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奇怪,《快乐王子》居然可以成为小学课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2:26 1

摘要:博尔赫斯这么说他的书写:像黎明,像水—— 这不是赞辞, 我以为这是对王尔德最准确的讲法,应该作为他的墓志铭,刻上 他巴黎拉雪兹公墓 (离家乡这么远) 的碑石,陪伴墓前那只斯芬 克斯像小石雕。

小学的时候,我学了一篇叫作《快乐王子》的课文,印象极为深刻。当时描述不出自己的情绪,只记得读完很想哭,都没怎么听课。 长大后重读,才知道那是第一次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悲伤。唐诺这样解释那种悲伤:“

这么悲伤,但却不真的难受 。我们不仅不害怕这种悲伤,相 反地,悲欣交集,我们感觉幸福,好像窥见了天堂一角。

在他看来,如今的许多童话 不容不圆满, 不容悲伤,所以成为最短命的东西,很快被遗忘。然而, 不知悲伤的人才是不对劲、不可信任的。

《快乐王子》结束于一种清澈 的悲伤。 人会为他人的遭遇、他人的故事悲伤, 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尤其应该努力保护好的人性成 分。

本文摘选自《我播种黄金》,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快乐王子让人悲伤,

但我们不害怕这种悲伤

博尔赫斯这么说他的书写: 像黎明,像水 —— 这不是赞辞, 我以为这是对王尔德最准确的讲法,应该作为他的墓志铭,刻上 他巴黎拉雪兹公墓 (离家乡这么远) 的碑石,陪伴墓前那只斯芬 克斯像小石雕。

生如春花,死时残破不堪且孤独, 竟然有点像他写的快乐王 子的命运

一座温柔的雕像和一只耽误了南飞的燕子。

引介《快乐王子》, 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是把这个故事一字不漏重抄一遍,不要去碰碎 它,谈论感想云云是稍后的事—— 其实我更建议每个人都这么做 一次,直接抄写原文更好(常常,华文的译者多事了点 ) ,你一定 会惊讶文字原来这么简单,不可思议, 只用如此简单而且少量的 文字,还是可以把故事讲得这么美丽又这么悲伤 ,简单但如此绵 密 (不是那种轻触你一下即缩回的诗 ) ,它毫无阻隔,不需时间, 直接进入人心,或确切地说,我们跳动着的心脏。

王尔德自己这么讲,在《道林 · 格雷的画像》书里。

当然, 他的析理能力没他说故事能力强 : “ 美是一种天赋,甚至比天赋更 崇高,因为它无须解释 。这是世界上的伟大事实之一,一如阳光、 春天,或是那片倒映在暗黑水面上我们称之为月亮的银色贝壳。 你不能质疑它。它有其神圣的君权,拥有它的人便能登上君王之 位。你在笑吗?唉!当你失去它的时候就不会笑了 ……”

奥斯卡·王尔德

过去,曾有某位书写者如此大言自己的书 : “ 这本书是写给九 岁到九十九岁的人读的,九岁之前,就由他母亲念给他听。 ” 说真 的,能让这番话成立的书非常非常少,也不见得需要 ( 除非带着 某种命令成分 ) 。

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集》的确是这样一本 书,我可以证实,至少证实三分之二—— 我十岁左右读,那是我 们小学 “ 国语 ” 课本里的一课,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读不懂之处; 三十几岁时,朱天心 (和我同年) 念给自己孩子当睡前故事听, 会哽咽得几乎念不完;又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年纪已是九十九岁 的三分之二了,此刻,桌上摊着这本中英对照的《快乐王子及其 他故事集》, 是其结尾:

“ 我真高兴你终于要飞埃及去了,小燕子, ” 王子说, “ 你在这里待太久了,不过你得亲我的嘴唇,因为 我爱你。 ”“ 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埃及, ” 燕子说 , “ 我要去死亡之家。 死亡是睡眠的兄弟,不是吗? ”

我依然心悸到不能自已,不是 那种回转小孩样式的悲伤,而是我已是六十五岁老人确确实实的 悲伤。

这么悲伤,但却不真的难受 。我们不仅不害怕这种悲伤,相 反地,悲欣交集,我们感觉幸福,好像窥见了天堂一角。

02. 如今的童话宛如患了洁癖,

不容不圆满,不容悲伤

想起来真有点奇怪,那一年代,《快乐王子》居然可以成为小 学课文 ,我努力回忆,我宜兰力行小学那位热爱打人耳光的导师, 当时究竟如何跟我们讲解这个故事,乐善好施是吗?还是干脆就 说舍己为人?这的确不是那种容易画好句点让人安然入眠的故事。

由于书写体例的缘故,但凡花草和动物数量超过一定比例, 又动物甚至植物都会开口说话的故事,日后都不容抗辩地归为童 话。

这原本无妨,有妨的是童话宛如患了重度洁癖,加重度被迫 害妄想症的自我清理作业—— 多年前我写梅特林克的《青鸟》时 好好讨论过此事。

(小编注:《青鸟》大致讲述的是穷樵夫家的一对兄妹悌尔提儿和提蜜儿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的故事,唐诺曾在《读者时代》中写:“《青鸟》没Happy Ending,甚至也不是一对小儿小女的历险成长仪式故事,戏的结尾是提蜜儿的放声大哭,年纪格长的悌尔提儿鼓起余勇,走到舞合前对作为现众的我们说:‘如果你们有人找到青鸟,请你们好心送还给我们好吗?……我们需要它带给我们幸福,在往后的日子里……’”)

童话, 不容生老病死尤其是死亡,不容不圆满, 不容悲伤 ,所以,《青鸟》得截断于光辉青鸟的捕获,不可以让小 孩看到接下来在现实天光下化为平凡黑鸟的幻灭;吉卜林的《丛 林之书》得把残酷的达尔文成分完全剔除,换成那种纯样板的、 角色扮演的 “ 善/恶 ”“ 好人/坏人 ” 之争,所以改名为《丛林王 子》看来还真恰当 ;《美人鱼》不可以化为泡沫,她宛如快速演化 地长出双脚,和岸上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善良、无私、挚 爱云云随着悲伤结局的消去完全消失, 我们已不敢教小孩有高于悲伤的这些种种高贵的东西

童话《快乐王子》插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版本

所以, 如今童话变得跟儿童的衣服鞋子一样,成为最短命的 东西 ,甚至只一次性使用—— 童衣童鞋我没话要说,毕竟社会富 裕了,也浪费了,而且少子化,不复是我们这代人童年那种兄终弟及、衣裤可修改、毛衣拆开重织的岁月。

但童话童书无论如何 不应该是这样子,故事、书籍本来对时间是有一定抵抗力的,或 说 是人发明出来抵抗时间、抵抗遗忘的东西 ,五年、十年乃至于 像我们讲的《快乐王子》这样,六十耳顺之年依然可以读它,依 然如老年的博尔赫斯说的 “ 像是今天早晨才刚刚写出来 ” 。

马拉美用了这个词 : “ 携带 ” 。说哲学应该是可携带,意思是, 书本合上,有些声音、有些话语仍黏在我们身体不去,白天,梦里;不是静置的记忆,而是生动的,就带在手边,带在眼角余光之处,既是材料,也是某种支点,时时参与我们的观看、感受和 思索整理。

但是,真要能沉入记忆、能成为可携带可勤拂拭之物,一定 得有足够内容分量,得是某种让我们心生波澜的东西,某种非比生活寻常如异物侵入、如开启一个新世界的东西,某种我们当下 没办法一次想完消化完的东西。

所以, 绝对不会是如今这种无菌 处理过、除了个舒适句号什么都没有的童话

句号是终结,是就此 归档,所以通常也意味着遗忘,当然,能遗忘是比较好入睡没错。

五岁、十岁,一切才开始,他们的世界应该是打开的,他们 干干净净到令人羡慕的记忆应该用来记下好东西。一一画成句号 好让他们快快遗忘是什么意思?

—— 《快乐王子》这样难以收 拢成一句结论的故事,我宁可稍微恶心地说,正是让你用十年、 二十年乃至于一生时间,去寻找你以为最完美的那个句号。

03. 我们会为他人的故事悲伤,

这是人性

悲伤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快乐王子》结束于一种清澈 的悲伤 。

《青鸟》呢?《青鸟》的最后一幕其实是这样,最后抓到 的那只青鸟在大家手忙脚乱中飞走,小姑娘放声大哭,小男孩蒂 蒂尔鼓勇走到舞台前,出镜地对我们所有人说 : “ 如果有谁抓到, 愿意还给我们吗?我们需要它来得到幸福 ……”

这个结尾不那么容易见到了,我查了一下,不少华文译本不 是删了就是改了。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大概都被大人以各种方式吓唬过,最普 遍的无聊至极话语是,你其实不是你爸妈亲生的,你是垃圾堆捡 来的云云。

我痛恨这种恶趣味,但不故意吓小孩绝不意味着就要跳到另一极端。

生而为人,我们会悲伤,这是人性 (我自己会说 这是必要的, 不知悲伤的人感觉很不对劲 ,也应该不可信任 ,所 以我们继续这样,难保会教出尽是些不可信任的人 ) ,也是我们生 命的基本事实,谁也无法给小孩一个没有悲伤的世界,那种完全 删除悲伤的故事是无法兑现的承诺。

但这里我们真正要说的是, 人会为他人的遭遇、他人的故事悲伤这件事,这一样是人性 ,但 这是我们尤其应该努力保护好,甚至应该不断学习琢磨的人性成 分,是最好的一种悲伤,会让我们成为一个质素较好的人。

春秋 战国当年,牢牢吸住孟子目光的便是这种悲伤,他称之为恻隐之心,就只因为人心里这个精致低微的善意声音,孟子愿意直接相 信人的本性是善的,并说服了日后几千年的中国人。

童话《快乐王子》插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版本

日本一代传奇歌手中岛美雪的《骑在银龙的背上》,我记得有 这句歌词 : “ 人的皮肤这么柔软,是为了感受他人的苦痛。 ”

所谓 “ 质素较好的人 ” ,讲的并不只是道德 (我对道德这个不 免自损、得是人自己心甘情愿的东西总小心些,以为只能自我要 求而不是责成别人 ) ,而是不知不觉的事关认识—— 我的感受不晓得对不对?

很奇妙地,为他人悲伤,也许因为无须辩解、无须防御的缘故,较之为自己悲伤的不免封闭自怜 (这是悲伤最大的陷 阱 ) , 这反倒是人最诚实、人心最柔软多孔隙的一刻 ,它张开向远方,深沉地、亲切地联系着一个个他者和他所在的世界,联系着众生,一次次站到我们原本到不了的地方,看着、经历着,感同 身受着,胸口满满。

我们像是有着千百个化身,这不是什么神通( 也许倒过来,佛家的如此神通正是此一隐喻 ) ,就只是懂得为他 人悲伤。

04. 《快乐王子》给予我们幸福,

幸福必定包含某种清澈的悲伤

以快乐为名,但 《快乐王子》给予我们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幸福之感 ,看见了极美极善事物的幸福之感,しあわせ (幸 福 )—— 快乐似乎和悲伤不共容,有你没我;但幸福要复杂太多 了, 幸福不拒也不惧悲伤,甚至,它好像必定包含着某种很清澈的、很沉静的悲伤 甚至,它仍会在人最悲伤最受苦时到来 ,如雨过天晴。

朱天心的小说《漫游者》一书,是以父亲之死写成的一系列 小说,哀恸逾恒,却也是她此生最写到幸福的小说。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生命感受,不会经常,但不 乏,如日本人这么长挂口中;难以获取,却屡屡又出奇的简单, “ 幸福来得这么容易(突然 ) ” ,这已是大陆人人会说的玩笑话。

它 不像快乐这么飘忽不实,尽管仍短暂无法驻留,但给我们一种时 间静止下来的拥有感;也不像快乐那样依存于感官,似乎会以某 种模糊的,如梦境残片印象的样式一直保存在记忆里,最终像是个希望。

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片《快乐王子》

幸福的 配方 随机而且捉摸不定,我们没办法复制,就连描述都困难 。对幸福的终极描述是天堂,即所谓的至福,这一描 述工作已不懈地进行几千年了,一直没真的成功。

佛家的可能最动人,基督教则相当失败,《圣经》里的天堂几乎是恐怖的,还 很吵闹 。日后,厉害如但丁,《神曲》的 “ 地狱 · 炼 狱 · 天堂 ” 三卷,写得最模糊的正是《天堂篇》,加进了但丁挚爱 的贝雅特丽齐仍只能这样。最精彩的当然是《地狱篇》,有那座时间老人塑像和故事;有古希腊一干哲人诗人长居的所谓高贵城堡, 永恒迷惑之乡;还有但丁忍不住羡慕的,也许比在天堂还幸福的 那对偷情犯罪的男女,他们拥有彼此, “ 共用一个地狱 ” 。

所以博尔赫斯在谈《天堂篇》时指出,但丁描述的天堂很明 显少了个应该要有的 “ 人物 ” ,那就是耶稣。没办法写进耶稣,博 尔赫斯这么猜想 : “ 因为 (耶稣) 太人性的缘故 ” 。—— 这个极精 巧且直刺我们阅读盲点的猜想就不解释了,我的解释只会破坏它 窄化它,我们把它完好地留着。

快乐只需要感官,幸福则深入到我们思维层面、记忆层面, 乃至于人性。

博尔赫斯认为幸福是终极性的,无须进一步说明来证实它;博尔赫斯也对天堂这东西兴味盎然,以为是人类最有趣的发明。 但我所知道他对天堂最精彩的一次描述是这个—— 构思其实始自 于他妹妹,他妹妹是画家,想画回到天堂之后的耶稣,画他 ( 祂 ) 不由自主的怀念,在天堂里,他怀念 “ 加利利一地的雨水 ” ,怀念 “ 父亲约瑟木匠屋子里木头的清香 ” ,怀念 “ 抬头看到的那一片最 美丽的星空 ”…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