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评审还能更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2:16 1

摘要:GitHub 上堆叠 PR(stacked pull requests)和 interdiff review 支持太差?浏览器里点点点、写评语卡顿,还得忍受 HTTP 往返延迟?明明写代码用本地 IDE 爽得不行,评审却只能被迫“回到石器时代”?

在开发者日常中,代码评审(Code Review)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抱怨:

GitHub 上堆叠 PR(stacked pull requests)和 interdiff review 支持太差?浏览器里点点点、写评语卡顿,还得忍受 HTTP 往返延迟?明明写代码用本地 IDE 爽得不行,评审却只能被迫“回到石器时代”?

TigerBeetle 的开发者就尝试过用一个小工具 git-review 来解决这些痛点,结果虽然没能一举成功,但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火花。

#技术分享作者直言,自己对 GitHub(以及几乎所有代码评审系统)最不满的有两点:

评审状态不在仓库里存储 它们都依赖远端数据库,导致数据分散、依赖平台、延迟高。评审强制远程优先,局限在浏览器界面 写代码大家都用本地 IDE,高效、顺滑、支持个性化工作流。可评审却要跑到网页里,打字还时常卡顿,体验极差。

相比之下,作者平时的本地评审流程是:

把分支拉到本地reset 到基准,让代码“像自己写的一样”magit 浏览 diff 和源码本地跑测试、跳转定义、甚至直接试着改代码

这样的体验完全碾压浏览器。

于是,git-review 应运而生。思路很简单:

评审 = 一个 commit,挂在 PR 分支最上方里面包含了评语注释,例如:if (header.view != view) return;作者和评审者共同修改这个 commit评审结束时,加一个 revert commit 来保存评审历史

听起来很 hacker 风格,但用起来确实让人爽:评语直接嵌在代码里,就像 pair programming 一样直观。

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

冲突难搞 :当作者改动底层 commit 时,评审注释(本质上也是代码)就会和 diff 发生冲突。--force-with-lease 摩擦感大 :频繁 rebase、强推,体验比预期更麻烦。评审和代码的“物理特性”不匹配 :代码需要严格的哈希链一致性,而评审更适合宽松的冲突合并。

结果是:这个“500 行 hack”没能跑通,但却暴露了很多有价值的方向。

Git 社区的 Change-Id 提案 :或许以后能原生支持 per-commit interdiff review,让每次修改都能被追踪。存储与界面一体化 :像 Gerrit 的 NoteDb、git-appraise、git-bug 那样,把评审状态直接塞进 git 里,真正本地化。

而 Jane Street 的内部系统,已经证明“更好的世界”是可能存在的,只是还没普及到大众开发者工具。

代码评审的未来,也许不是更花哨的网页界面,而是更本地化、更贴近开发者日常工作流的工具。

就像写代码没人会满足于 GitHub 网页编辑器一样,评审也迟早要回到本地 IDE,让开发者在同一个上下文里既能写代码,也能高效 review。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来源:墨码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