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或许拍风光也可以当“大光圈虚化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6:31 3

摘要:今天我来说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观点,和大家做个友好的讨论。我这次的核心观点是:不要被摄影教程的条条框框束缚,拍风光也不是不可以全开光圈去拍,当一个快乐的“大光圈虚化狗”,不要有心理负担。接下来我就通过一整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

今天我来说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观点,和大家做个友好的讨论。我这次的核心观点是:不要被摄影教程的条条框框束缚,拍风光也不是不可以全开光圈去拍,当一个快乐的“大光圈虚化狗”,不要有心理负担。接下来我就通过一整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

全开光圈拍风光,主打的就是“立体感”

一般来说,风光摄影追求的都是画面细节足够丰富,所以大家都会更多的考虑使用镜头的“最佳光圈”去进行拍摄。我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在严肃的风光创作时也是如此操作的,尤其是拍摄8K延时视频素材时。但今天我想说,全开光圈也是可以拍风光的,主打的就是“立体感”和“氛围感”。

OM-1拍摄

“立体感”这个词往往出现在中大画幅创作者的嘴边,是他们认为的和全画幅系统能够拉开观感上差距的一个核心感觉。“立体感”的来源我认为是在光影、细节以及景深上的平滑过渡效果。而中大画幅系统由于画幅较大,在广角焦距下能够更轻松实现较浅景深,同时细节也更多,才有的所谓的“立体感”。

50GM拍摄

如果往前推十年,十年前的全画幅系统,无论从机身像素量,还是广角大光圈定焦的全开画质,都无法支撑起既有一定景深还有足够丰富细节这件事。而如今,随着大量既小又轻画质还好的广角大光圈定焦的涌现和高像素机身的普及,全画幅系统也有了可以实现“立体感”的资本。只是大家一想到风光摄影创作就会不由自主的去缩小光圈去拍摄,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腾龙17-70/2.8拍摄

全开光圈去拍摄风光作品,确实会导致画面一部分出现轻微的虚化,边缘画质不会做到尽善尽美,甚至还会有一定的暗角。但在高像素机身加持下,只要是非商业使用领域,只是发发社交平台的用途之下,真的不会有人会去细究这些东西,大家更看重的是画面的表达。轻微的虚焦和暗角能更好的表达画面情绪,这是画面完全锐利所给不了的,当然代价就是锐利的画面可以后期做效果,但有缺陷的画面后期并不能让画面回归锐利。

极繁中寻找简洁

如果从摄影原理上寻找答案,那么或许你也可以说服自己偶尔开更大的光圈去拍摄风光。众所周知,摄影的三大要素是“主题”、“主体”、“简洁”,风光摄影的主题是定死的,大家只能在主体和简洁上做文章。

松下LUMIX S9拍摄

如果是严肃的风光创作,三要素的达成一般都是依靠优秀的构图,后期对光影的塑造,去让主体更突出,画面更简洁。但如果使用大光圈去“邪修”的话,轻微的虚焦和一定的暗角确实也可以让主体更突出,让画面中一些不重要的元素失去细节。

不少人喜欢的移轴城市风光其实就是以这种逻辑去进行创作的,同时后期也可以实现大暗角+移轴拍摄的效果。所以这个原理是完全合乎逻辑且被很多摄影师所认可的,那么直接用大光圈去牺牲一些边缘锐度和轻微失焦的感觉也是完全可行的。

拍摄效率的提高

我相信很多拍风光的朋友都会更看重每天的日出、日落、蓝调时间和金色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拍摄大家都不想留下遗憾,但在这些以外的时间里,如果还是按照最严谨的创作手法,是不是会在效率方面大打折扣?

松下100/2.8微距拍摄

那么随手掏一支大三元,或者广角大光圈镜头,就可以非常快速的完成创作,尽可能多拍一些角度和点位。同时全开光圈后,晚上很多时候就可以告别三脚架,还可以用更低的感光度去完成拍摄,拍摄效率也能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风光摄影创作中,偶尔的去打破“思维惯性”,尝试开更大光圈,用更旗舰的定焦或者大三元变焦进行拍摄,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本篇内容来自影像新势力原创,如转发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由专业摄影师、资深媒体人和骨灰级影像发烧友组成的影像群落。

我们爱摄影、爱器材,爱这个美妙的光影世界。

我们有激情、有理性,有让你表达心声的渠道。

我们期望能一直在影像道路上引领你、陪伴你、跟随你,

并深深以你为荣。

来源:影像新势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