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叔今年68岁,退休后生活清闲,每天不是打牌就是散步,日子看起来平平淡淡。但他的生活,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
两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他的生活一下子空了下来。子女工作繁忙,难得见面。一个人住久了,寂寞、孤独、压抑慢慢浮上心头。身体还硬朗,心理却越来越空虚。
在一次老年人交友活动中,他结识了一位阿姨,两人关系迅速升温,甚至发展到亲密接触。但他从未想过避孕或疾病预防这些“年轻人才考虑的事”。直到一次体检,他才震惊地被告知:感染了HIV病毒。
他完全无法接受:“怎么可能?我都快七十的人了,这不是年轻人才会得的病吗?”
可现实是,我国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这已经不是个例。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HIV感染者中,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20%。在部分地区,老年人甚至成为新增感染人数最多的群体。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很多老年人对HIV认知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年纪大了不会感染”的误区。其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并未消失,但在配偶去世或离异后,他们往往选择通过“特殊”方式排解孤独。
部分老年男性会前往娱乐场所,甚至与性服务人员发生关系,但由于缺乏防护意识,不戴安全套的情况极为常见。
而更严重的是,感染后他们往往没有意识,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就诊,此时已进入艾滋病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病”,其实传播方式并没有区别,无论多大年纪,只要发生高危行为,就存在感染风险。
一是性传播,这是最主要的途径。无保护的阴道交、肛交以及口交行为,均可能传播HIV病毒。老年人由于生理结构变化,女性阴道黏膜变薄、男性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反而更高。
二是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接受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等。虽然这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已较少见,但仍不可忽视。
三是母婴传播,这与老年群体关系不大,但仍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感染HIV病毒后,人体免疫系统会逐渐被破坏,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毒的发展,身体会悄悄示警:
· 反复发热,尤其是中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 皮疹,无明显瘙痒,颜色暗红,多为对称性分布;
·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 不明原因腹泻,每天多次水样便,常规治疗无效;
· 体重明显下降,没有减肥却突然瘦了十几斤;
· 口腔或生殖器溃疡,久治不愈。
这些症状并非艾滋病特有,但如果曾有高危行为,出现上述表现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感染HIV并不等于绝望。只要及早发现、规范治疗,患者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生存。
我国目前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病毒载量,甚至将病毒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研究显示,坚持规范服药的患者,寿命与普通人无显著差异。但如果延误治疗,尤其在疾病进入晚期,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将大大增加。
与其等到感染后被动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从以下4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疾病意识。 多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预防措施,别再觉得“这跟我没关系”。
第二,坚持安全性行为。 即便有生理需求,也应使用合格的安全套,避免与陌生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第三,定期检测。 对于有过高危行为的老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第四,家人关爱不能缺席。 子女应多陪伴、多沟通,帮助老年人排解情感空虚,降低其走向“高危行为”的可能。
写在最后艾滋病从来不是“某一类人”的病,它也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一时的疏忽,可能带来一生的遗憾。
老年人不是免疫区,而是当前预防工作的重点人群。与其讳疾忌医,不如科学面对。
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身体健康的同时,收获真正的关爱与尊重。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HIV/AIDS监测年报(2023年)》
[3] 北京地坛医院. 《艾滋病预防与科普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