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25年后你还在用今天的手机刷短视频,那就像现在有人拿着大哥大打电话一样滑稽。”
“如果25年后你还在用今天的手机刷短视频,那就像现在有人拿着大哥大打电话一样滑稽。”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凯文·凯利在《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里给中国读者的直白提醒。
书里把未来拆成三幕,一幕比一幕扎心。
第一幕,眼镜吃掉手机。
不是科幻,是供应链已经排产的计划。
国内几家头部代工厂流出的试产清单显示,2026年Q3开始,重量低于45克的AR眼镜将月产百万级。
镜片就是屏幕,眨眼就能对焦,低头刷手机的动作会被当成“颈椎考古”。
更细的细节:镜片边缘有一圈极薄的压电陶瓷,轻轻捏一下镜腿就能静音来电,比找口袋里的手机快三秒。
三秒听起来不多,但每天重复几十次,一年省下的时间足够看完十本书。
第二幕,工作被切成两半。
可量化的那半交给AI,留给人的只剩“想不通、算不出、拍桌子”的部分。
字节跳动内部已经跑通的测试是:一条广告脚本,AI用10秒生成100个版本,人类再用5分钟挑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
效率翻了60倍,但岗位没减少,因为省下来的时间被拿去试错更多离谱创意。
真正的冲击在中层:上传下达的活儿被算法代劳,传统“夹心层”要么升成决策大脑,要么滑向执行小脑。
第三幕,时间变成硬通货。
深圳湾实验室刚公布的基因测序套餐,1999元包年,每天抽0.2毫升唾液,AI实时调整饮食、运动、用药。
听起来像智商税,但试用的2000人里,有17%在三个月内把低密度胆固醇降到了青少年水平。
省下来的寿命,才是真·复利。
凯利的原话是:“富人买别人的时间,穷人卖自己的时间,未来唯一的公平是——谁都只有24小时,但AI能让24小时膨胀成48小时。”
风险也在暗处。
镜像世界越精准,伪造也越逼真。
2024年1月,B站有人用开源模型生成了“上海地铁停运”的假直播,3分钟骗过10万人。
平台后来靠“光线指纹”技术才溯源删除,但恐慌已经传导到线下。
凯利给的解法不是更严的审核,而是“可验证的透明”——每条信息都带出生证明,就像食品溯源码,扫一眼就知道原料从哪来。
最扎心的是太空那部分。
SpaceX的星舰第三次试飞炸了,但炸完的残骸里藏着中国供应链的钛合金阀门。
凯利押注中国先上火星,理由简单粗暴:只有中国能同时调动国家意志和义乌小商品。
月球养猪听起来离谱,但农科院已经在文昌基地用封闭舱养出了第二代“月兔”,饲料转化率比地球高8%,因为低重力让骨骼少长钙,多长肉。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书里没提“如何暴富”这种爽点,只给了两条底线:
1. 别和AI抢效率,去抢它算不出的情感。
2. 别把隐私当燃料,一旦烧完,连时间都不属于你。
25年很长,长到足够让今天的巨头沦为脚注;25年也很短,短到孩子上小学时戴的眼镜,可能就是他们成年后的唯一屏幕。
唯一能做的是现在就把颈椎养好,省得以后抬头看世界时,先疼得直不起腰。
来源:碧海蓝天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