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丨幽默招生帖的背后,是对理想师生关系的期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5:12 1

摘要: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硕导赵志明的一篇研究生招生咨询帖在社交平台走红。这位自称“INFP”“白羊座”“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的导师,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自我介绍,迅速引发热议。

□ 侯莎莎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硕导赵志明的一篇研究生招生咨询帖在社交平台走红。这位自称“INFP”“白羊座”“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的导师,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自我介绍,迅速引发热议。

这则招生帖之所以引发共鸣,不仅在于其幽默反差,更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研究生导师的刻板印象,展示出一种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长期以来,高校导师往往更注重学生学术成果的产出、课题项目的贡献,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比如,不少研究生表示,期待导师对“学术能力欠缺”的自己多一些尊重理解、正向反馈和积极指导。

而赵志明老师“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共情能力强”“从不push学生”,正是以互相尊重、情感共鸣为基础,积极构建与学生“亦师亦友”良性关系的表现。“不鼓励内卷”“带学生学习实用技能”,则锚定学生就业痛点,在“真诚对话”中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结,用心呵护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找到前进方向。

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赵志明老师坦言,希望“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与年轻人交流”,道出了当下教育的关键命题:有效的教育基于有效的沟通之上。

对于“Z世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习惯的是轻松幽默、具有网感的表达方式,而当下严肃正式的官方招生文本难以引发共鸣,反而是一些真诚且“有梗”的内容更容易出圈。赵老师巧妙运用MBTI人格测试、星座等年轻人熟悉的文化符号,配以“毕业即起飞”的网络语言,有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谁不喜欢有趣又有“料”的老师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叶澜也曾指出,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有温度的教育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赵老师一方面以幽默轻松的表达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极具“硬核”实力——他是国家公派德国哥廷根大学骨科博士,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赵老师既能在学术会议上严谨发言,也能在网络上幽默“招生”;既能面向老年患者做科普,也能和年轻学生聊职业规划……这种能力的多样性,正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高校教师人才的需求。

赵老师招生帖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学生对导师的期待:既有学术引领的硬实力,也有理解学生感受与需求的能力。招生帖背后折射出的“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教育理念,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大学之大,在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心系人类、关爱社会的情怀,在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的视野,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更在于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愿这样的“老好人导师”招生帖不再上新闻,而成为常态。

编辑:郭艳娜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