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并不总是代表着正确,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表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17:33 2

摘要: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每一个社会事件都可能触发民众情绪,特别是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公众往往会集体发声推动问题解决;民意作为社会监督的镜鉴,有其特别的作用,常展现出对公平的朴素追求。如某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曝光后,舆论持续关注施压,最终帮助农民工追回薪资;

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每一个社会事件都可能触发民众情绪,特别是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公众往往会集体发声推动问题解决;民意作为社会监督的镜鉴,有其特别的作用,常展现出对公平的朴素追求。如某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曝光后,舆论持续关注施压,最终帮助农民工追回薪资;又如某社区违规建设污染项目,居民通过合理表达诉求形成民意合力,促使项目停工整改。这种民意成为弱势群体维权的助力,为社会公平注入了温暖的民间力量,也让公众看到民意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也需清醒看到,民意存在着主观性与碎片化,如果原始信息不实,就极易使其走向偏颇。

当年“昆山反杀案”初期,“宝马车主持刀追砍”的片段信息迅速点燃舆论,部分民众受身份标签、冲突画面影响,简单将事件定性为“故意杀人”,网络上满是“严惩防卫者于海明”的声音。

此时的民意,就是被情绪与片面信息误导的产物。幸而法院未被这股偏颇民意裹挟,而是通过调取完整监控、还原事件时间线、精准解读正当防卫条款,最终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判决不仅纠正了初期的民意偏差,更以法律的理性,守住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底线。

更令人深思的是“张玉环案”中民意的转变与司法的坚守。

1993年,张玉环因涉嫌杀害两名男童被逮捕,当时“凶手落网”的消息让部分民众深信其“罪有应得”,初期民意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定罪。这种基于有限信息的判断,显然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而司法机关并未屈从于这份偏颇民意,在27年间始终坚守程序正义:审查证据链时发现关键物证缺失,核实供述时察觉矛盾漏洞,最终以“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罪”改判张玉环无罪。倘若当初司法盲从初期民意,这起冤案便无从昭雪,司法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守,恰恰证明了其独立于情绪之外的价值——民意可能被表象误导,但法律必须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某明星涉嫌偷税漏税事件曝光后,大量粉丝受情绪支配,在网络上质疑税务部门调查、攻击办案人员,形成一股对抗性“民意”。这份被粉丝滤镜扭曲的民意,显然违背了税收公平的基本原则。而司法机关始终以税法为标尺,依据客观的交易记录、资金流向开展工作,最终依法作出补缴税款、罚款的判决。

这份判决既未被狂热粉丝的偏颇民意干扰,也未因公众对“明星特权”的反感而加重处罚,而是以精准的法律适用,维护了公共利益。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民意既有推动公平的温度,也有陷入偏颇的风险。它可以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为司法审判提供多元视角,但绝不能成为裁判正义的最终标准。

司法审判的专业性,体现在它能剥离情绪干扰、弥补信息碎片,以严谨程序还原事实真相;司法的公正性,体现在它不盲从、不偏倚,只对法律与事实负责。

当期待正义降临之时,既要认可民意的积极作用,更应尊重司法的独立与专业——因为真正的正义,从不是民意的“多数决”,而是法律对每一个个体权利的坚定守护,是民意与司法的良性共生。

来源:绿树成林68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