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人水面舰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USV)是一种自主或远程控制航行的水面任务平台,通过搭载不同的任务模块能够执行不同类型任务,例如侦察、扫雷、反潜、电子干扰和火力打击等。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水面舰艇已从最初的遥控靶船演进为具备自主航行
无人水面舰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USV)是一种自主或远程控制航行的水面任务平台,通过搭载不同的任务模块能够执行不同类型任务,例如侦察、扫雷、反潜、电子干扰和火力打击等。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水面舰艇已从最初的遥控靶船演进为具备自主航行、协同作战能力的智能化装备。近年来的战争实践显示出其在海上作战的巨大潜力,引发了世界各国对未来海上作战模式的深入思考。
无人水面舰艇的显著特点
相较于传统有人舰艇,无人水面舰艇具有体积小、隐蔽性好、机动性强、效费比高、无人员伤亡等优势。根据排水量不同,可将无人水面舰艇分为3类:大型无人水面舰艇(排水量超过500吨)、中型无人水面舰艇(排水量500吨以下)、小型无人水面舰艇(排水量10吨以下)。其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主要执行反舰和对地打击任务;中小型无人水面舰艇主要用于侦察、扫雷、电子对抗等任务。目前海上无人作战以小型无人水面舰艇应用最为广泛。结合应用场景,无人水面舰艇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航行隐蔽灵活,释放机动作战优势。无人水面舰艇的艇体尺寸与雷达反射截面积较小,结合隐身设计外形与隐身涂层,可有效降低被雷达探测与光电观测系统发现的概率,在复杂海面背景杂波中具有良好伪装效果。同时,其航速较高,机动性能出色,能够运用“狼群战术”开展多方向饱和式突击,展现出较强的水面突防能力,形成心理威慑。
作战模式多样化,拓展任务应用边界。无人水面舰艇改装难度相对较低,可搭载不同武器载荷,实现多样化的作战方式。此外,无人水面舰艇可以实现超视距通信、跨域通信,能够与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组建多数量、多种类装备的集群协同作战,对敌方实施多域、多波次、多目标的有效打击,形成体系化的综合作战效能。
近距精准探测,覆盖海域监侦全景。作为舰载侦察平台,无人水面舰艇可对目标实施抵近探测,并通过卫星链路或数据链,将情报实时传回母舰指挥中心,显著扩大海上侦察范围。多艇协同组网后,可实现区域覆盖,在远距离数据传输、海岸通信中继及信息共享方面,进一步增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低成本高效能,打造经济作战利器。无人水面舰艇技术门槛较低,制造成本相对可控。由于无需搭载人员,可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同时节省艇体空间与重量,用于携带更多能源与载荷,增强持续作战能力与火力投送效能。这些优势在作战中体现为极高的作战效费比,即低成本无人水面舰艇对敌方高价值目标造成有效打击,并迫使对手动用昂贵的导弹和防御资源进行拦截,实现“小代价换大战果”的战场耗费。
海上作战应用场景
以往无人水面舰艇主要执行侦察、扫雷、反潜等辅助型任务。近年来,其在火力支援及打击任务中的突出表现引起广泛关注。
海上巡逻与侦察。受特殊海上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敌情等因素影响,有人船艇遂行巡逻任务困难较大。无人水面舰艇可搭载光电、雷达通信侦察设备,利用隐身性好的特点,深入高风险区域,执行情报收集、电子侦察等任务,拓展对海侦察和警戒的范围。当遇到不明舰艇时,还可根据对方规模和动向特点作出智能判断,进行警示、驱逐或反击,提高应对复杂情况能力,保护巡逻海域安全。
危险海域扫雷与反潜。传统海域扫雷主要是利用扫雷舰艇,或是将扫雷载荷安装在有人直升机上进行作业。这类方式成本高、效率较低、人员和武器装备面临威胁大。此外,战时还会面临敌方蛙人、小型潜艇、静音型潜艇等威胁。针对扫雷和反潜的作战需求,无人水面舰艇可拖带扫雷具,通过自主或遥控方式执行扫雷任务;或携带声呐和反潜武器,在己方港口基地或舰艇周围形成移动反潜警戒网。相比传统扫雷舰和反潜舰,无人水面舰艇可以反复进出危险水域,且不危及人员安全。
海面机动电子干扰。无人水面舰艇体积小、隐蔽性强,适合执行电子干扰、通信中继、欺骗等任务。一是针对敌方移动目标,在己方舰艇编队部署电子干扰型无人水面舰艇,对敌实施通信干扰压制。二是针对敌方海军港口基地等固定目标,搭载雷达、电子及激光对抗载荷,干扰敌方电子通信及侦测设备,实施战术欺骗,诱使敌方火力攻击偏离轨道。
海面火力打击。无人水面舰艇隐蔽性好,航行速度快,具备较强的水面突防能力,可充当攻击武器平台。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装载炸药实施自杀式攻击,多艇协同攻击可对大型水面舰艇造成严重毁伤;二是搭载导弹或火箭弹远程打击目标。最近几场战争实践显示,装配弹药的攻击型无人水面舰艇不仅能对海陆目标实施攻击,甚至可以攻击空中移动目标。近期已出现无人水面舰艇击落战斗机的战例。
无人水面舰艇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战场实践检验,无人水面舰艇正逐渐从以支援为主的辅助性作战转变为以火力打击为主的主导性作战。而“分布式作战”“多域战”以及“马赛克战”等作战理念又不断拓展着无人水面舰艇的应用范围。近几场实战显示,无人水面舰艇较难满足远程操作、精确打击和长时间持续作战等需求。目前看来,无人水面舰艇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向实战转化。受限于艇体设计,中小型无人水面舰艇的搭载能力和续航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强火力打击、多任务拓展、远洋航行等需求。随着能源系统和开放式架构的日趋完善,吨位更大、航程更远、综合性能更优的中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将投入实战。此类平台可作为多功能载荷的通用搭载母艇,既可在作战体系中作为火力前沿节点独立打击敌方目标,也能够与有人作战舰艇形成编队,联合开展反舰攻击、对地打击、电子战压制以及监视侦察任务,进而提升海军作战体系的弹性与杀伤能力。
二是算法决策自主化。自主化程度高低决定了无人水面舰艇适应恶劣复杂环境及执行任务的能力,是未来实现海上作战效能的基础保障。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自主控制系统的不断改进创新,无人水面舰艇将配备更先进的传感器,能够融合多域感知信息,实现更具智能化的综合态势感知能力。依托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和前沿算法,无人艇可构建自适应杀伤网、指挥控制网络与保障支援网络,形成高度弹性、敏捷反应和自组织特性的海上自主作战体系,加速决策进程,增强海军在未来作战环境下的体系对抗能力。
三是组件设计模块化。当前,无人水面舰艇设计多依据单一任务需求进行定制,平台结构缺乏通用性,难以搭载多类型任务载荷,限制了任务拓展能力。模块化设计被视为提升无人水面舰艇多任务适应性的趋势。未来,无人水面舰艇将采用开放式架构,进一步强化平台的通用兼容性与任务模块组合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作战需求间快速切换。例如,通过更换不同模块载荷,一艘无人水面舰艇可在反潜、扫雷、侦察、打击等任务间快速转换,完成从单一攻防平台向多功能综合作战平台的升级转型。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9月8日第6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