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愣了好一会儿,四十年了,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早已落满尘埃的门。
那封信是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到达的。
邮递员老张气喘吁吁地爬上五楼,把信递给我时还直喘气。
信封上的字迹工整秀丽,寄信人写着"金顺姬"。
我愣了好一会儿,四十年了,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早已落满尘埃的门。
那是1975年的春天,我刚满十八岁,作为知青被分配到黑龙江边境一个叫"新民村"的地方。
说是村子,其实就是散落在山坳里的十几户朝鲜族人家。
村子四面环山,最近的县城也要走两天的山路才能到达。
我背着铺盖卷和一只木箱子,跟着村长金大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金大叔一边走一边说,咱们村条件苦,你可要有思想准备。
我点点头,其实心里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那些年家里日子也不好过,父亲在干校劳动改造,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三个孩子,生活本就艰难。
到了村子,我被安排住在村东头一间土坯房里。
房子很小,只有一铺炕和一张桌子,墙上糊着旧报纸,已经发黄卷边。
炕上铺着一床花被子,看起来是村里人特意为我准备的。
第二天早上,我正在院子里洗脸,听见有人说话。
回头一看,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穿着朝鲜族的传统服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蛋红扑扑的。
她大方地自我介绍说叫金顺姬,是村长的女儿。
我赶紧擦干脸上的水珠,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叫王建国。
她笑了笑,从背后拿出一个搪瓷碗,说是她母亲让她给我送点大酱汤,我刚来,锅碗瓢盆都没齐全呢。
那碗大酱汤喝起来有种特别的鲜美,里面有豆腐丁和小白菜,热乎乎的,暖到了胃里。
从那以后,金顺姬几乎每天都会过来,有时候送点吃的,有时候帮我收拾屋子。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朝鲜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后来才发现,她是真心想帮助我这个远离家乡的知青。
春播的时候,我跟着村里人学种地。
朝鲜族人种地很有一套,他们在山坡上开出层层梯田,种土豆、玉米和各种蔬菜。
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刚开始什么都不会,握锄头的手法都不对。
金顺姬看不过去,就在地头教我,锄头要这样握,用力要均匀,不然累得慌。
她的汉语虽然不太标准,但说得很认真,生怕我听不懂。
有一次锄地时,我不小心把脚崴了,金顺姬见状,二话不说就背起我往村卫生所走。
她个子不高,背着我一百四十多斤的重量,走得很吃力,但一声没吭。
到了卫生所,她已经累得满头大汗。
村医老朴大夫给我包扎伤口时,金顺姬就在一旁递药递水,忙前忙后。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
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朝鲜族姑娘对我这样一个汉族知青,竟然如此真心相待。
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上山采蘑菇和山野菜。
山里的蘑菇种类很多,有松蘑、榛蘑,还有一种叫"猴头"的,特别鲜美。
金顺姬对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她告诉我哪些蘑菇能吃,哪些有毒,哪里能找到好的山货。
她一边采蘑菇一边说,你们汉族人总说我们朝鲜族能歌善舞,其实我们也很勤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问她想过离开这个山村吗,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她摇摇头说这里是她的家,她的根在这里,不过她很想学更多的汉语,想读更多的书。
那天晚上,我把自己带来的几本书都拿给了她。
有《红楼梦》、《水浒传》,还有一本《唐诗三百首》。
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翻着书页,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来问我。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她都会来我的小屋子里学习。
昏黄的煤油灯下,她认真地读着每一个字,偶尔抬起头问我某个词的意思。
我发现她特别聪明,记忆力也很好,学会的东西从不忘记。
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问我,我们朝鲜族和汉族有什么不同。
我想了想说其实都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有着善良勤劳的品格。
她点点头说她母亲说过,不管是朝鲜族还是汉族,好人都是好人,坏人都是坏人,关键看人品。
那个夏天,我们还一起参加了村里的传统节日。
朝鲜族的节日很有特色,大家穿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场面很是热闹。
金顺姬穿着一身洁白的朝鲜族服装,在篝火前跳着传统舞蹈,美得就像山里的精灵。
村里的老人们对我很友善,不断地给我夹菜,倒酒,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金大叔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啊,你就是我们村的一分子,这里就是你的家。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这个偏远的山村就是我的家,这些朝鲜族乡亲就是我的家人。
秋天来临的时候,收获的季节到了。
玉米地里金黄一片,土豆也丰收了,大家忙着收割和储存粮食,为过冬做准备。
我和金顺姬并肩劳作,她总是干得比我快,还时不时地帮我一把。
她一边示范一边说,你这样干活不行,要讲究技巧。
在她的指导下,我的农活技能逐渐提高,也渐渐适应了山村的生活。
有一天傍晚,我们坐在山坡上休息,看着远山如黛,夕阳西下。
金顺姬突然说她想教我一首朝鲜族歌曲,我教会了她很多汉字,她也想教我点什么。
她清了清嗓子,用朝鲜语唱起了一首优美的民歌。
虽然我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那旋律如泣如诉,触动着我的心弦。
她解释说这首歌叫《阿里郎》,是朝鲜族最著名的民歌,唱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我说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情感。
她笑着说音乐和真情是没有国界的,是吧。
冬天的时候,山村被大雪覆盖,外面的世界似乎都与我们隔绝了。
但屋子里却很温暖,金顺姬经常带着她做的朝鲜族小菜来看我。
有泡菜、桔梗菜,还有一种用萝卜丝做的小菜,酸甜爽口,特别开胃。
她每次都说这些菜是她母亲的拿手好戏,要让我尝尝正宗的朝鲜族味道。
那个冬天,我们读完了我带来的所有书籍。
金顺姬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不仅能流利地交流,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有一天,她神秘地拿出一个小本子给我看。
她说这是她写的日记,让我看看写得对不对。
我翻开本子,看到她用工整的汉字记录着每天的生活,有劳动的辛苦,有学习的快乐,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其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她写道王哥教会了我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友谊,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合上本子,认真地说她的汉语已经很好了,比很多汉族人写得都好。
她高兴得像个孩子,问我她以后能当翻译吗。
我点点头说她这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冬天里最难忘的是那些长夜。
外面雪花纷飞,屋里炕头很暖,金顺姬总是拿着针线活来我这里。
她一边绣花一边跟我聊天,说起朝鲜族的各种习俗和传说。
有时候她会绣鞋垫,有时候绣枕头套,针脚细密,图案精美。
她说朝鲜族姑娘从小就要学会针线活,这是传统。
我看着她认真绣花的样子,心里总是很安静,很踏实。
那种感觉就像家里有了个妹妹一样,温暖而自然。
有一次她绣了一个小荷包,里面装着松子和榛子。
她说这是给我准备的零食,山里的坚果营养好,城里人吃不到这么新鲜的。
我接过荷包,发现上面绣着精美的花朵和小鸟,针线工夫真是了得。
春天又来了,这是我在山村度过的第二个春天。
山上的冰雪开始融化,小溪又开始流淌,树木也发出了新芽。
金顺姬说春天最适合采野菜,山里有很多种野菜,既好吃又有营养。
我们经常一起上山采野菜,有蕨菜、薇菜、刺嫩芽,都是山里的珍品。
她教我怎么辨认这些野菜,怎么采摘,怎么处理。
回到家里,她母亲会把这些野菜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
有凉拌蕨菜,有炒薇菜,还有用刺嫩芽做的汤,味道都很独特。
金顺姬说这些都是朝鲜族的传统做法,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我吃着这些山珍野味,觉得比城里的任何菜肴都要香甜。
那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朝鲜族村庄的生活。
转眼到了1976年的春天,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县里通知说,由于政策调整,部分知青可以有机会返城或者调到其他地方工作。
这个消息让我喜忧参半。
喜的是可能有机会回到城市,忧的是要离开这个已经生活了一年多的山村,离开这些朝鲜族乡亲,离开金顺姬。
那天晚上,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金顺姬。
她听了以后,沉默了很久,然后平静地说这是好事啊,我应该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
我说舍不得这里,舍不得大家,舍不得她。
她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有些湿润,说人各有志,我有我的路要走,我们朝鲜族有句话,缘分如山水,有聚必有散。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村里的乡亲们都劝我抓住机会,说年轻人应该到外面去闯闯。
金大叔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王,你有文化,不应该在这山沟沟里待一辈子。
金顺姬更是支持我的决定,她说我走了以后,她会继续学习,争取有一天也能走出大山。
最终,我决定申请调到县城的中学当老师。
那些天里,金顺姬帮我整理行李,还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
她把自己腌制的各种小菜装在小坛子里,说是让我路上开胃用的。
她还给我缝制了一个布袋子,专门装这些小坛子,针脚密实,很结实。
她说这样装着不会打碎,到了新地方也能吃到朝鲜族的味道。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金顺姬来为我送行。
她带来了一包朝鲜族的传统糕点,还有一个小布包。
她说这是她亲手绣的荷包,里面装着村里山上的土,算是个纪念吧。
我接过荷包,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因为里面的土,更因为承载着深厚的友谊。
我认真地说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恩情,不会忘记这个山村。
她点点头说她也不会忘记我教给她的知识,还有我告诉她的那些道理。
第二天早上,全村人都来为我送行。
金大叔、金大婶,还有村里的老老小小,都来了。
大家给我准备了路上吃的干粮,还有一些山货特产。
有松子、榛子,还有一些晒干的蘑菇,都是山里的好东西。
金顺姬走在送行队伍的最前面,一直把我送到村口。
她挥着手喊道,王哥,保重!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站在山路的拐弯处,朝鲜族的传统服装在晨风中轻舞,就像一朵永远盛开的花。
离开山村后,我在县城的中学当了老师,后来又考上了大学,再后来分配到了城市工作。
这四十年来,我一直珍藏着金顺姬给我的那个荷包,里面的土早已经干透了,但那份情谊却越来越浓。
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那个山村的消息,听说通了公路,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我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
现在收到金顺姬的来信,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信封。
信是用工整的汉字写的。
她写道四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我还记得她这个朝鲜族姑娘吗。
她现在是县民族中学的老师,教朝鲜语和汉语,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很幸福。
感谢我当年教给她的知识,让她有了今天的成就。
如果有机会,欢迎我回村里看看,山村变化很大,但乡亲们的心没有变,他们永远欢迎我回家。
读完信,我的眼眶湿润了。
四十年了,她还记得我,还记得那段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我立刻给她回了信,告诉她我的近况,也表达了想要回村看看的愿望。
在信中,我详细回忆了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
从初来乍到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完全融入村庄生活。
从她教我干农活、认识山货,到我教她学汉字、读诗书。
那些日子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精神上却无比充实。
我们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交流中增进了相互理解。
她不仅是我的朋友,更像是我的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
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那位善良的朝鲜族姑娘,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她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恩师,教会了我什么叫做真诚,什么叫做友谊,什么叫做跨越民族的真情。
如今想起来,那段知青岁月虽然艰苦,但却是我人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光。
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的经验和生活的磨练,更重要的是一颗朝鲜族姑娘给我的温暖的心,一份跨越时空的真挚友谊。
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春天时山花烂漫,夏天时绿荫如盖,秋天时层林尽染,冬天时雪花纷飞。
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丽,每一个日子都有不同的收获。
金顺姬就像这四季变换中永不凋零的花朵,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持久的芬芳。
她的善良如春风化雨,她的智慧如明月清辉,她的勤劳如大地般厚重。
这样的品格跨越了民族界限,超越了时空距离,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现在我已经是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但每当想起那段往事,心中依然会涌起阵阵暖流。
那不只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更是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那样纯真的友谊显得更加珍贵。
金顺姬和她的家人给了我一个城里孩子最需要的温暖,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团结,什么叫做相互帮助。
这种情谊没有功利色彩,没有世俗考量,有的只是最真挚的关爱和最纯朴的友善。
如今回想起来,我在那个山村学到的不仅仅是农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金顺姬用她的言行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真诚、善良、互助。
她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知足常乐,什么叫做热爱生活。
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她总是乐观向上,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我,成为我后来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我想,这就是那段知青经历给我的最大财富。
它让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好。
金顺姬和那个朝鲜族村庄给了我一个完整的人生课堂,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城市青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
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友谊我会珍藏一生。
来源:今天灾难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