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04:23 2

摘要: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为中科院微生物所与英国苏格兰作物所联合培养分子病毒学博士生。1988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和学习,历任实习,助理,副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刘玉乐,清华大学教授,百人计划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为中科院微生物所与英国苏格兰作物所联合培养分子病毒学博士生。1988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和学习,历任实习,助理,副研究员,研究员。1995年5月至1996年5月在英国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学习,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做博士后,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分别做博士后和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底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刘玉乐教授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细胞自噬相关研究,在植物抗病毒免疫、病毒病理、病毒载体、细胞自噬方面做出了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娄智勇,博士,男,1980年出生于天津。农工党党员,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清华大学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留校任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师,2010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12月晋升教授。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21年5月获得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娄智勇博士主要开展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研究。在冠状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汉塔病毒、布尼维尔病毒等布尼亚病毒转录复制机制、丙型肝炎病毒和手足口病病毒感染机制、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体工作机制、新型激素受体识别机制、以及高效抗病毒抑制剂等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推荐人:宋尔卫院士。

鲁友明,现任武汉市汉口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武汉脑科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至1999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1993-1995)、瑞士诺华公司(1990-1993)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起历任卡尔加里大学助理教授(2000-2004)、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2008-),2010年全职回国组建脑科学研究团队。现任教育部脑医学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鲁友明在《Science》《Cell》《Neuron》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5篇发表于影响因子超10分的期刊,单篇最高引用近90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项,总经费超亿元。团队发现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环路调控空间记忆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n》等期刊,获202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推荐人:张明杰院士。

罗凌飞博士,男,生于1977年11月。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重庆市首期“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会员。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

实验室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组织器官发育和再生的调控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推荐人:杨正林院士。

罗敏敏,1973年出生于江西省上高县,神经生物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

罗敏敏于199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留学;1997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2018年兼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2023年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罗敏敏的研究方向为:奖赏和惩罚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相关疾病。他揭示哺乳动物调节性神经系统如何表征奖惩信号并调节奖惩相关行为,提出中脑五羟色胺神经元编码“有益性”的理论,及内侧缰核乙酰胆碱神经元促进恐惧记忆消退的新观点,并发现了神经递质共释放、GABAB这一抑制型受体介导兴奋反应等多个新机制,挑战和扩充了多个有关神经传递的传统理论。在感觉系统方向,发现了嗅觉检测CO2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揭示了嗅觉信息在嗅球及嗅皮层处理的多个生理特点及环路机制。

推荐人:时松海院士、叶玉如院士。

马克平,男,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曾任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中国委员会秘书长,Species 2000国际项目董事会成员,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BON)执委会成员等。现任《生物多样性》主编,《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林草资源研究》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Forest Ecosystems等期刊编委,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执行委员(DIWPA),东亚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ESABII)执委会成员。

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近年主要开展群落构建机制、保护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标本数字化及其共享平台、全国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设。发表论文650多篇,其中SCI论文370多篇,包括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Ecology Letters 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组织编写专著/学术论文集30多部。

推荐人:种康院士、张亚平院士。

倪鑫,知名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喉科学院副院长。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治疗。手术例数达数千例,包括甲状腺手术、腮腺手术、颔下腺手术、喉癌、下咽癌、口腔癌等手术、颈部淋巴廓清术及各种颈部肿瘤切除术。长期从事头颈肿瘤的基础与临床及医院管理相关研究,对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机制、头颈肿瘤药物治疗、患者投诉分析及干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60余篇。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推荐人:尚永丰院士。

聂广军,男,1974年生,辽宁人,中共党员, 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1999年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纳米和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基本化学规律,以及新型纳米结构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肿瘤纳米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生物效应。目 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包括:(1)纳米药物调控肿瘤微环境和药物输运;(2)膜囊泡系统在纳米材料机体代谢中的作用机制;(3)生物分子指导的功能性纳米材料设计、构筑和多层次组装机制;(4)基于纳米技术代谢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

2016年获中国药学会以岭药业青年科学家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SABIC-CAS奖学金导师奖、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等教学奖。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公益类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等奖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牛书丽

牛书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该所开展全球变化控制实验研究,2008-2012年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从事生态数据挖掘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CERN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3],担任《Ecology Letters》《Functional Ecology》等国际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聚焦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控制实验与数据挖掘揭示碳氮水循环耦合过程及大尺度环境调控规律。在Nature、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总被引超9500次 [5-6]。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戚益军

戚益军,男,汉族,1973年4月生,浙江诸暨人,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高端生物学期刊《eLife》编委。

主要从事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和命名了多种新型的小RNA,在《Nature》、《Cell》、《Molecular 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8月1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戚益军位列其中。2022年6月28日,入选2022年度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家评审组名单。

推荐人:曹晓风院士。

祁海,1973年2月生于北京市,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199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2003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加尔韦斯顿医学院(UTMB)获病理学博士学位。从2003年至2009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著名免疫学家Ronald Germai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组建“动态免疫学实验室”,2015年晋升为终身教授。2016年1月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2020年12月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

祁海教授长期研究抗体免疫应答调控,其开创性成果包括发现抗体亲和力成熟的细胞间正反馈机制、鉴定了记忆B细胞前体、揭示抗体应答雌雄二态性的细胞学基础、以及定义了第一条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脑-脾轴神经通路。

推荐人:张学敏院士。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于新疆喀什,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党委常委、副校长。

邱海波于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从南京铁道医学院毕业后被留在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91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2002年被聘为主任医师;2004年被聘为教授;2008年至200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2010年担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2019年担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21年担任东南大学副校长。

邱海波长期从事ARDS/sepsis发病机制与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中国重症医学学科的建立和规范性发展。建立呼吸功能障碍与呼吸支持关键技术规范与推广,与国际平台接轨;通过完善重症医学诊疗流程、临床路径和关键生命支持技术规范,出版了《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完成重症医学网络平台整体框架的构建,建立“云重症”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先进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带动了各层次医院重症医学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重症患者能够得到科学、规范的诊疗服务。

推荐人:滕皋军院士。

瞿礼嘉

瞿礼嘉,1967年12月出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委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

瞿礼嘉于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1995年至1996年担任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访问学者;1997年至2001年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99年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17年担任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担任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届主任;2023年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瞿礼嘉长期从事植物生殖发育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推荐人:朱玉贤院士。

冉丕鑫,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湖南澧县人,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6月参加工作。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现任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

1980年9月至1985年6月在衡阳医学院学习,1985年7月至1987年8月在衡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任住院医生,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在湖北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9月至1993年6月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93年7月起在广州医科大学工作。1993年7月至1999年12月历任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兼实验部主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助理兼科研处长等职;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任广州医学院副院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7月至2011年9月任广州医学院院长;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任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2017年9月起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主任。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任广州医科大学校长。2022年1月起任广州实验室副主任。

冉丕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防治研究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推荐人:马骏院士。

沈琳

沈琳,女,汉族,1962年10月生,民盟盟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

1979年沈琳参加高考被徐州医学院录取,1984年毕业后留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当住院医师。1992年考入原北京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师从金懋林,并于1995年毕业;199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00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消化病所研修;2011年担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2013年带领团队建成国际领先的大规模消化道肿瘤临床前研究最佳拟人化动物模型库。2017年至2021年在有关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项目上,沈琳承担了52项I期临床试验以及51项Ⅱ、Ⅲ期临床项目;2020年8月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名单。2021年6月作为主编出版书籍《在人间》;2023年9月作为全球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助力抗癌药“出海”欧洲;2025年1月,季加孚、沈琳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胃癌新成果。

沈琳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抗肿瘤新药临床与转化研究。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近200篇,获国家专利10项,撰写40余部国际国内胃肠道肿瘤诊疗规范。曾获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第七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019年北京学者、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带领团队建立消化道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体系,并入选2022年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推荐人:邵峰院士。

师咏勇

师咏勇,1979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BIO-X研究院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青岛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Bio-X研究院青岛分院)院长。

师咏勇于200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担任青岛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暨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青岛分院院长;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师咏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行为等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学研究,涉及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科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