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悄悄的给后主上了一份贺表,没错,是「贺表」,这就好比别人家正在出殡,你搬了一台大功率音响跑到人家门口去放《好日子》,这对于诸葛亮可谓是莫大的侮辱与仇视。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在北伐的途中,后主刘禅在成都为其举办了盛大的国丧,刘禅本人也素服辍朝三日以表示哀悼。
此时,蜀国上下被笼罩在一片哀肃之中,朝廷百官乃至民间百姓都悲痛不已,就连诸葛亮的政敌——被贬为庶人的李严都激愤惆怅,不久之后就一病而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悄悄的给后主上了一份贺表,没错,是「贺表」,这就好比别人家正在出殡,你搬了一台大功率音响跑到人家门口去放《好日子》,这对于诸葛亮可谓是莫大的侮辱与仇视。
这个人叫李邈,官居丞相参军,加号安汉将军。
也就是说,这个人还是诸葛亮的直接下属,属于诸葛亮丞相府的属官。「安汉将军」这一加号,说明他并不是什么边角角色,而是距离蜀汉政权核心不远。
要知道,蜀汉自开国以来,能得到「安汉将军」这一封号的都是不简单的人物。第一位「安汉将军」,是蜀汉的超级元老兼刘备的大舅哥糜竺,第二位安汉将军是平定南土有大功的李恢。
这样一位重要的角色,而且又是诸葛亮的属下,在诸葛亮去世这么敏感的日子,对诸葛丞相加以诽谤,是否有什么内幕消息或难言之隐呢?我们先来看李邈在奏折中说了什么,他说:
吕禄、霍禹未必就想着篡权夺位,但是皇帝纵容他们,把他们放在了离权力最近的地方,他们生出篡逆之心也是人之常情。同理,汉宣帝未必就喜欢诛杀大臣,但是当大臣们威胁到皇权的时候,想不杀也就难了。
诸多政治变局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帝王权力的失控,《左传》所谓“五大不在边”,像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不可让他们久居边境,否则就会产生反叛夺权之心。而诸葛亮屡屡北伐兴兵,手握重兵,久居边地,正是“五大不在边”所禁止的。
所以,诸葛亮当政的时候,表面看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其实是因为他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而已,皇帝的一家老小实际上一直都处于危险之中。
现在可好了,诸葛亮死了,危机解除了,您的一家老小安全了,您也免于诛杀大臣的恶名,这岂不是双喜临门?
了解诸葛亮的人自然知道,这当然是假话,是不折不扣的诽谤。诸葛亮虽然擅权但不乱政,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对刘氏可以说是一片忠心。那么,李邈造这样的谣言,而且专挑这个时候造谣,到底是何居心呢?这还要从李邈此人说起。
李邈,字汉南,广汉郡郪县人,刘璋统治时期,李邈担任牛鞞长。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他先后担任益州从事、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由此可见,其仕途非常的顺畅。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他的救命恩人,按理来说,他应该对蜀汉政权、对诸葛亮感恩戴德才是,可事实远不是这么回事。
李邈这个人,裴松之评价他为「狂直」,所以也有人说他是蜀汉第一诤直之臣。
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识时务、不会说话,专在一些不合适的场合下说一些严重破坏气氛的话,关于他史书中记载了三件事。
刘备攻取成都以后,李邈被提拔为益州从事。在元旦酒会上,大家都在饮酒庆贺,而负责监酒的李邈却当众指责刘备道:“刘璋把你当作宗室之亲,所以才请你入川讨伐张鲁,可是你寸功未立,反而把刘璋给消灭了,我认为你夺取益州是非常不符合道义的。”刘备问:“如果你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合适的,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刘璋呢?”李邈回答说:“不是不敢帮助,而是实力不足。”
刘备一向以道德仁义自我标榜,而夺取益州确实是他一生的道德污点,也是他最为避讳的事,在蜀汉内部基本上没人敢提。当初攻取涪城之后,刘备下令摆酒庆贺,只有庞统委婉的说了句:“伐人之国以为乐,非仁义之师”,就这也惹得刘备老大不愿意。只不过庞统是军师、是功臣,是刘备赖以倚仗的人,而且也是夺取川蜀的倡议者,所以刘备最后只是一笑了之。
可你李邈是个神马东西,在刘璋时期仅仅是个小县令,刘备出于统战需求拉拢益州的豪族,这才将他直接提拔为益州从事。可即便如此,益州豪族对刘备这个外来户还是充满敌意,所以李邈是典型的敬酒不吃吃罚酒。
既然如此,那也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刘备大怒,下令将李邈交付有司论死,正是诸葛亮出面百般求饶,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多年以后,李邈历任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随同诸葛亮参加北伐。马谡在街亭之战失利以后,诸葛亮要处死他,李邈又跳出来反对,希望能够赦免马谡。结果触怒了诸葛亮,被诸葛亮赶回了成都。
据说,李邈还有三个兄弟,兄弟三人被称为“李氏三龙”,而唯独李邈被排除在外,可见这个人有多么不招人喜欢,连自己的亲兄弟可能都嫌弃他。
屡屡的孤高自许、口无遮拦让他臭名远播,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他能做出给刘禅上贺表的奇怪举动,这无疑会犯了众怒。
而这一回可没人惯着他了,也没人给他求情了,后主刘禅很少诛杀大臣,而嘴碎的李邈成了少有的其中之一。
来源:小政历史话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