建议她别急着吃药,先从生活方式上调整。

李阿姨最近总说自己“心里堵得慌”。她退休刚满一年,白天没事干就坐在阳台上发呆,手机刷着刷着,越刷越烦。

她女儿看着不放心,说:“妈,你是不是又把那些什么‘负能量新闻’全都看了一遍?”李阿姨叹了口气,小声说:“也不知道怎么了,心里总像压了块石头。”她女儿赶紧拉着她去做了检查,身体没毛病,医生却说她是轻度焦虑,还建议她别急着吃药,先从生活方式上调整。

医生这一句话,反倒让李阿姨女儿犯了难。她平时工作忙,两个孩子还一个接一个感冒,哪有时间陪着她妈冥想、瑜伽、看心理医生?

她一边煮粥一边嘀咕:“这不就跟我生完老二那会儿一样吗?明明没病,却一天到晚喘不上气。”

她突然想起,自己那时候靠的可不是吃药,而是每天一小段“情绪清扫时间”。不是冥想,不是运动,就是出门走走,绕着小区慢慢地走。那段时间,她不接电话,不看信息,也不管孩子吵不吵,只管自己呼吸均匀地走路。没想到,一周之后,晚上居然能睡整觉了,心里也不慌了。

德国好几个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已经发现:每天抽几分钟“专注时间”,对缓解焦虑比吃药还快见效。他们甚至在医院里,用“慢呼吸+走动”的方式,帮助轻中度抑郁患者缓解情绪。不是花哨的心理技巧,就是最简单的“人+空气+脚步”。

小区里的刘叔也遇到过这种“心里烦”的事。他老伴去世后,整个人像变了,整天坐着不动,脸上没表情。儿子带他去医院,医生说他是“情绪性抑郁”,建议他“多走动,少独处”。刘叔不信,觉得这是敷衍。可后来,不知道哪位邻居喊他去参加“每日晨走”,他就跟着去了。

结果三天都没落下,早上走个20分钟,情绪竟然慢慢回来了。没吃药,也没看心理医生,就靠每天出门、晒太阳、说几句话。邻居说:“他现在笑得多了,连早饭都吃得香了。”

情绪的调节,其实没那么神秘。李阿姨女儿后来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很多医生都说,把情绪当成“身体的感冒”来看,最有效的不是吃药,而是“恢复身体和环境的联系”。早起把窗帘拉开,让阳光照进来;饭后绕着院子散步五分钟;每天找一个可以独处不被打扰的角落,静静坐几分钟

这听起来简单,可很多人做不到。像李阿姨那样,一刷手机两个小时过去了,脑袋里全是“负面信息”,身体却一动没动。这样的状态,就像拿着一杯满满的水,手抖都不能倒掉一点,时间久了,自然累得不行

她女儿后来给她规定了“阳台静坐时间”:每天上午十点,坐在阳台上,手机放屋里,只看天,看树,看街上的人。不用冥想,也不用想事,就是坐着。头三天李阿姨坐不住,总觉得“浪费时间”。可一个礼拜之后,她自己说:“这几天啊,心里不烦了,晚上也不做梦了。”

这不是偶然。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贝克尔在研究中发现:即便只做三分钟的有意识呼吸训练,也能让交感神经活动下降,焦虑感降低。这个效果,在一些轻度抑郁的人身上,甚至超过了低剂量抗抑郁药的效果。关键是,这种方式没有副作用,谁都能做

“专注时间”不一定要冥想*。可以是洗碗时不听广播不想事,就专心洗;可以是走路时不看手机,就注意脚下的节奏;也可以是坐公交时不闭眼睡觉,而是望着窗外发呆。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小动作,其实就是大脑的放松阀门

一个朋友的妈妈,退休后原本每天情绪很低落,总说“没用了”“没事干”。后来她开始每天写日记,不是写得多好,而是每天晚上睡前,坐在床边写三句话:今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有没有开心的事。两个月后,她居然说:“我发现我其实每天都挺忙的,也有不少小确幸。”

这就是“情绪自救”的力量,不靠药、不靠别人,而是靠自己一点点找回生活的触感。德国心理学者称之为“日常觉察训练”,意思是让人重新感受到“我还在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

李阿姨现在不仅自己每天“静坐+散步”组合,还拉着楼下的王阿姨一起。两人边走边聊,笑声都能穿过小区围墙。她女儿说:“我妈这状态,比退休刚开始那会儿还精神。”

坏情绪最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日复一日的“无感生活”。人不是机器,不能只靠意志力过日子。哪怕每天只有五分钟,只要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它就能像针一样,扎破那层心里的压抑

就像刘叔说的:“我每天早上走路,就感觉自己又活着了。”那时候,他不看手机,不管新闻,也不想事情,就是走。他自己都没想到,原来“恢复情绪”这么简单,只要走出去就行

家里有孩子的人也能用这一招。有时候带娃累得不行,情绪崩到边缘,不妨把孩子交给家人十分钟,自己去阳台站一站、楼下转一圈。哪怕只是坐在车里听几分钟风声,都能让大脑重新“开机”。

真正的“解药”,不是药瓶里的化学成分,而是生活里那些我们以为不重要的时刻。你愿意给自己几分钟,情绪就会慢慢变好。这个变化,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日积月累。

李阿姨现在每次情绪不好,都不再急着说“我是不是病了”,而是拿着围巾就出门走走。她说:“人不能总窝着,心也得透透气。”

参考文献:

1. 贝克尔K.等.慢呼吸与焦虑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德国心理健康杂志,2021.

2. 施密特A.日常觉察训练在轻度抑郁中的应用.欧洲行为心理学期刊,2020.

3. 慕尼黑大学心理研究组.情绪障碍非药物干预指南.内部研究报告,2022.

4. 柏林心理健康协会.轻度情绪障碍的日常调节工具.德国心理治疗年鉴,2019.

5. 莱比锡大学.老年人情绪调节干预实证研究.欧洲老年心理研究,2023.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