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二手房新规以“透明革命”破局信息不对称困局,政府平台通过产权核验、房源赋码、资金监管的组合拳,直击虚假房源与交易欺诈痛点。此举不仅是房产市场的技术性升级,更是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实践——以信息开放重构市场权力格局,用阳光交易重塑行业生态。青岛经验证明,
编者按:青岛二手房新规以“透明革命”破局信息不对称困局,政府平台通过产权核验、房源赋码、资金监管的组合拳,直击虚假房源与交易欺诈痛点。此举不仅是房产市场的技术性升级,更是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实践——以信息开放重构市场权力格局,用阳光交易重塑行业生态。青岛经验证明,当公共权力从信息垄断转向信用赋能,便能真正筑牢市场信任的基石,为其他领域治理创新提供重要范式。
阳光之下无欺诈:青岛房改与信息时代的治理革命
特约撰稿人 夙来 高山
青岛金秋的一声惊雷,震动了沉寂已久的二手房市场。自9月15日开始,这座城市以“第一枪”的姿态,启动了二手房交易的革命性改革:房东售房需先将产权证上传至政府平台核验,经过“数字安检”的真实房源将获得唯一房源码,购房者可在平台直接联系房东交易,房款则由政府与银行共管账户保障安全。
这看似仅仅是房产交易流程的技术性作了调整,实则掀开了信息时代治理模式深刻变革的一角,标志着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正在被重新书写——从信息垄断走向信息民主,从黑箱操作走向阳光交易。
青岛改革的精髓,在于以技术之力刺破了二手房市场积弊多年的“信息不对称之幕”。传统二手房交易中,虚假房源、产权瑕疵、抵押纠纷、一房多卖等乱象如幽灵般游荡,中介与房东的信息优势构成了对购房者的无形压制。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更是权力失衡的温床——谁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主动权。
福柯笔下“知识即权力”的论断在此得到鲜活印证:信息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实施支配的工具。青岛平台通过政府背书的核验机制,将分散、模糊、可疑的房屋信息转化为集中、清晰、可信的公共数据,实现了信息权力的重新分配,使购房者得以摆脱“信息弱势群体”的困境。
这一改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构建了数字时代的“全景透明市场”。英国法学家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通过 Visibility(可见性)实现权力无声的运转,而青岛交易平台则创新性地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市场治理:所有房源信息向所有参与者透明开放,形成了一种相互可见的监督结构。房东需接受产权核验,购房者可直接联系对比,交易流程在阳光下运行。这种“数字圆形监狱”并非压迫工具,而是解放机制——它通过透明性消除了欺诈的阴影,通过可见性建立了信任的基石。
政府角色从被动监管者转变为平台构建者和信用赋能者,这正是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的典范之作。
青岛模式的革命性,更体现在它对传统中介模式的“去中介化”颠覆。长期以来,房产中介凭借信息垄断地位成为市场“看门人”,不仅收取高昂费用,更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价格、制造焦虑。
柏拉图曾警示我们:“每一个社会都是靠模仿其传播方式而存在的。”当信息传播被少数中介机构把持,市场难免呈现扭曲形态。
青岛平台直击要害,拆除信息壁垒,使买卖双方得以跨越中介直接对话,重构了市场传播生态。这种“去中介化”不是简单取消中介服务,而是革除中介的信息垄断功能,迫使其向提供专业咨询、法律服务等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从而推动整个行业从“信息掮客”向“服务专家”进化。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青岛改革并未陷入“技术万能”的迷思,而是巧妙地构建了“技术+制度”的双重保障体系。数字平台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政府与银行的共管账户制度为交易安全提供了刚性保障。这种设计暗合了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建构、彼此强化:平台透明性促进信任建立,资金监管又反过来强化平台可信度。
这种多维度的制度设计,展现出数字时代治理体系应有的复杂性思维,既拥抱技术革新,又坚守安全底线。
青岛即将打响“第一枪”的意义远超房产市场本身,它为数字时代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在信息日益成为核心资源的今天,治理的关键已从掌握信息转向开放信息,从控制流量转向保障质量。
政府应当成为公共信息的“核验者”而非是“垄断者”,成为平台的“构建者”而非是“管控者”。这种转变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青岛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技术潜力,才能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秋风送爽,青岛的改革新风令人振奋。这“第一枪”击中的不仅是二手房市场的沉疴积弊,更指明了中国数字时代治理变革的方向:以信息透明促进社会公正,以技术赋能实现权力平衡,以制度创新保障人民福祉。
当每一宗房产交易都能在阳光下进行,当每一次买卖互动都建立在真实的信息之上,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更加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更是一个更加开放、诚信、公正的社会生态。这或许就是信息时代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阳光之下,欺诈无处遁形;透明之中,权力回归本源。
来源:天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