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来袭毫无征兆?医生:这3个异常举动竟是感染前兆,别再忽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09:51 2

摘要:这是我去年在门诊遇到的一个病例,来自沿海某地,一家三口中招,最严重的就是这个五岁男孩。家长根本没意识到,前两天只是“拉肚子、没胃口”,结果到医院时已经脱水休克,被紧急送进ICU。

“那孩子的眼神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一点水分都没有,嘴唇干裂,眼窝凹陷,整个人像被抽干了一样。”

这是我去年在门诊遇到的一个病例,来自沿海某地,一家三口中招,最严重的就是这个五岁男孩。家长根本没意识到,前两天只是“拉肚子、没胃口”,结果到医院时已经脱水休克,被紧急送进ICU。

很多人以为霍乱离我们很远,像古装剧里才有的瘟疫。错了,它离你我不过是一瓶不干净的水、一顿没洗手的饭。它不是只在新闻里才出现,它就藏在你忽略的生活细节里。

就说今年夏天,某地卫生部门通报一起霍乱聚集性病例,源头居然是一家海鲜自助餐厅。

食客中,十几人出现腹泻、呕吐、低烧,最严重的住院抢救。调查发现,厨房用水储存不当、一批贝类未充分加热,成了“毒源”。

你以为霍乱来的时候会像发烧感冒那样,提前打个招呼?不,它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生活的缝隙里,等你察觉时,身体已经被掏空。

我们今天不是恐吓谁,而是来聊聊,那些在霍乱感染前几天就可能出现的三个异常“小信号”。说实话,很多人遇到了也没当回事。

第一个信号:“肚子咕噜咕噜响、但不饿”。听起来像是肠胃在正常工作?但如果你吃得不多,却总感觉肠子在翻滚,甚至开始频繁排气、腹部轻微绞痛——别以为这是吃坏肚子那么简单。

我接诊过一位饭店后厨小哥,连续三天这种症状,他以为是“吃太油了”,结果第四天起床时已经虚脱,一测体温正常,但血压低得吓人。送检后,确诊霍乱感染。

问他前几天吃了啥?他说“就尝了几口没煮熟的凉拌海蜇,挺新鲜的”。新鲜?对霍乱弧菌来说,那是“温床”。

第二个信号:“突然口渴到受不了,但喝多少都不解渴”。这种“渴”不是你跑完步后那种,是一种让你焦躁、嘴唇干裂、喉咙黏糊糊的渴感。很多人以为是“上火”或者“天热”,但这背后可能是身体在悄悄脱水。

霍乱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细菌本身,而在于它让人体短时间内大量失水失盐。你看着是“拉肚子”,其实身体的水像是被拧干的毛巾,一点点流走。

到了极端,甚至会出现“米汤样便”,这不是夸张的比喻,而是真实的医学描述——排出来的就像淘米水,一点成形都没有。

第三个信号:“精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别以为这是熬夜、睡不好。脱水影响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大脑。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来就诊时说“这几天总觉得人发飘、记不住事,还以为自己更年期来了”。结果一查,电解质紊乱、脱水严重,已经到了需要补液的地步。

你可能惊讶,霍乱不是拉肚子吗?怎么会影响大脑?人体就是一台精密的“水电站”,缺水缺盐,电解质紊乱,神经传导就乱了套。从“头脑发胀”到“心跳紊乱”,一步之遥。

很多人对霍乱有误解。觉得那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病,或者“以前的事”。但现实是,只要有脏水、有污染、有生食,就有霍乱的风险。

前几年,厦门某大学食堂因排水系统故障,导致一批学生集体腹泻,最终确诊为弧菌感染,好在及时控制,未大面积传播。霍乱不是历史,是现实。

作为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情重,而是病人“拖着不治”。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觉得“拉肚子算啥”,忍一忍就过去。真不是。霍乱最怕的,是耽误。

说点实在的,该怎么预防?

第一,别吃不明来源的生冷食物,尤其是海产品。什么“吃生蚝才鲜”“半熟才嫩”这种说法,都是拿健康冒险。你嘴里尝的是鲜,肚子里进的是菌。

第二,勤洗手、喝开水、煮熟食物这些老生常谈,真的不是废话。我见过太多患者,喝了山泉水、吃了隔夜凉菜,结果全家进医院

第三,出门在外,尤其是去热带、沿海、卫生条件一般的地方,尽量避免在街头小摊贩处吃生冷食物。不是不支持地摊经济,而是这类地方往往水源不洁、冷链不稳,风险太大。

有些人可能想问:霍乱能不能自愈?有的人确实轻症后没大碍,但你赌得起吗?身体脱水一旦超过10%,就可能危及生命。你不是在拉肚子,你是在“漏命”。

一个真实案例:2023年广州某医院接诊一位年轻女性,旅游归来三天内开始腹泻,一天十几次,嘴唇发青、眼神呆滞。

她家人开始还以为是“吃坏了”,自己找了止泻药,等送来医院时已经肾功能衰竭。抢救回来后,她嘶哑着声音说:“我以为只是普通拉肚子,没想到差点丢命。”

说到底,我们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希望你多一点警觉、少一点侥幸。身体发出的信号,不是让你忽略的,是让你重视的。

你有没有注意过,平时吃的饭菜有没有反复加热?喝的水是不是直接生水?外卖的寿司、凉拌菜是不是足够安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其实决定了你是否离霍乱一步之遥。

最后提醒一句:霍乱不是“过去的病”,而是“藏在现在的盲区”。

我们能做的,不是恐惧,而是知晓。生活再忙,也别忽视身体的低语。健康不是检查看出来的,是日常点滴养出来的。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看起来没事”的征兆,可能正是大病的前奏。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别让“知道太晚”成了最后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张文静,周光明,等. 2023年我国某沿海城市霍乱暴发疫情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45-648.

[2]刘芳,王立军,赵国强. 霍乱弧菌感染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12):1025-1029.

[3]冯志勇,吴静怡,赵晓明. 食源性腹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探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5,37(3):311-315.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