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雨曾说:中国不急于武统台湾,武统后要派100万干部十分麻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9:36 1

摘要:小时候家里长辈常说,“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事,你得看看那些能影响几代人的东西。”台湾问题就是这样的大事。不是光靠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我们每次饭桌上聊起,还有多少亲戚在岛那边,气氛总是有些复杂。想想看,要真有一天,祖国彻底统一,横跨海峡的飞机不用再多一层手续,老

小时候家里长辈常说,“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事,你得看看那些能影响几代人的东西。”台湾问题就是这样的大事。不是光靠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我们每次饭桌上聊起,还有多少亲戚在岛那边,气氛总是有些复杂。想想看,要真有一天,祖国彻底统一,横跨海峡的飞机不用再多一层手续,老人能踏实去祭祖,孩子读书可以更自由,那才是真叫让人心里踏实。

台湾问题怎么来的,外面传闻很多,有的说是历史偶然,有的讲政治分歧。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咱们国家弱的时候留下的“老账”。哪个朝代强盛时会让自家河山被分走?但山河无声地被分成两侧,每一代人都留着一份想要再把家里碎掉的板块拼回去的盼头。这种事,是大事,也是“家事”,你问祖国大地上的老百姓,大多人都点头说,一家人嘛,总得团圆。

要说解决办法,不就是和平谈判和动用武力两个大方向?实际上一代一代都在讲“诚意”与“善意”,都希望能坐下来,好好谈,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这年头,谁还真盼着掀桌子?家破人亡这种惨烈场景,老百姓最清楚后果。只是和平要真成,有时候比直接摊牌还难。像村里老李家分遗产,大家都说最好公正分了、别红眼,真到钱落谁手里,半夜都能吵翻天。大人物会谈角色换成了北京和台北,难处也半点不少。我们耳朵边老能听到小道消息,说北京不急,是怕统后要派一大堆干部过去,麻烦大得很。这话听着挺像个事儿,到底靠谱不靠谱,还真值得琢磨。

王江雨,这位名字一说出来,在法律圈算是有几分分量的人。这些年在新加坡、香港兜转,带着一身“世界见识”,老早就关注两岸问题。站在他这种国际法律学者的角度,他琢磨问题的方式就和当年街头巷尾的老工程师分析电路图一样细。他认为台海关系,哪里是什么“一刀切”的问题,更像缠到一起的棉线,解的时候不能只靠蛮力。更妙的是,他1998年留学时身边的同学,有台南来的,也有广州出来的,毕业后还时常聚会吃火锅,嘴上不提政治,心下其实都憋着那点联结。你说这叫不叫“有点儿人味儿”的困难?

王江雨这些事,最有意思的是他并不一根筋从头到尾讲主权——他常讲的“现代智慧”与“想象力”,其实不比那些只会掰着指头念文件的人跑得远。他提出的“中立中介机构”,让人联想起60年代印度和中国闹边界纠纷时,瑞士那种中立国还真调停过几回——只不过新加坡这次成了焦点。确实,新加坡特殊,它会说粤语的华人满街走,街坊邻里热热闹闹煲着汤,但同时对国际法律如数家珍。上世纪90年代,有名的亚太安全会议不也有新加坡的斡旋?甚至连美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新加坡那边也有过“递话筒”的经历。你要说它能不能做“两岸调解专家”,还真不是完全没理由。

这样一想,2015年,马英九和大陆领导人的会面地也是新加坡。不是没原因的,彼时两岸都还算保持克制,不闹大动作,选在中立又近似“自家人的地方”聊,比在欧美开会要自在多了。其实历史上这种例子不少。就像谈北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六方会谈,俄罗斯曾试图扮演“中间人”,虽然最后结果难产,但主桌边坐着个不带立场的“社会人”,确实有协调作用。只不过,王江雨的出发点更偏理想化,什么都想靠善意和年前交情解决,但真要敲定统一那些顶层设计,最后还是得照中国几千年来治理格局搞——中央出主意,地方谁合适谁跟着干。别看台湾经济发达、人文开放,但拼体量比系统,归根到底中央说了算,这也是历朝历代早就写进基因里的事。

俄乌冲突后,有好些西方媒体开始有意把台湾问题和乌克兰拉在一起比,两岸的有些年轻人也带着点网络梗转。老实讲,这种比较其实有点张冠李戴。王江雨的看法颇接地气:就拿地理和战略位置说,美国和西欧恨不得把乌克兰当最重要的棋子来下棋,往北约那摊子一拖,就是给俄罗斯添堵。但美国和台湾的关系,说冷不冷、说热也没那么热,最核心也是棋盘边上的子儿,不是命根子。就像当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真敢跟苏联拼命,因为那事撞了底线;台湾问题上,华盛顿嘴上狠话说得热闹,真让他动手还真没准——王江雨还特地提到,乌克兰出事这么大动静,美国也就是给钱给枪,真没敢往战场上派兵。台海如果真有波澜,外头有几个国家敢为台岛出兵?恐怕到头来只有岛内自己撑场面。

去年的事还历历在目。那会儿新加坡为了纪念李光耀百年诞辰,办了“亚洲前瞻峰会”,场子不小,从官员到学者都来了。会场上,一位日本记者跑起来问:新加坡怎么能缓和中美间这股紧绷气氛?李显龙的答复,既幽默也实际,他说中美关系的真正堵点还是台湾。世界格局怎么走,最后绕不开台湾。纵是外头再多声浪,“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家私下都烂熟于心。你看看全世界几个大国,和北京建外交关系都是铁打的,轮到台湾,所谓“邦交”只剩下一点小国。李显龙不改老爹风格,言下之意——大国的游戏咱们小国别插手,也别往敏感线两头跑。要是外界故意把台湾和乌克兰相提并论,甚至拉成一条战线,那才是真把火拱大。

其实岛内的声音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对立。马英九的那番话,说愿意让新加坡做点“调解人”,听着像是台下说相声的,李显龙顺着给台阶:“如果两岸真想谈,新加坡可以提供地方,也能沏壶茶帮端水。”场面一度轻松下来,但谁心里都知道,这只是个姿态——桥搭起来不等于要走完,心结开不开还得看双方。细想大陆之所以没马上“收”,许多人以为只是忌惮国际局势,其实治理难题才是掂量的砝码。台湾2300万人,派个十万八万干部?听着像段子,真要操作,谁都不是神仙。早年王江雨谈过,大陆这届干部队伍虽然庞大,但直接跨海去全盘接管,还得考虑人心和纪律,不能像按下开关一样简单。

历史摆在那里。想二十世纪中叶,解放北京、上海、广州时,大批军队随身还带着“管理人才库”,一打下城池,马上有办事能手接手,老百姓能照常开店、孩子照常上学。很多被选中的干部,甚至只是普通士兵里最有干劲和公信力的那些,全靠临时培训、实地历练。不是只会背材料,而是真懂本地路、能协调坐镇——真有点像乡里突然要搞大项目,先从老村长和基层能干人选起。

回到现实,这些年大陆行政体系扩张得比老一代想象得快太多。从区县到省市,公务员流动比例早不是一成不变,基层上能干的人一调就能顶班。再者,现代高校里培养出来的,是成千上万的治理专业型青年。年轻人一旦有机会能亲自去台湾工作,很多人盼的不是权力,而是履历和开眼界。管理体制的灵活性,也早就不是过去那些“铁饭碗”的死板——从深圳到海南自贸港,不断有新“干部实验田”,经验早已成型。假如和平统一,台湾自己原有的管理体系八成都能保留,大陆只需在几个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派少数人补位,更不会一窝蜂涌过去。香港当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证明只要分寸拿得准,整体生活不会乱。

话又说回来,就算真走到不得不强力出手这一步,大陆能不能供得起短时间几十万“接管队伍”?看看这边高教版图和志愿服务队覆盖率,还有自发组织的社群和职业协会,还真不见得会缺少人手。管理候选层面自有储备,想用则用,不用时都可以分散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这不是吹牛,是几十年干部成长机制的结果。

两岸未来怎么走,从来不是“算账算出来”的简单题。你说难,它确实难,治理是个大难题;你说不难,也不尽然,大事都要人做,机制也可以设计。不谈情怀不谈历史,人心本来就是这个家最宝贵的资源。剩下要不要继续隔着海空想,还是一步一步尝试缓慢靠近,恐怕还得给时间。等哪个春节能让台北的孩子打着灯笼,在大年夜挥舞红灯,咱们再来一壶茶,也许那时桌上谁都不念着“干部派遣”的旧话了。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