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宝宝耳朵里的“静默积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0:41 1

摘要:查丽丽(1987—),女,主管护师,本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一病区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作者简介 /Profile/

查丽丽(1987—),女,主管护师,本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一病区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当宝宝小手频频抓挠耳朵、对呼唤反应迟钝,或睡觉突然变得烦躁不安,许多家长会焦虑又困惑,这很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祟。这是一种婴幼儿期极常见的疾病,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分泌性中耳炎及其导致的宝宝耳朵里的静默积水。

图源:图虫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核心特征是中耳内存在积液,这种积液可能是浆液性、黏液性或混合性的。同时,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的症状。由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咽鼓管相对短、宽且平直,使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从鼻咽部进入中耳,从而引发炎症。

宝宝耳朵

为何会成为积水的“容器”?

宝宝中耳的特殊结构是“罪魁祸首”。

咽鼓管功能障碍 连通鼻咽部和中耳的"咽鼓管"在婴幼儿期短、平、宽,功能不成熟。感冒、过敏、鼻窦炎等引起鼻咽部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时,极易堵塞或影响这条管道,导致中耳产生的液体无法正常排出。

腺样体“占道” 位于鼻咽部的腺样体在幼儿期往往生理性肥大。肥大的腺样体可直接压迫、堵塞咽鼓管开口。

感染后遗症 急性中耳炎后,炎症虽消,但分泌物排出过程可能受阻。

环境刺激 暴露于二手烟、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风险。

喂养姿势不当 平躺喝奶有时易致奶液反流刺激咽鼓管。

图源:图虫

如何识别“积水”

的微弱信号?

宝宝不会明确说“我听不清”,但他们的行为会“说话”。

听力反应异常 对轻声呼唤、门铃声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需要调大电视、平板音量;学语期宝宝语言发育似乎变慢或吐字不清。

耳朵不适感 频繁抓、揪、揉耳朵(虽然通常不剧痛,但积液会导致闷胀不适)。

平衡或行为变化 少数宝宝可能出现轻微平衡问题(如走路不稳);莫名烦躁、哭闹增多;注意力似乎不集中。

“感冒”后持续 常在感冒、鼻塞、流涕后出现或持续存在,感冒好了,听力却没有恢复。

图源:图虫

如何揪出耳朵里的“积水”?

耳镜检查

使用带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观察鼓膜。典型的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可能内陷、颜色异常(琥珀色、灰蓝)或能看到液平面或气泡。鼓气耳镜(能向耳道内轻轻加压)是重要工具,可观察鼓膜活动是否受限。

声导抗测试(鼓室图)

这是关键诊断工具。将一个小探头放入耳道,通过改变压力并发出声音,测量鼓膜和中耳的反应。典型的“平坦型”鼓室图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金标准之一,尤其适用于无法配合主观听力检查的婴幼儿。

听力测试

对于能配合的大宝宝(通常3岁以上),可进行纯音测听;小宝宝则需行为测听或客观听力检查(如OAE,ABR)来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如何治疗宝宝

耳朵里的“积水”

宝宝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观察等待 对于轻度的分泌性中耳炎,有些可以自行恢复。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定期复查听力和耳镜检查。

药物治疗 使用抗菌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来减轻鼻腔和咽鼓管的炎症,减少中耳积液。同时使用黏液促排剂,帮助中耳腔的液体排出。

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如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等,把中耳腔的积液引流出来。

图源:图虫

预防与护理

科学喂养姿势避免平躺喂奶!无论是母乳还是奶瓶,都应尽量将宝宝抱起来,保持头高于胃的水平,防止奶液反流至鼻咽部进入咽鼓管。

远离二手烟/三手烟烟草烟雾严重刺激呼吸道和咽鼓管,增加感染风险。

预防感冒勤洗手,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机会。

保持鼻腔通畅过敏性鼻炎患者注意远离过敏原,鼻塞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关注听力和语言发育留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和语言发育情况。如有疑虑,及时就医检查宝宝听力。

按时复诊如宝宝确认分泌性中耳炎,且处于观察期,务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图源:图虫

宝宝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中耳疾病,其导致的静默积水可能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损害。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症状表现,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和预防工作,减少复发风险。通过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即使“积水”来袭,也能帮助宝宝小耳朵重新畅通无阻地拥抱美妙声音。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专业审核:朱小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一病区护士长

审阅:庹焱;张梦佳

版式、文字编辑:张诚

来源:松宇学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