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圈有个扎心真相:同样做一套活动海报,有人1小时搞定批量改尺寸、加logo,有人磨3小时还出错——不是后者能力差,是没找对“效率工具”。
设计圈有个扎心真相:同样做一套活动海报,有人1小时搞定批量改尺寸、加logo,有人磨3小时还出错——不是后者能力差,是没找对“效率工具”。
2024年了,Python早不是程序员的专属,而是设计师的“反内卷神器”。今天不聊复杂代码,只讲3个设计必用场景+2个复制就能跑的案例,学会直接解决工作里80%的重复活,让你从“加班工具人”变成“高效创意师”。
很多设计师觉得“代码难,用不上”,但其实Python解决的全是你日常头疼的事:
• 告别机械操作:100张产品图统一改尺寸、给海报批量加字幕、给图片统一加水印,手动做2小时,Python30秒搞定,零误差;
• 突破软件限制:PS没法按色彩分类图片?AI提取不了10张图的主色调?Python几行代码就能实现;
• 提升职场竞争力:会用Python的设计师,能自己做“专属小工具”,既减少加班,又能在简历上加分,甚至能接更高价的批量设计外包。
简单说,Python不是让你当程序员,而是帮你“省出时间做创意”——毕竟设计的核心是想法,不是重复改图。
开始前先准备工具:电脑装Python(推荐Anaconda,自带设计常用库,安装教程附文末),找几张测试图(风景图、海报图都行)。案例里的代码我都标了“要改的参数”,不用懂编程,改完就能跑。
案例1:批量处理图片——100张图统一改尺寸+加logo,1分钟搞定
适用场景:做小红书配图、公众号封面、产品宣传图时,需要把不同尺寸的图改成统一规格,还要加品牌logo,手动改到崩溃?这个案例直接解决。
步骤1:安装图片处理库
打开Anaconda的“命令提示符”,复制下面的代码,按回车(等1-2分钟,出现“successfully”就装好了):
pip install pillow # Python处理图片的核心库,相当于“代码版PS基础工具”
步骤2:准备素材
• 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批量设计处理”;
• 里面放2类文件:①需要处理的图片(10张测试图,格式不限);②品牌logo(PNG透明底最好,命名“logo.png”)。
步骤3:复制代码,改3个参数
打开Anaconda的“Spyder”(像记事本一样的工具),粘贴下面代码,改3个“需要改”的地方(按自己的文件夹路径改):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os
# 需要改的参数
input_folder = "D:/批量设计处理" # 你的图片文件夹路径(复制文件夹属性里的“路径”)
output_folder = "D:/批量设计处理/处理完成" # 处理后图片的保存路径(会自动创建)
target_size = (1080, 1920) # 目标尺寸(比如竖版海报:1080*1920,横版可改(1920,1080))
#
# 自动创建“处理完成”文件夹(不用手动建)
if not os.path.exists(output_folder):
os.makedirs(output_folder)
# 批量处理每张图片
for filename in os.listdir(input_folder):
# 只处理图片文件,排除logo和其他文件
if filename.endswith(('.jpg', '.jpeg', '.png')) and filename != "logo.png":
# 1. 打开需要处理的图片
img_path = os.path.join(input_folder, filename)
img = Image.open(img_path)
# 2. 统一尺寸(保持图片比例,不拉伸,空白处补白色背景)
img.thumbnail(target_size) # 按目标尺寸缩放,不破坏比例
background = Image.new('RGB', target_size, (255, 255, 255)) # 白色背景(可改(0,0,0)为黑色)
# 把缩放后的图片放在背景中间
x = (target_size[0] - img.size[0]) // 2
y = (target_size[1] - img.size[1]) // 2
background.paste(img, (x, y))
# 3. 加logo(放在右下角,距离边缘20像素)
logo_path = os.path.join(input_folder, "logo.png")
logo = Image.open(logo_path)
logo_size = (target_size[0]//10, target_size[1]//10) # logo大小为图片的1/10(可改)
logo.thumbnail(logo_size)
# 计算logo位置(右下角)
logo_x = target_size[0] - logo.size[0] - 20
logo_y = target_size[1] - logo.size[1] - 20
background.paste(logo, (logo_x, logo_y), logo) # 保留logo透明底
# 4. 保存处理好的图片
output_path = os.path.join(output_folder, filename)
background.save(output_path)
print(f"搞定:{filename}")
print("所有图片处理完啦!")
步骤4:运行代码,看结果
点击Spyder右上角的“绿色三角”,等几秒后打开“处理完成”文件夹——所有图片都变成统一尺寸,右下角还加好了logo!10张图30秒,100张图也只要1分钟,再也不用手动改了。
案例2:提取图片主色调——帮你定配色,比肉眼准10倍
适用场景:做品牌设计、海报配色时,想参考某张图的配色(比如客户给的参考图、好看的风景图),但肉眼看不出具体色值?用这个案例,直接提取前5个主色调,还能生成色卡。
步骤1:安装额外库
还是在“命令提示符”里输(pillow已装过的话,只装这个):
pip install matplotlib numpy scikit-learn # 生成色卡和计算颜色的库
步骤2:准备参考图
把要提取配色的图(比如一张落日图、竞品海报)放进“批量设计处理”文件夹,命名“reference.jpg”。
步骤3:复制代码,改1个参数
在Spyder里粘贴下面代码,只改“图片路径”: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 需要改的参数
img_path = "D:/批量设计处理/reference.jpg" # 你的参考图路径
#
# 1. 读取图片并简化(加快计算速度)
img = Image.open(img_path).convert('RGB') # 转成RGB格式
img_small = img.resize((100, 100)) # 缩小图片,不影响配色结果
img_array = np.array(img_small) # 把图片转成数组,方便计算
pixels = img_array.reshape(-1, 3) # 把数组拉平,变成“所有像素点”的列表
# 2. 提取主色调(用聚类算法,选前5种颜色)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5, random_state=42) # n_clusters=5就是提取5种颜色
kmeans.fit(pixels)
dominant_colo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astype(int) # 主色调的RGB值
color_counts = np.bincount(kmeans.labels_) # 每种颜色的像素数量
color_percent = color_counts / color_counts.sum * 100 # 每种颜色的占比
# 3. 生成色卡和结果
fig, (ax1, ax2) = plt.subplots(1, 2, figsize=(12, 4)) # 分两个窗口显示
# 左边显示原始参考图
ax1.imshow(img.resize((300, 200))) # 缩小显示,不占空间
ax1.axis('off') # 隐藏坐标轴
ax1.set_title('参考图')
# 右边显示主色调色卡
colors = [tuple(c) for c in dominant_colors] # 把RGB值转成tuple
ax2.bar(range(5), [1]*5, color=[c/255 for c in colors]) # 画5个颜色条
ax2.set_xticks(range(5))
# 标注色卡的RGB值和占比(方便复制到PS/AI)
ax2.set_xticklabels([f'RGB{color}\n{per:.1f}%' for color, per in zip(dominant_colors, color_percent)])
ax2.axis('off')
ax2.set_title('主色调结果')
# 保存色卡图片
plt.tight_layout
plt.savefig("D:/批量设计处理/主色调色卡.png", dpi=300) # 高清保存
plt.show
# 打印结果(直接复制到设计软件用)
print("主色调RGB值+占比:")
for i, (color, per) in enumerate(zip(dominant_colors, color_percent)):
print(f"颜色{i+1}:RGB{color},占比{per:.1f}%")
步骤4:获取配色,直接用
点击“绿色三角”,会弹出一个窗口:左边是参考图,右边是5个主色调的色卡,每个色卡下面都有RGB值(比如RGB[255,153,0])。把这个RGB值复制到PS、AI的“颜色面板”,就能精准用色——再也不用靠肉眼“猜色”,还能把生成的“主色调色卡.png”发给客户确认,专业度拉满!
1. 不用学全Python,只学“设计相关模块”:不用啃编程书,重点学pillow(处理图片)、matplotlib(生成色卡)、opencv-python(进阶抠图)这3个库,其他用不上的不用管;
2. 代码报错先查“路径”:90%的新手报错是“路径写错了”——比如把“D:/批量设计处理”写成“D:\批量设计处理”(注意是“/”不是“\”),或者文件夹里没有对应的图;
3. 用“现成代码”改,比自己写快10倍:刚开始不用自己写代码,像上面的案例一样,找现成代码改参数就行。GitHub搜“Python design tools”,能找到很多设计师分享的工具代码。
如果想系统学,但怕没时间,分享一个1个月的计划:
第1周:装Anaconda,跑通案例1和案例2,解决“批量改图”“提取配色”需求;
第2周:学“批量加水印”“批量转图片格式(PNG转JPG)”,把日常重复活全用代码替代;
第3周:学“OCR提取图片文字”(比如客户给的图片版文案,不用手动打字);
第4周:把常用代码整理成“一键运行工具”(比如把批量改图代码做成exe文件,双击就用)。
设计的核心是创意,Python是帮你“扫清障碍”的工具。2025 年,不会Python的设计师未必会被淘汰,但会Python的设计师,一定能少加班、多做有价值的创意。
现在就动手试试吧!有任何代码问题,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学会这两个案例,明天就能少加2小时班,何乐而不为?
来源:绿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