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但港股市场却走出了一波亮眼行情。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资本桥梁”,港股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而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科技、消费、医药三大新兴行业的集体爆发。从指数飘红到企业盈利高增,再到IPO市场的新兴主导,港股
2025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但港股市场却走出了一波亮眼行情。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资本桥梁”,港股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而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科技、消费、医药三大新兴行业的集体爆发。从指数飘红到企业盈利高增,再到IPO市场的新兴主导,港股正迎来一场由“新动能”引领的结构性变革。
指数全线飘红:内外资金合力推升行情
上半年港股的强势表现,从主要指数的涨幅中可见一斑。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创下近三年半年度最佳成绩;恒生科技指数以18.68%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科技指数;国企指数也收获19.05%的增长,新兴行业国企成为重要支撑。
这波行情的启动,离不开“内外两股力量”的协同发力。一方面,全球AI浪潮席卷下,“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成为市场共识——投资者普遍看好中国企业在AI技术应用、半导体自主化等领域的潜力,纷纷加码港股科技标的;另一方面,南向资金持续“给力”,上半年净流入达7311.93亿港元,为港股注入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撑。内外资金形成合力,不仅推高了指数,更夯实了市场对新兴行业增长的信心。
业绩多点开花:三大新兴行业撑起增长“脊梁”
指数的上涨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扎实基础上。上半年,科技、消费、医药三大新兴行业以“高增长”态势,有效对冲了传统行业的增长压力,成为港股盈利韧性的核心来源。
科技:AI落地+自主化突破,细分赛道全面爆发
科技板块是上半年港股最“吸睛”的存在,从AI大模型到科技硬件,再到互联网电商,全链条呈现“全面开花”态势。
在AI领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业绩迎来质的飞跃。商汤-W上半年营收17.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达10.5亿元,同比暴涨256%,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腾讯控股则走出“AI+传统业务”的融合路径,将AI技术嵌入社交、游戏、广告等核心业务,上半年营收3645.3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了业绩的持续突破。
科技硬件领域的亮点则在于“核心技术自主化”。中芯国际上半年营收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增39.8%——关键突破在于14nm制程工艺:不仅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相关技术还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打破了海外企业在先进制程领域的垄断。
互联网电商也集体“回血”。美团凭借本地生活服务的稳定增长,上半年营收1555亿元,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07%;拼多多则依托“全球化布局+农产品上行”双轮驱动,营收、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105%和182%,增长爆发力十足。
消费:新玩法+精准定位,“新消费三姐妹”亮眼
消费领域不再是传统巨头的“独角戏”,一批精准捕捉年轻需求、打法新颖的“新消费”企业异军突起,其中泡泡玛特、蜜雪集团、老铺黄金被市场称为“新消费三姐妹”,上半年业绩表现堪称惊艳。
泡泡玛特抓住年轻人“个性化+情感化”的消费需求,通过“IP联名+线下体验店”的组合拳,让潮玩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消费”,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暴增204.4%,经调整净利润增长362.8%;蜜雪集团则深耕下沉市场,以“高性价比”策略快速扩张,上半年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长39.3%;老铺黄金则另辟蹊径,将传统古法黄金与奢侈品设计结合,打造高端消费场景,上半年营收、利润同比增幅均超250%。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拉动了消费板块增长,更重塑了消费市场的竞争逻辑。
医药:研发转化+出海破局,创新药械成支柱
医药行业上半年迎来“研发收获+出海突破”的双重利好,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成为两大增长支柱。
在创新药领域,国内审批政策的优化让企业进入“成果兑现期”。映恩生物在ADC(抗体偶联药物)赛道表现突出,其核心产品DB-1303(靶向HER2)已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下半年向美国FDA提交加速审批,有望成为首个出海的国产ADC重磅药物。
医疗器械企业则通过“技术出海”打开了新空间。迈瑞医疗上半年国际业务收入达83.3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升至50%,其监护仪、超声设备等核心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更是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代表。
IPO新兴主导:新势力入场重塑行业格局
如果说业绩增长是“存量优化”,那么IPO市场的表现则是港股“增量升级”的关键。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呈现出鲜明的“新兴行业唱主角”特征,新上市企业不仅为市场注入活力,更在深刻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
从规模来看,上半年共有42家企业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070亿港元,位居全球资本市场首位。其中,科技(含新能源、AI)、消费、医药三大新兴行业企业占比达75%,募资额占比超80%——新兴行业已成为港股IPO的“主力军”。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上市企业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向上拉动了天齐锂业等锂矿企业的订单,向下降低了比亚迪等车企的电池采购成本,形成“龙头带动全产业链”的增长效应;蜜雪集团上市后加速下沉市场布局,门店数量从1.5万家增至5.3万家,倒逼同类茶饮企业降价促销,推动整个消费行业向“高性价比”转型。这种“新势力入场—竞争格局变化—行业业绩重构”的逻辑,正在港股市场持续发酵。
值得关注的是,港股的“新兴动能”还在持续积累。截至6月末,港交所排队等待IPO的企业超200家,其中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等新兴行业企业占比超60%。仅上半年就有12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递交招股书,39家医疗健康企业排队上市——下半年,这些“后备军”的入场将进一步强化新兴行业的主导地位。
下半年展望:三条主线继续“踩油门”
对于2025年下半年的港股新兴行业,券商与研究机构普遍看好“结构性增长”机会。
(一)AI商业化进入“场景爆发期”:大模型应用有望在游戏、广告、医疗等领域落地,叠加半导体国产替代需求持续释放,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修复空间值得期待。
(二)消费“悦己经济”下沉:新茶饮、潮玩、古法黄金赛道仍处“店海战术”红利期,头部公司门店密度有望再翻一倍。
(三)医药“出海”兑现:ADC、双抗等技术突破推动BD交易活跃,港股创新药企管线数据密集读出或催化估值提升。
从指数上涨到业绩爆发,再到IPO新势力补位,2025年上半年的港股用实际表现证明:新兴行业已扛起增长大旗。下半年,在全球技术革命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科技、消费、医药“三驾马车”将继续引领港股的结构性行情,为市场注入长期活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新兴行业的细分赛道龙头,或许就是抓住了港股未来的增长机遇。
T+0特别风险提示:跨境ETF实行T+0回转交易机制(即当日买入,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资金运作周期缩短,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
风险提示:1.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上述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上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3.投资者在投资上述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上述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上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上述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上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上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6.中国证监会对上述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上述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上述基金没有风险。7.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8.上述ETF为境外证券投资的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上述ETF还面临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汇率风险、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等。9.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内容提及的个股不构成个股推荐。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