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姐一弟”听着像热闹的一家,可村口光棍却越来越多,这事儿怎么拧巴成这样?
“多姐一弟”听着像热闹的一家,可村口光棍却越来越多,这事儿怎么拧巴成这样?
一句话:姐姐们先被“计划”出来,再被城市吸走,弟弟们就剩在原地打转。
重男轻女的老习惯,把B超机硬生生用成了“选男机”。
头胎是闺女?
那就再来一胎。
二胎还是闺女?
咬牙生到第三胎。
政策只让生两个?
那就悄悄算日子、找门路,直到抱出一个小子。
于是户口本上写着“三女一男”,可出生登记里,男娃比例早被偷偷拉高。
男孩是留住了,女孩却留不住。
十六七岁,姐姐们坐上长途大巴去沿海工厂,后来嫁到城里,过年才回来一趟。
村里适婚年龄的姑娘越来越少,男青年刷着短视频,看见的都是别人家的婚礼。
120:100的性别比,不是干巴巴的数字,是饭桌上“谁家小子又黄了相亲”的叹气。
光棍们聚在桥头,话题绕不开彩礼。
可他们没意识到,真正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人”。
女孩外流像抽水机,把农村婚恋池子越搅越浅。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越南新娘”,结果语言不通、跑路的比留下的多,人财两空又添一桩心事。
有人怪城市太诱惑,其实农村留不住人才是根本。
要是家门口有份像样的工作,谁愿意背井离乡?
要是女孩能在镇上开直播、做电商、当幼师,她们也会留下来。
可现实是,快递站点都嫌村子偏,晚上路灯坏了半年没人修。
想破局,得先让“留下”这件事有点甜头。
给返乡女孩创业补贴,比喊一百句“男女平等”管用;把乡镇幼儿园、卫生室升级,让“带娃、养老”不再成为她们回村的绊脚石。
至于那些已经卡在光棍年龄的男孩,与其砸锅卖铁凑彩礼,不如学门手艺,至少让自己在婚恋市场里别只剩“老实”一个标签。
说到底,性别失衡不是简单的“男多女少”,而是“人”被旧观念、穷经济、破配套一起推走的连锁反应。
不把链条拆开,光数人头永远对不上账。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