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践行公路全面养护与全寿命周期理念,坚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以精准化、精细化举措推进防排水设施养护工作,全力保障公路水路畅通,为群众安全出行筑牢坚实屏障。
近年来,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践行公路全面养护与全寿命周期理念,坚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以精准化、精细化举措推进防排水设施养护工作,全力保障公路水路畅通,为群众安全出行筑牢坚实屏障。
在防排水设施养护工作中,建立“精准施策”的排查修复机制。年初,对管养路段内的桥涵、边沟、急流槽、截水沟等设施逐路逐段细致排查,全面掌握运行状况。实行基层单位初拟方案、中心现场核查确认的审核流程,精准编制养护方案,明确维修范围,合理制定资金计划,将有限的养护资金精准投向急需处治的关键部位。
为保障养护工作顺利推进,着力打造“多元联动”资金保障链。树立“项目反哺养护”理念,加强养护工程项目招标结余资金管理,在养护项目附近合理安排防排水构造物维修;购置公路灾毁保险,协同保险公司现场勘验定损、评估修复费用,确保灾毁保险赔付资金及时到位,缓解修复资金压力;合理分配日常养护资金,对防排水设施维修费用予以重点倾斜。
构建“人技协同”的巡查监测模式。在高边坡、高路堤、隧道洞顶等重点区域,采用“人工+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巡查,对发现的土体裂缝、陷穴、冲沟以及排水设施堵塞、破损等一般病害,第一时间组织维修处治;针对一般、较大及以上隐患,及时申报项目并加强巡查监测,做好临时处治。在雨季进一步加密防排水设施巡查频次,做到“发现一处、处治一处、动态跟踪”,确保排水系统始终畅通。
在边坡排水处理上,构建“强适配”的畅通体系。今年以来,采用“半幅双壁波纹管+外包水泥混凝土”工艺,修建平台截水沟、排水沟共计2850米。该工艺不仅柔性更佳、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更强,且材料易于转运、无需支模,能大幅提升施工进度,有效解决了传统水泥混凝土截、排水沟易开裂破损的问题。同时,在边坡防护中设置仰斜式泄水孔95个、总长1900米,高效引导边坡内部积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避免静水压力引发边坡失稳、路基软化等隐患。
桥梁防护方面,筑牢“抗冲刷”安全屏障。一方面强化桥下空间整治,清理杂草杂灌、建筑垃圾,疏浚河床,切实提升桥涵泄洪能力;汛期来临前,针对G344线山寨桥等20座桥梁桥墩基础冲刷外露问题,采用铅丝石笼分层叠码防护,有效抵御水流冲刷,提升桥梁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锥坡、护岸等防护设施养护,及时处治冲刷缺口、砌体松动、勾缝脱落等病害,保障桥梁附属设施功能完好;同时完善114座桥梁防洪标识,为防汛决策响应提供精准依据,并对35座桥梁的检查步道进行改造,方便养护人员开展桥下巡查。
路基边坡防护工作中,打造“生态+工程”立体防线。引入三维网植草技术,破解岩质边坡、高陡边坡防护难题,融合土工网固坡与植被防护优势,通过“坡面整平——三维网铺设——改良土回填——播撒草种”标准化施工流程,完成1980平方米植草作业,实现“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协同发力。草皮成坪后,密集根系与三维网形成立体固坡体系,有效遏制降雨引发的边坡冲刷。此外,广泛应用植生袋,以“工程+生态”双重手段,实现水土保持与景观绿化的双赢。
在土边沟改造上,构建“强畅通”的排水方案。在S318线、S304线、S221线等汇水散排路段,采用黄土固化技术整修改造土边沟12250米,同时在路外同步铺设植草格并播撒耐旱固土草种。既保留土壤渗透特性,又通过植被根系加固沟壁,有效解决路外排水不畅、散排水冲刷路基边坡等问题。
技术创新层面,在“四新技术”应用中探索高品质养护实践。积极引入绿色低碳、高性能的快速养护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防排水构造物维修中优先采用抗盐蚀水泥,延缓融雪剂对混凝土的侵蚀;在除雪保畅工作中,严格把控融雪剂选型与使用标准,优先选用环保无氯型融雪剂,减少对防排水构造物的腐蚀,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实现设施性能与养护效能双重优化。
来源:甘肃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