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自来水,是结石的“加速剂”?医生:3种食物才是结石元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02:06 1

摘要:草酸本身没什么毒,但它跟钙一碰上,就容易在尿液里形成草酸钙结晶,一点点变成结石。尤其是空腹吃大量高草酸食物,或者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又缺钙,风险就更高了。研究显示,草酸钙是目前最常见的尿路结石成分,占到了七成以上。

很多人听说“喝自来水容易得结石”,于是开始囤矿泉水、买净水器,甚至有人连烧开的水都不敢喝了。其实这种说法早就被医学研究给澄清了。

喝水这件事,真没那么吓人。自来水里确实含有一些矿物质,比如钙、镁,但这些含量非常低,远远不够形成结石。反而,水喝得不够,才是结石真正的“帮凶”。

泌尿系结石,说白了就是尿液里的一些“渣滓”凑在一起,慢慢结成了“石头”。如果水喝得太少,尿液浓度高,那些本来能溶解的矿物质就更容易聚在一起。

就像煮汤不加水,锅底早晚要糊。医学上早就有研究证实,增加日常饮水量是预防结石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之一。

现在不少医院泌尿外科接诊的结石患者,每年都在增长,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人以为是水质问题,其实更多是生活习惯在“背锅”。

饮食偏咸、爱吃高蛋白、蔬菜水果吃太少,这些才是让结石找上门的关键。尤其是那三种食物,才是“幕后真凶”,比喝水重要得多。

第一个“惹祸”的,是高草酸食物。草酸这个词大家可能不熟,其实它藏在很多我们常吃的东西里,比如菠菜、苋菜、巧克力、坚果,甚至红茶里也有。

草酸本身没什么毒,但它跟钙一碰上,就容易在尿液里形成草酸钙结晶,一点点变成结石。尤其是空腹吃大量高草酸食物,或者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又缺钙,风险就更高了。研究显示,草酸钙是目前最常见的尿路结石成分,占到了七成以上。

当然了,也不是说菠菜就不能吃,关键是要搭配合理。比如吃菠菜的时候同时吃点富含钙的食物,比如豆腐、奶制品,这样草酸就会在肠道里和钙结合,被排出去了,不会跑到尿液里“捣乱”。

而不是光靠“少吃”来解决问题,那样反倒营养不均衡

第二个主角,是高盐食物。别以为只是咸菜、腊肉才咸,现在很多零食、方便面、外卖里的“隐形盐”特别多。盐吃太多,会让身体排钙的速度变快,尿钙浓度升高,就像往水里加了更多的“石头原料”,时间长了,结石就容易形成。

而且高盐饮食还会影响肾脏代谢能力,让尿液里其他保护性的物质减少,进一步放大了结石风险。

很多人都知道“少吃盐”,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可现实中,平均每人每天吃掉了差不多10克,翻了一倍不止。

特别是老年人和青少年,味觉比较敏感或重口味习惯根深蒂固,都是“高盐陷阱”的常客。

第三类食物,是高蛋白饮食,尤其是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大鱼大肉、火锅烧烤、海鲜大餐这些。如果天天吃、顿顿吃,身体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尿酸,尿液变酸,容易形成尿酸结石。

研究发现,经常吃高蛋白饮食的人,尿酸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而且这种结石更容易合并痛风和肾功能问题。

蛋白质不是坏东西,它是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问题在于“过量”和“单一来源”。如果每天只靠肉类提供蛋白质,忽视了豆类、奶类、鸡蛋这些更温和的蛋白来源,就容易打破身体的代谢平衡。

再加上水喝得少、运动又少,肾脏负担一重,结石就“有机可乘”了

除了这三类“结石元凶”,还有一些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推波助澜。比如很多人平时大半天都不喝水,等口干舌燥了才想起来喝两口,一天下来尿液都呈深黄色。尿液越浓,结石风险越大

还有些人喜欢憋尿,尤其是上班族、司机、学生,这种习惯会让尿液在膀胱里停留时间变长,容易滋生细菌,也会增加结石的形成。一个简单的规律是:尿液越清澈,结石越难形成

近年来,有不少新的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比如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泌尿疾病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含有柠檬酸的水果,比如柠檬、橙子、柚子,可以帮助降低尿液中形成结石的风险。

柠檬酸能跟尿液中的钙结合,形成一种可溶性物质,不容易沉淀成石头。有些医生甚至建议有结石倾向的人,在日常饮水里加点柠檬片,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关于肠道菌群和结石的关系。2024年一项权威研究指出,一些特定的肠道菌可以分解草酸,比如叫Oxalobacterformigenes的细菌,它能把草酸“吃掉”,减少被肠道吸收的草酸量。

但现代人因为使用抗生素频繁、饮食单一,这种细菌在体内越来越少,也间接增加了草酸沉积的风险。这提示我们,保持肠道菌群健康,不光是为消化系统好,也可能是预防结石的“意外收获”。

说到底,结石并不是现代病,也不是“富贵病”,它和我们吃什么、喝多少、怎么动、动不动,关系都特别密切。

现在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变了,喝饮料多、喝水少,爱吃重口味、爱喝奶茶、爱熬夜,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可能就是结石的“起点”

很多人问医生:“我是不是喝了十年自来水,肾里才长出石头?”其实真不是自来水在作怪。现在的自来水经过多重净化处理,钙镁含量远低于结石形成的阈值。

反而是那些瓶装水、矿泉水,有些还含有较高的矿物质,如果整天只喝一个品牌的矿泉水,长期下来反倒可能摄入偏多的钙镁。关键不在水的种类,而在水的总量和喝水的时机

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是:每天小便不少于6次,尿液颜色接近透明,说明水喝得够。如果尿液颜色偏黄、次数少,说明身体在“省水”,结石也就更容易冒出来。别等身体发出“警报”才想起喝水,到结石已经在肾里“安营扎寨”了。

除了喝水,动一动也特别重要。长时间久坐、活动少,尿液在肾脏里流动得慢,钙和草酸就更容易沉淀。哪怕只是饭后散步、上下楼梯、站起来拉个伸展操,对预防结石都有帮助。身体是流动的机器,不动就容易积“渣”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曾经得过结石,或者家族里有人得过,那就要更注意这些细节。

因为结石是有“复发性”的,有的人一生中会发作多次,每次都疼得打滚,等到真的卡在尿道里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早一点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就能少一次“石来运转”的痛苦

结石不是靠“换水”就能解决的问题,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每天吃进肚子里、不当回事的小食物。水杯没空、盐罐子常开、肉吃过头,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才是让结石在体内悄悄“筑巢”的元凶。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吴昊,张伟,等.饮食与泌尿系结石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44(5):321–326.
[2]李娜,陈海鹏,王振,等.柠檬酸摄入对尿液理化性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24,25(3):178–182.
[3]王东,吕晓峰,邢伟.肠道菌群在草酸代谢与结石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4):201–205.

来源:岐黄养生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