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一宣告背后,是中国工业体系数十年如一日“磨一剑”的艰辛突破,是大国重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支撑强国梦想的生动实践。
■ 特约撰稿 祁志民
歼击机编队如利剑般划破长空,新型坦克方阵挟雷霆之势轰鸣驶过检阅,无人智能新质作战装备成体系悉数亮相……
这场举世瞩目的阅兵,不仅是对那段浴血抗战岁月的庄严致敬,更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艰难追赶、到并驾齐驱、直至局部领先的璀璨窗口。
“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一宣告背后,是中国工业体系数十年如一日“磨一剑”的艰辛突破,是大国重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支撑强国梦想的生动实践。
从“小米加步枪”的艰难抵抗,到今日天安门前国产化率100%的钢铁洪流与空中雄鹰,这场阅兵成为我国一部浓缩的装备发展史诗,是我国高端装备在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上的不懈探索。
瞄准智能化装备,颠覆传统战争模式。
无人智能集群将主宰未来战场:无人机母机如空中航母般释放出遮天蔽日的蜂群,跨域联动的无人艇集群在水面游弋,形成智能化的海上突击力量,机器人集群则以惊人的协同性和适应性,在复杂地形中展开战术行动……
无人智能装备将彻底摆脱辅助角色,成为战场的核心节点,标志着装备具备自主态势感知、实时决策、集群协同能力。这些装备可通过分布式AI算法实现任务分配与自适应重组,实现陆、海、空、天、网电多域无缝联动能力。
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它们正根本性颠覆传统战争模式,推动战争形态从依赖单一大型平台的“平台中心战”,向以信息网络为基石、强调分布式部署与杀伤效果的“网络中心战”“分布式作战”演变。
发展新域新质力量,构建全域新型作战体系。
水下作战方面,从HSU-001侦察型无人潜航器,到可携带鱼雷遂行攻击任务的CSSC-705攻击型无人潜艇(全球首款实战化型号),中国水下无人装备已实现从水下侦察、监视到自主识别、打击的完整闭环。结合翼龙-2反潜无人机等空中平台,构建起覆盖海空一体、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立体化、智能化反潜网络,极大扩展了海洋控制维度,实现从单点侦察到闭环杀伤链演进。
网电攻防方面,先进的频谱监测车、大功率通信干扰系统,可与空中翱翔的歼-16D电子战飞机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的“侦-扰-瘫”一体化电磁压制能力,兼具软(电子干扰)硬(反辐射打击)杀伤手段。新成立的信息支援部队,旗帜鲜明地昭示了中国将网络电磁空间,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第五维战场”。
高超声速方面,东风-17乘波体高超声速导弹以其独特的“水漂式”飞行轨迹和大气层内高速机动变轨能力,彻底颠覆了传统弹道导弹的拦截逻辑,成为突破现有反导体系、实施战略威慑与精确打击的“非对称利器”,其存在本身即是对潜在对手防御能力的巨大挑战。
全域化精确化跃升,战略威慑能力显著增强。
新型陆基/海基战略导弹、先进多层防空反导系统与高超声速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国“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的升级版核心,可靠性、生存力和突防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以歼-20战斗机、新一代航母舰载机、新型主战坦克等四代装备为主体的受阅常规力量,则清晰展示了中国常规战略打击能力的全域化、精确化跃升。所有装备按联合作战模块进行编组受阅,呈现了解放军“慑阻强敌、制胜空天”的体系化、实战化能力,其威慑效能远超单一装备性能的简单叠加。
高端装备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是自主创新体系数十年艰难爬坡后的浴火重生。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的自主正向研发,中国高端装备完成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的关键跨越。
建设研发平台,筑牢自主创新的坚实底座。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我国军工企业构建了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集团级-子集团级-企业级”三级研发体系,确保了战略方向牵引、核心技术攻关与工程化落地的高效协同。
在高端平台建设方面,体系内汇聚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顶尖研发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探索能力。
与此同时,人才与投入“双轮”驱动,研发人员占比逐步提升,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增强,研发总投入持续提升,为持续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燃料”。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性能追赶走向能力引领。
首先是总体设计革命。我国建立了涵盖陆、海、空、天等多领域的完备装备总体设计规范与方法体系,实现了设计理念从单纯追求单项性能指标,向以复杂战场环境下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能力导向的根本性转变。
其次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装备信息化率达到100%,基于“云-端”架构的装备体系,实现了战场态势实时共享、指令瞬时下达、火力协同优化,真正做到了跨军兵种、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体系作战能力倍增。
再次是先进制造赋能。数字化设计(CAD/CAE)、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广泛应用,核心制造企业数字化生产线覆盖率超过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40%以上,快速响应战场需求能力显著增强。
最后是新材料突破瓶颈。兼具高硬度与韧性的高性能装甲钢、陶瓷/金属/非金属复合装甲、隐身/耐高温/抗冲击/轻量化特种功能材料等,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支撑装备防护力、机动性、隐身性等关键性能跃升的基石。
智能制造赋能,装备制造效率与品质大变革。
以数字化坦克总装车间为例,AGV智能小车按系统指令精准配送物料,多台机械臂在精确协同下完成复杂部件的自动化装配,生产数据在中央控制屏上实时跳动——每几十分钟,就有一台性能卓越、品质一致的现代化坦克驶下生产线。这种深度融合了“柔性生产线+数字化在线检测+智能物流”的先进制造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可靠,实现了高端装备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生产的重大突破。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展望未来,高端装备的发展不仅关乎国防安全,更深植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洪流之中,面临着智能化战争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与机遇。
智能化与集群化成未来战场主力。
无人机“蜂群”与有人/无人协同的“忠诚僚机”模式,将成为未来空海作战的常态,其核心在于去中心化的网络化智能架构。单机不再是独立个体,而是通过高速数据链共享信息,基于嵌入式AI进行自主协同决策,实现集群的自我愈合、任务自适应,最终达成“1+1>2”的整体作战效能。“机器狼”地面集群与无人艇“狼群战术”的成功演示,正是对这一未来方向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验证。
网络化与融合化打破战场边界。
未来装备将更深地融入“云-网-边-端”构成的智能化作战体系,即所谓的“军事物联网+”。军事领域的终极目标是彻底打通网电攻防、太空侦察监视导航通信、无人平台数据链以及传统火力单元,构建一个能够实时感知、快速决策、精确打击、全域覆盖的“跨域杀伤网”。这意味着,任何单一装备只有在体系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从“面杀伤”到“点穴打击”的精确化。
战争伦理与效费比的双重驱动,要求未来打击必须追求极致精确,这依赖于多模复合制导、智能毁伤、能量定向输送等技术的成熟应用。目标是实现“一枚弹药、精确摧毁一个高价值目标”,最大限度减少附带损伤,提升作战效率,这是对传统覆盖式火力的革命性超越。
大国重器,从来不是炫耀武力的勋章,而是守护万家灯火、捍卫来之不易和平的基石。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深刻地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也比任何国家都更懂得“止战之戈”的宝贵价值。在智能化战争深刻演变、多极世界秩序加速重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端装备的崛起之路,正是一条以自主创新赢得尊重、以强大实力慑止战争、以坚定决心维护和平的道路。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