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杜甫、李时珍等人画像是造假,周总理得知真相,竟大力支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3:58 1

摘要:2012年3月,杜甫诞辰1300年的纪念活动如期而至。可那天,奇怪地,互联网上的风向完全炸开了。谁料“杜甫很忙”突然成了热门话题。一时间,网友们在图片上给杜甫装火箭、配红妆、扮成明星,玩的花样百出。有人说热闹归热闹,不过,那一张语文课本上流传已久的杜甫画像,居

2012年3月,杜甫诞辰1300年的纪念活动如期而至。可那天,奇怪地,互联网上的风向完全炸开了。谁料“杜甫很忙”突然成了热门话题。一时间,网友们在图片上给杜甫装火箭、配红妆、扮成明星,玩的花样百出。有人说热闹归热闹,不过,那一张语文课本上流传已久的杜甫画像,居然也是后人造的?更离谱的是,还有人直接拿自己的脸来画。说是造假,其实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谁会想到,当年这幅画像,连周总理都拍板支持。案头前,他挥挥手,痛快支持。现实和想象总是交错,细节里藏着深意。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搞懂,那幅所谓的“杜甫真容”,到底怎么来的?

要说起来,还得把时间线拉回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那时中苏两国关系亲密到像家里人一样。苏联莫斯科大学搞了个中国古文化展览,点名要中国官方提供几位名人的画像。这请求一下子传到国内,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毕竟中国古代文人多如毛,但流传下来的画像,却少得可怜。怎么办?难不成随便画一个?

历史上的名人,多的是,但基本没人留下标准像。有点像随手记的草稿,留下的零星描述,根本没法拼凑完整的面目。事情摆到总理面前,解决方法也是直接,总理让大家去找蒋兆和。这个名字当年几乎代表了国画界的顶尖水平。师从齐白石,画技超群。很多人嘴上不敢说,心里还是想,总理怎么就认定蒋兆和能解决此事?难道他比别人多什么资料?

工作人员带着难题,跑去蒋兆和家里说清楚由头。蒋兆和不是傻瓜,这种要凭空画李时珍、祖冲之的画像,谁都头疼。但国家点名,不能不接。蒋兆和最后还是顶上了。也没有立即动笔,而是把能查的古籍翻了个遍。结果也不出所料,古书上留的相貌描述少得几乎等于零。临摹对象都没有,这活怎么干?

没办法,既然没有真人参照,他只能自己琢磨。蒋兆和的思路说简单也简单:没见过的人,反正大家都没见过。找个类似的原型也无可厚非。画李时珍的时候,他索性选了自己的岳父萧龙友。岳父是民国老医学家,形神和书里的李时珍形象也算贴合。这样,一幅全新的“李时珍”肖像就搞出来了。是不是有点滑稽?萧龙友本人对此倒也宽容,画就画吧。

李时珍画完了,祖冲之的难度好像更大。蒋兆和这次把目标锁定在竺可桢身上。中国气象和地理大家,与祖冲之有相像的科学气质。为了能逼真,蒋兆和专门翻了竺可桢的资料,还拜访了他本人。两人谈了许久,最终用竺可桢为模,祖冲之的画像也出生了。等这两张画像正式放到总理案头,工作人员心里慌得很。到底是造假的,还能说真实可信吗?

但周总理完全没在意这些,夸得很。他一说没问题,就安排送苏联了。其实,蒋兆和画的这些并不注重严格历史考证,更多是用象征手法,把人物气质和精神画出来。多少有点“美化成分”,不过家国情怀也很重。国外展览看到这些,也不会深究原型。中国悠久文化,在外人看来就是神秘而浩瀚。有时候想,历史的严谨和现实的需要,到底哪个更重要?

蒋兆和最得意却不是李时珍,也不是祖冲之。杜甫的画像才是他真正的代表作。上一代没见过杜甫长啥样,后人只能依靠臆想。蒋兆和灵机一动,把自己当成模特,照着自己的脸画。这又有点黑色幽默。说起来,杜甫忧国忧民,自己也忧国忧民;杜甫在盛唐衰落之时身处乱世,蒋兆和在清末民初也感同身受。两人情怀相通,画自己就画出了杜甫的神韵?

就这样,蒋兆和版的杜甫成了语文课本的标准形象。几代人都以此为杜甫的“本来面目”。有意思的是,绘画史上这类做法很常见,西方的圣像、古典肖像多少都掺杂了后人的想象。追溯表面其实现实跟真假结合。办展览是为了对外讲述中国故事,那画出一批“古名人肖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过了多年,“杜甫很忙”再次刷屏。网友们拿这张课本肖像各种恶搞,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大家玩梗,看到了古人与自己的距离,也拉近了关系。有时候,造假并不是恶意编造,而是活化历史。原来的杜甫不知道长啥样,现在,他变得有血有肉,甚至有点可爱了!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做法。有人说这样亵渎先贤,有悖学术精神。不过也难讲,到底是重学术还是重文化传承?很多时候大家只看到表面,背后其实复杂得很。蒋兆和的画像流传度极高,一度成为大众心中杜甫的“标准像”。那杜甫本人偏瘦,眼神忧伤,老实说,蒋兆和也不算很瘦。对不上也没人会深究。

细细分析,现代大众对于历史形象的接受度极高。不少人愿意用网络热词来“消费”古人。杜甫画像被贴上“很忙”的标签,就像把历史人物拉入日常生活。唐代的文人,变成了表情包。一部分人因此对古人感兴趣,也有人认为失去了敬畏。众说纷纭,终究没有统一标准。其实大部分大众都乐于接受这种新鲜表达,更多是娱乐而非真的学术用途。

资料显示,蒋兆和绘制“古人肖像”,总计还有王羲之、班固等人。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特殊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对外讲述中国文化,那只能因地制宜创造形象。画什么标准都没有,只能靠继承与创新并行。有时想,这样的案例放到今天,估计会引发更多争议。毕竟网络太快,信息量太大,大家更容易对“造假”二字警觉。

另一方面,杜甫画像“被玩坏”,点燃了网络人的创造力。互联网造梗,带动了大众参与,反而让杜甫成为了新时代文化符号。这种流传,未必全是学术悲剧。有点讽刺,有点幽默,或许也是一种时代变迁。知识传播变了味,情感认同却未必减弱。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加工,并不是非黑即白。现实里的杜甫或许没有上面那副面容,但他真的有比现在更不真实吗?

但也有说,历史造假总归不太好。事实与想象边界模糊了,容易让人失真。可人总是要有幻想的空间,杜甫也好,祖冲之也罢,他们都成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课本上的杜甫,不再是历史上的杜甫,有人觉得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持反对态度者未必能说服所有人。其实,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完美,不圆满。

说到底,造假与真实,传承与创新,艺术与学术,边界没那么明确。蒋兆和们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一种文化的重塑。杜甫画像成了全民娱乐对象,这个过程离奇但真实。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解读方式,有时候,错了也没什么。谁知道哪张脸才是杜甫的呢?

现实与想象总在交错。历史的轮廓其实很模糊,但大众的需求总是现实的。杜甫的画像也好,李时珍、祖冲之也罢,他们的形象流传下来,变成课本、表情包、网络梗,又在现代被重新审视。也许以后还会继续产生新的杜甫,新的故事。

造假不是终点,真实也只是过程的一部分。每一幅画像都是时代的投影,带着那一点点不确定,也刚好迎合我们想象的空间。

杜甫到底长什么样,其实无关紧要,历史和现在之间,总是留有想象的缺口。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