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腰部支撑”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引擎,其“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编制与实施,不仅关系到鄂湘赣三省协同发展的深度突破,更承载着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国家使命。自2024年启动规划编制以来,三省紧扣“协同”与“高质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腰部支撑”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引擎,其“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编制与实施,不仅关系到鄂湘赣三省协同发展的深度突破,更承载着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国家使命。自2024年启动规划编制以来,三省紧扣“协同”与“高质量”主线,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治等领域密集布局,形成“战略对接、项目落地、机制创新”的多维推进格局。本文结合公开报道与权威数据,系统梳理规划进展与重大投资方向,为区域发展提供全景参考。
(一)顶层设计与前期研究全面铺开
1. 跨省协调机制强化
2024年3月,鄂湘赣三省发改委联合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以“一核三圈三带”(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京广、沪昆、沿江发展带)为空间框架,建立“联合编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2025年6月,三省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协议》,推动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源共享,计划2026年建成跨区域技术交易平台 。
2. 专项研究与战略对接
湖北省率先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课题研究,提出打造“中部双循环枢纽”的战略定位;湖南省聚焦“长株潭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联动发展”,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编制;江西省围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研究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专项方案》 。2025年8月,中央文件《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列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为规划编制注入新动能。
3. 公众参与与专家智库支撑
武汉长江新区、长沙湘江新区等核心区域开展“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累计征集公众建议超2万条,重点涉及交通畅行、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组建联合课题组,完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期评估,提出优化“三核三圈”功能分工、强化省际毗邻地区协作等建议。
(一)交通互联:重构区域能级的“动脉工程”
1. 高铁网络加密与跨省通道突破
- 武贵高铁:湖北段启动新汉阳站至澧县段前期工作,线路全长约46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2026年开工,建成后武汉至张家界通行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填补洪湖、监利等江汉平原县市高铁空白。
- 长赣高铁:湖南段(长沙至赣州)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复,总投资约632亿元,预计2025年底开工,衔接赣深高铁后将形成“长沙-深圳”2小时经济圈,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 。
- 高铁环线构想: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武咸城际南延线、咸宁经平江至浏阳高铁纳入“十五五”规划,构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铁环线,实现圈内主要城市1.5小时直达 。
2. 高速公路与过江通道升级
- 安庆海口长江大桥:总投资109.56亿元的公铁两用桥启动特许经营招标,公路层贯通G240国道,铁路层预留安景铁路双线,预计2029年建成后将打通皖鄂赣三省交通瓶颈。
- 武汉北二绕城高速:双向六车道设计,串联天河机场、阳逻港等枢纽,预计2029年通车后提升市域路网密度至1.2公里/平方公里。
3. 水运与航空枢纽扩容
-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阳逻国际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花湖机场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4条,2025年计划建成“空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目标2030年货邮吞吐量达330万吨 。
- 汉江航道升级:丹江口至襄阳段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启动,预计2027年完工后年货运量提升至5000万吨,降低区域物流成本15%以上。
(二)产业协同:链式突破与集群升级
1. 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
- 武汉光谷: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投资1500亿元)、长江存储3D NAND芯片量产线(月产能20万片)等项目加速推进,目标2025年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
- 长沙工程机械集群:三一重工18号工厂智能化改造完成,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一期投产,预计2025年集群产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30%以上 。
- 南昌航空城: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交付10架ARJ21飞机,带动80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务”全产业链。
2. 绿色能源与低碳转型
- 氢能产业走廊:湖北省启动“氢化长江”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枣阳200MW光伏制氢项目,目标2027年氢能全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推广氢燃料电池动力船50艘。
- 抽水蓄能电站:湖南平江(120万千瓦)、江西奉新(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总投资超150亿元,2028年投产后将提升华中电网调峰能力240万千瓦 。
3. 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
- 正大集团全产业链:投资150亿元在襄阳建设15万亩玉米种子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项目,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年加工农产品500万吨。
- 洞庭湖生态农业带:湖南益阳、常德共建“稻虾共生”示范基地,年综合产值超300亿元,出口小龙虾占全国60%以上 。
(三)生态共治:系统修复与绿色发展
1. 长江大保护工程
- 洞庭湖生态修复:投资12亿元实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退田还湖2.3万亩,恢复湿地植被5000公顷,目标2025年水质优良率提升至90%以上 。
- 洪湖湿地治理:投资4.1亿元实施退渔还湖、水系连通工程,新增湿地面积778亩,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鸟类种群恢复至192种 。
2. 流域协同治理
-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鄂湘赣三省建立长江中游流域横向补偿基金,2024年首期规模达5亿元,用于跨省断面水质考核与生态修复项目。
- 智慧监管平台: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实现96个国考断面水质实时监控,2025年计划接入碳排放数据平台,推动跨区域碳交易试点 。
1. 经济提质:2030年GDP突破8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研发投入强度达2.8%。
2. 交通枢纽: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镇通铁路,2030年南昌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
3. 生态优先: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25%。
4. 开放合作:对东盟贸易额年均增长10%,建成3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长江中游城市群“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中部崛起战略从“谋篇布局”迈向“落地生根”的关键跨越。通过交通互联打破地理分割、产业协同破解同质化竞争、生态共治筑牢绿色基底,三省正以“一盘棋”思维重构区域发展格局。
未来,随着武贵高铁、安庆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以及氢能走廊、数字经济集群的成型,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五极”,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中三角方案”。
1. 数据来源:湖北省发改委、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江西省统计局公开文件,《湖北日报》《湖南日报》《江西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2. 项目进展:部分项目如武贵高铁、长赣高铁等受审批或征拆影响,开工时间可能调整,具体以官方公告为准。
3. 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表述源自2025年8月中央文件《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省“十五五”规划尚未正式发布,部分内容为政策解读与趋势研判。
4. 由于目前规划还在征求意见阶段,具体的项目信息以政府公布的文件为准!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