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小树苗,而早矫,就是在颌骨生长的春天里播种,让微笑的果实悄然成熟。"7年前,当陈医生目睹12岁孩子因错过矫治时机而被迫拔除4颗健康牙齿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芽:"预防,应该从第一颗乳牙开始。"
初心萌芽
——当“拔牙”不再是唯一选择,一颗早矫种子正在觉醒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小树苗,而早矫,就是在颌骨生长的春天里播种,让微笑的果实悄然成熟。"7年前,当陈医生目睹12岁孩子因错过矫治时机而被迫拔除4颗健康牙齿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芽:"预防,应该从第一颗乳牙开始。"
这条早矫之路,始于陈医生对孩子们深深的关怀与痛惜。在临床看诊中,她目睹了太多因错过最佳矫治时机而不得不接受拔牙、甚至正颌手术的孩子。“12岁左右的孩子,颌骨已经基本定型,等到那时再进行矫正,面型的改善是有限的。”陈医生感慨地说。“我们如果
能在6、7岁就开始介入,很多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正是这样的认知,让她毅然转向儿童早期矫治领域,成为一名专注于“生长引导”的儿牙医生,希望能在孩子们的成长初期,就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健康与自信的道路。
生长密码
——早矫,要懂得颌骨的"季节律动"
儿童早期矫治的核心并非单纯排齐牙齿,而是“顺应颌骨的自然生长趋势,引导牙齿和面部结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陈医生看来,儿童早期矫治不仅仅是对牙齿的简单调整,更是一场对颌骨、肌肉乃至全身生长发育的精细调控。
期间,陈医生还向我们分享了她的"萌芽理念",其中将儿童颌骨发育比作植物生长:
“孩子的颌骨生长,就像小树苗一样,如果在早期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避免后期‘长歪’。”她解释道。5-8岁是儿童颌面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进行干预,不仅能减少拔牙概率,还能优化整体面型。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评估最适合的矫治器与矫治时机。”她强调早矫的核心是适时与适当,我们在矫治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医疗,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科学的引导,让牙齿、颌骨与肌肉在自然的轨道上和谐生长。
见证蜕变
——临床案例背后,是对早矫的深刻感悟
现今社会中很多家长只关注牙齿是否整齐,但实际上,牙齿问题往往与骨骼发育、肌肉功能(如口呼吸)密切相关。陈医生提到,儿童早期矫治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轨道理论”,在儿童发育期铺设生长轨道,可以更加轻松地引导颌骨、面型正常发育,从而为牙齿生长创建良好的“地基”。
在谈到为什么要建议小朋友做早矫,陈医生的分享也令人深刻:“在颌骨还是'嫩芽'时轻轻扶正,好过等它长歪后强力摆正。”儿童替牙期堪称生长发育黄金期,在该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将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也正是这一理念的深化,成就了陈医生与牙贝美塑的相遇,并在此基础上谱写了许多关于孩子们与牙贝的故事。
陈医生分享了多个令人动容的矫治案例。其中,一个7岁男孩的地包天矫治经历尤为深刻,“他刚来的时候,不说话,也不愿意笑,很安静。”陈医生回忆道。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得知,这个小朋友因牙齿问题在学校被取外号,变得内向沉默,甚至有自闭倾向。经过一系列的早期矫治,男孩的面型与牙齿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现在,他变得自信开朗,还接到了模特拍摄的工作。”这样的转变,不仅让男孩重获笑容,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陈医生感慨道:“通过早期矫治,我们不但要改善孩子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开启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
在陈医生看来,儿童早期矫治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每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她笑着说。虽然工作中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矫治后的笑脸与家长的感激之情,她都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孩子们的笑容激励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沟通艺术
——温暖,藏在诊室里的“春风化雨”
“从哭闹不语到主动躺上牙椅,这种信任比技术更难建立。”
儿童早期矫治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更需要医生的耐心与爱心。由于看诊者都是年龄较小的患者,所以在接诊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害怕看牙、哭闹不止,不愿意进诊室的小朋友。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陈医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沟通技巧。“我们不做强制性的看牙,而是与孩子做朋友,通过引导让他们逐渐接受看牙的过程。”她介绍说,在门诊中,她会先带孩子逛一逛、玩一玩,缓解紧张情绪,然后在诊疗过程中,先从无痛项目开始,逐步建立孩子的信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治疗。
陈医生认为,医生在儿科领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引导者和朋友。她强调:“医生要和患者双向奔赴,帮助孩子从哭闹抗拒到主动配合。” 她分享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案例:“这个孩子每次就诊都非常紧张,但通过半年的渐进式脱敏训练,就能独立完成就诊。家长也非常信任我,即使我离开了原来的城市,家长也会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希望我能继续为孩子看牙。”正是这份信任,成为陈医生深耕儿牙多年的驱动力。
而当我提到如何看待儿牙医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她坦言:“我觉得我的角色就像一本书中的旁白,长期跟踪小朋友的口腔健康,从乳牙到恒牙,甚至看到他们长大后仍然保持健康习惯,宛如陪伴他们一同踏上成长的旅程。我治愈了孩子,而孩子也在无形中治愈了我。”这种互相成就的守护,在这个看似严肃冰冷的诊室里,留下了无数温暖的瞬间。
生生不息
——用坚守,让“萌芽”长成森林
早矫的意义不仅是牙齿,更是让孩子敢笑、敢说话。陈医生表示,儿童颜面发育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医生的耐心、责任心和不断总结改进。对于未来,陈医生充满期待与憧憬。她希望与更多的口腔同仁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儿童早期矫治事业的发展。
在采访的最后阶段,我们想请陈医生为刚刚踏入早期矫正领域的年轻医生们分享一些寄语。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你们正行走在一条既充满挑战又满载希望的道路上。每一本专业书籍的研读,每一次深夜的勤学苦练,都在为你们的医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要畏惧付出,不要害怕困难,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你们必将成为守护口腔健康的中流砥柱。”
陈医生的从业经历和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早期矫治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在陈医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儿童早矫医生的智慧与担当、爱心与温暖。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守护童颜、点亮微笑”的深刻内涵。
来源:聊育儿晓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