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年底的清晨,房门紧闭,没有任何人知晓屋内藏着什么秘密。传来的气味刺鼻,所有人都不敢往里靠近。接近正午的时候,敲击声终归没能唤醒那个再也不会坐起的人。床单被踢开,地上一支玻璃杯滚落在床下,旁边的衣服胡乱扔着,现场一片混乱。白崇禧死了,没人料到消息如此突
1966年年底的清晨,房门紧闭,没有任何人知晓屋内藏着什么秘密。传来的气味刺鼻,所有人都不敢往里靠近。接近正午的时候,敲击声终归没能唤醒那个再也不会坐起的人。床单被踢开,地上一支玻璃杯滚落在床下,旁边的衣服胡乱扔着,现场一片混乱。白崇禧死了,没人料到消息如此突然。
他前一天还和护士在客厅笑谈,房里轻声细语。外头人问起,他自诩身体硬朗,还能再活几年吧。只是没想到天亮以后,楼里却多了一具再也不会睁开的紫色遗体。张姓小护士消失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个人看到她离开。房间连窗户都没开,走廊里回荡的只有老人的最后一声咳嗽。
白崇禧,这个被称作“小诸葛”的老头,从广西走到南京又飘到台北。他在晚年屡屡成为话题对象。人议论他死得蹊跷,那些年不止迷雾,还有狗仔和密探跟进调查。但朋友的声音比家人还要冷静。蒋介石的秘书断定他不过是熬不过身体这道关,偏偏大多数人不信邪。每人语气里都有点怀疑,仿佛永远也下不了定。
周围人习惯扯上谋杀、情杀、病死三个版本。谋杀说最热闹,理由满天飞。有人隐晦,指向蒋介石,认为他暗地早已不能容忍这个常年作对的老伙计。白崇禧当年和李宗仁组“李白”,曾经联手怒怼南京,桂系在南方风头一度无两。蒋正面难搞,有时只能侧面下手。白崇禧是否真成了那串名单中的重要一环?也许,或许根本不是。
谷正文的说辞很有分量。岭南的老狐狸,说起话来拐弯抹角。他是保密局出来的,神神秘秘地声称曾数次受命行险,连白崇禧的床头都有人做了动作。可他到底说了多少真话?老人临终前说过什么?这些细节没人再关心,大家只想知道一个答案。
有人还记着,白家本身有心脏病史,他的儿子一本正经地宣称父亲是栽在家族基因的魔咒下。白家那些年来没几个人熬过七十岁。白先勇话说得很淡,见到死亡报告后没琢磨多久就签了字。家人反倒希望这是场普通猝死,这样体面、风平浪静。外人看在眼里,偏偏怀疑越攒越多,名声和骂名都推往一个方向,没人心疼他们的丑闻。
另一种声音是,老人晚年风流。他太太马佩璋去世后,屋子变得冷冰冰的,白崇禧开始依赖身边的新护士。护理成了陪伴,陪伴逐渐发酵成暮年的情愫。外界传闻他为讨张护士欢心,开始服用各类药材,什么阿胶、鹿茸一股脑全塞进肚子里。人老了,还硬撑着,哪个身体吃得消?如果真是大喜中猝然倒地,反正脸皮早已被折磨薄了。这话传出去,多半成了茶余饭后猎奇的谈资。
现场的玻璃杯原本没人多问。后来不见了,疑问阴影才落下。凌晨前屋里进出过谁?护士去哪了?有人嫌疑最大,一会儿说是谋杀前的证据被清理,一会儿又说也许不过是慌乱中有人顺手扔掉。大家的心思很分散,不良推测飞得比子弹还快。
死因到底是什么,没有录音笔,没有监控。谋杀、病死、风流三种说法各有热心人支持,全都用事实互相推翻。反倒连死者自己也未必在意究竟被扣上哪个理由。要说谷正文的话是真,有人信得很死,私下里分析遍了尸体报告和事发当天白崇禧的行踪,却始终捉不住真凶的实际证据。
也有人阴阳怪气地怀疑,白家是为了遮羞才坚持心脏病说。毕竟横死床笫间的老人家被传播开来,面上实在不好看。白先勇推卸也好,无非是希望父亲体面最后一程。可要是真打算遮盖,为何让护士在第一时间神秘消失?总有地方说不通。
你说人情吗?台北那几年白崇禧不出门,外面世界风起云涌,他就缩在楼里养精蓄锐。逢年过节式样都一个样,门外却总有熟人悄悄打听消息。他最初也信任过蒋介石,后来却说“蒋不会这么对我”,言语里少了许多警觉。可转头又是对谷正文说的话半遮半掩,好像玄乎其玄,这事哪天能说得清。
老人家光环落在人群中,成了别人流言的素材。更没人真的关心究竟谁对谁错,只会把死因推来推去。现在资料堆叠在档案馆里,解密与否,大多无足轻重,有些话眼见被渐渐淡忘。
那晚张护士留下的香水味到天亮都没散。病房外马路灯光忽明忽暗,房里只剩尸体渐渐变凉。警察来得迟,法医一言不发,白家人翻查文件,始终没多留一句废话。
医师最后递来的死亡证明字迹模糊,有人拍照,有人收好。医学报告里写着心脏疾病,街头巷尾依旧流传“被害”的故事。不管哪一种,终究断在那一夜。
有人相信蒋介石背后动了手脚,又也有人坚持老人家只是“旧病复发”。甚至流行一种说法,白崇禧本性谨慎,不会轻易招惹杀身之祸。可惜这些说法里,没有一条让白家接受得心安。只要结果定格在那个混乱的房间,传言就不可能彻底消停。
每一年台北的冬天都很冷。有人在凄风苦雨的凌晨想起了“小诸葛”,说不出口的遗憾藏于心头。他在权力场上叱咤,晚年孤独终老,倒下的方式多少有点滑稽。短短一夜,王者也会如此被遗忘。
后来的故事都成了边角残页。真真假假,有些细节没人深究,有些谣言还会流转下一代。
那年冬日的清晨,屋里终于安静了下来。他的结局,就这样留给了无数种解读,也许谁都没兴趣再追根刨底。
来源:小林历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